【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戰後9年來,安哥拉政府仍面臨學校苦無教師的困境。據英國《衛報》報導,「200小學」(Primary School 200)的操場擠滿學生,你也許以為這是下課時間,學生們在教室外玩耍。但實際上,大家是圍坐在一起上課;有的學生聚集在樹下,有的學生則坐在像是腳踏車棚的長形金屬屋簷下躲避炙陽。 硬體貧乏 軟體過時現年43歲的修女凱耶拉(Cec lia Kuyela)擔任教師22年,是威拉省(Hu la)內的師資培育講師,也是觀察安哥拉戰後學校教育發展的見證人。這間國小共有7,348名學生,教師僅138名,學校硬體教室只有8間。上課地點不足,許多學生和老師得在街邊上課。 硬體設備不足是凱耶拉最擔心的問題。33歲的老師孚羅琳達(Rosa Florinda)在黑板上繪圖,凱耶拉說:「她正在教2年級孩子如何看時鐘,雖在黑板上畫了時鐘,可是沒有效果,這些學生沒有手錶,他們的父母親可能也沒有,她必須用不同的方式教學。」 過時的教學方式只是安哥拉教育面臨挑戰的問題之一。長達27年的內戰結束後,教育系統必須重新發展,數百萬人遷移至城市和鄉鎮,2002年時,有在運作的學校都是1975年獨立之前為葡萄牙學童蓋的,教學計畫甚至還有蘇維埃思維的痕跡,而師資培育早已停滯。 安哥拉政府和中國簽訂協議,以油源換取建設計畫,包括鐵路、公路、醫院和學校,但另一個現實問題是缺乏師資,有學校也只是空殼。 威拉省第一大城盧班戈(Lubang)教育局長西克特(Am rico Chicote)把當前教育問題視為無止盡的悲劇,他說:「我們最大的挑戰是讓孩子去上學,但得找人去教他們,威拉省有70萬名學齡兒童和1萬9千名教師,戰後我們僅剩2百間學校,現在有1,714間學校,但仍然有4成的學生必須在樹下上課,而且學齡人口每年成長3%,1個學年有171天上課日,但並非171天都是好天氣,我們只能盡力。」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5歲以下進入學齡前教育的兒童不到1成,6歲到11歲的學齡兒童就學率僅76%。整體來說,6歲到17歲的學齡人口有1百萬人失學,在貧窮偏鄉的就學率更低,只有38%。 奇克特說問題在於師資不足,「缺口很大,那些老師進入教育系統選擇他們將要工作的地點,我們沒有資源補助那些最需要教師的地區。」。 內戰期間,只要讀到3年級或4年級就可以成為老師。2002年之後,為了達成千禧年目標,以及降低安哥拉高達27%的青少年文盲,政府大舉聘僱數以千計的非正式教師。現在只要讀到10年級並通過考試就可以成為教師,不限制過往經歷,退役軍人也可以應徵。安哥拉有18個省,威拉省光是去年就應聘1,900名教師。 施行培訓 力挽狂瀾此外為因應國家對教育的龐大需求,及同時間有許多學生湧入學校,政府開始進行職業訓練,凱耶拉是350講師之一,所有人都是資深教師,部份講師是修女,訓練工作在7個省份進行,由歐盟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補助440萬歐元(約新台幣1億8千萬元)的訓練經費。 凱拉耶說:「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技巧都過時了,他們可能上過幾堂研習課程,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讓科目在生活中落實,我的角色是到各個學校為他們做新式的教學演示,他們至少要再傳授給5名老師。」 這個師資培育計畫為期3年,主要訓練數學和葡萄牙語的教學課程,估計受惠者達9千名9年級程度的老師。 然而計畫主持人表示,他們意識到超過1萬2千名安哥拉教師的程度低落。 凱拉耶則認為,計畫已獲得不錯得迴響,「我們估計約有40%的教師不是那麼適任,目前為止,計畫訓練人數在省內已達3千人,這種方案必須擴大至其他教師和科目。」她說。 下課鈴聲響起,孚羅琳達和凱拉耶沉默片刻,孚羅琳達試圖要解釋怎麼教學生看懂時鐘。讀到10年級已教書8年的她說:「我盡力做,我想要學習一些方法活絡我的教學,但告訴你事實,在這麼塵土飛揚又炎熱的環境下,只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覺得就很不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