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重南參柒電子報】以不同議題切入介紹書籍,並揭探書背後的故事,讓你藉由閱讀,開拓自己的心靈與生命。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0/18 第8406期  ■歷史報份 ■訂閱 / 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立報
- 今日教育新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出養孩童主因 兒盟:父母口袋空
 
 

諮詢電話 一天1.6通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統計,2010年總共接獲585通出養諮詢電話,平均每天有1.6通無力撫養小孩的諮詢電話。然而,近年登記收養的家庭逐年減少,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估計2011年的收養家庭數量比2006年少一半,收養家庭期望收養小孩的條件限制多多,使得出養兒的歸宿越來越難找。

兒福聯盟17日召開「搶救生命,棄兒不捨」記者會,公佈2011出養兒現況報告。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解釋,出養和棄養定義不同,棄養是父母任意丟棄小孩;出養則是父母主動打諮詢電話,和兒福聯盟聯繫,由他們為小孩找到新家安置。由於少子化,今年出養的小孩也減少,王育敏分析父母出養小孩的原因,高達8成是經濟困難,每兩個小孩就有一個是未婚生子,顯示未婚生子以及收入低的父母需要更多資源幫忙。

為出養兒找新家相當不容易,收養家庭有逐年減少趨勢,王育敏認為,可能是傳宗接代的觀念已慢慢淡化,家庭發展走向多元化,過去的收養家庭多因為不孕而興起收養小孩的意願,但現在人工生殖技術發達,受孕不如以往困難,減少收養小孩的需求。

收養孩童 條件重重

另一方面,收養家庭對於收養孩子的條件也有諸多限制,尤其是性別。王育敏指出,台灣社會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約10年前,約有7成收養家庭希望收養男寶寶,不過5年前開始,期望收養女寶寶的比例達到54%,高於男寶寶,去年更高達60%。對此,王育敏分析,近幾年倡導女兒比較孝順貼心的正面形象,也讓越來越多收養家庭期望收養女寶寶。

除了性別,年齡也是收養家庭的重要考量。王育敏表示,收養家庭多希望趁孩子尚未有記憶之前,完成收養程序,大部分收養家庭比較願意扶養1歲的小孩,至於3歲以上的出養兒,收養家庭接受的意願便降低。這也顯示出養兒有找家的黃金時期,倘若生父母的行蹤不定或是猶豫不決,將延遲小孩的出養時間,使得小孩找到收養家庭的機率減少。

除了性別、年紀限制之外,王育敏指出,出養兒若有特殊狀況、像是先天性疾病、父母吸毒、生父母具有外國血統,容易被認出非收養人親生等特殊兒,出養必須耗費比一般寶寶長達一倍的時間,像是一般出養兒找到收養家庭的時間約為3個月,然而這些特殊兒需要花費長達6個月,甚至最後只能出養到國外。

面臨困境 絕勿棄養

近年來出現許多棄養小孩的新聞,王育敏呼籲照顧小孩有困難的家庭,千萬不要任意丟棄孩子,遇到困難可撥打電話請求協助(兒盟收/出養專線:02-2558-5806轉8),將由社工依據出養人的需求,提供協助。



供不應求 安哥拉鬧教師荒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戰後9年來,安哥拉政府仍面臨學校苦無教師的困境。據英國《衛報》報導,「200小學」(Primary School 200)的操場擠滿學生,你也許以為這是下課時間,學生們在教室外玩耍。但實際上,大家是圍坐在一起上課;有的學生聚集在樹下,有的學生則坐在像是腳踏車棚的長形金屬屋簷下躲避炙陽。

硬體貧乏 軟體過時

現年43歲的修女凱耶拉(Cec lia Kuyela)擔任教師22年,是威拉省(Hu la)內的師資培育講師,也是觀察安哥拉戰後學校教育發展的見證人。這間國小共有7,348名學生,教師僅138名,學校硬體教室只有8間。上課地點不足,許多學生和老師得在街邊上課。

硬體設備不足是凱耶拉最擔心的問題。33歲的老師孚羅琳達(Rosa Florinda)在黑板上繪圖,凱耶拉說:「她正在教2年級孩子如何看時鐘,雖在黑板上畫了時鐘,可是沒有效果,這些學生沒有手錶,他們的父母親可能也沒有,她必須用不同的方式教學。」

過時的教學方式只是安哥拉教育面臨挑戰的問題之一。長達27年的內戰結束後,教育系統必須重新發展,數百萬人遷移至城市和鄉鎮,2002年時,有在運作的學校都是1975年獨立之前為葡萄牙學童蓋的,教學計畫甚至還有蘇維埃思維的痕跡,而師資培育早已停滯。

安哥拉政府和中國簽訂協議,以油源換取建設計畫,包括鐵路、公路、醫院和學校,但另一個現實問題是缺乏師資,有學校也只是空殼。

威拉省第一大城盧班戈(Lubang)教育局長西克特(Am rico Chicote)把當前教育問題視為無止盡的悲劇,他說:「我們最大的挑戰是讓孩子去上學,但得找人去教他們,威拉省有70萬名學齡兒童和1萬9千名教師,戰後我們僅剩2百間學校,現在有1,714間學校,但仍然有4成的學生必須在樹下上課,而且學齡人口每年成長3%,1個學年有171天上課日,但並非171天都是好天氣,我們只能盡力。」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5歲以下進入學齡前教育的兒童不到1成,6歲到11歲的學齡兒童就學率僅76%。整體來說,6歲到17歲的學齡人口有1百萬人失學,在貧窮偏鄉的就學率更低,只有38%。

奇克特說問題在於師資不足,「缺口很大,那些老師進入教育系統選擇他們將要工作的地點,我們沒有資源補助那些最需要教師的地區。」。

內戰期間,只要讀到3年級或4年級就可以成為老師。2002年之後,為了達成千禧年目標,以及降低安哥拉高達27%的青少年文盲,政府大舉聘僱數以千計的非正式教師。現在只要讀到10年級並通過考試就可以成為教師,不限制過往經歷,退役軍人也可以應徵。安哥拉有18個省,威拉省光是去年就應聘1,900名教師。

施行培訓 力挽狂瀾

此外為因應國家對教育的龐大需求,及同時間有許多學生湧入學校,政府開始進行職業訓練,凱耶拉是350講師之一,所有人都是資深教師,部份講師是修女,訓練工作在7個省份進行,由歐盟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補助440萬歐元(約新台幣1億8千萬元)的訓練經費。

凱拉耶說:「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技巧都過時了,他們可能上過幾堂研習課程,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讓科目在生活中落實,我的角色是到各個學校為他們做新式的教學演示,他們至少要再傳授給5名老師。」

這個師資培育計畫為期3年,主要訓練數學和葡萄牙語的教學課程,估計受惠者達9千名9年級程度的老師。

然而計畫主持人表示,他們意識到超過1萬2千名安哥拉教師的程度低落。

凱拉耶則認為,計畫已獲得不錯得迴響,「我們估計約有40%的教師不是那麼適任,目前為止,計畫訓練人數在省內已達3千人,這種方案必須擴大至其他教師和科目。」她說。

下課鈴聲響起,孚羅琳達和凱拉耶沉默片刻,孚羅琳達試圖要解釋怎麼教學生看懂時鐘。讀到10年級已教書8年的她說:「我盡力做,我想要學習一些方法活絡我的教學,但告訴你事實,在這麼塵土飛揚又炎熱的環境下,只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覺得就很不錯了。」



綠色博覽會 打造低碳生活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環保署近年推廣綠色生活,呼籲民眾隨身攜帶環保筷、購買具環保標章或標示碳足跡的綠色商品,環保署將於10月26至10月29日舉辦「綠色生活博覽會」,提供各種綠色消費資訊。

▲碳足跡標籤的產品會計算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圖文/楊萬雲)

綠色生活博覽會共分為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由20個縣市、15個環保團體和80家民間廠商共同組成,展示各種生活上的綠色商品。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除了綠色生活博覽會,環保署也將舉辦環保標章國際研討會,4天的展覽期間,還有綠色城市創意展,提供民眾許多環保資訊。

「綠色生活,指的是有限使用資源,不破壞自己的身心、也不破壞地球環境。」沈世宏說,政府的功能是提供許多資訊,讓民眾了解怎樣的消費最符合生態永續,讓消費者做出最好的抉擇。

環保署所展示的環保商品共分兩類,包括已申請碳足跡標籤的商品,以及附有環保標章的產品。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簡任技正李金靖舉例,附有碳足跡標籤的產品,會將整個產品的製造、直到廢棄物回收處理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全部進行計算。

計算首先由輔導單位來初估,之後交由驗證單位審核,最後由環保署的技術審查小組來評估,通過後才會發給碳足跡標籤。民眾能透過碳足跡標籤,了解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至於附有環保標章的產品,李金靖以洗碗精為例,這樣的洗碗精能快速被生物分解,且無添加環境賀爾蒙,減少對環境的傷害,洗碗精瓶身也不使用PVC材質,減少毒害。他指出,許多市售的洗碗精強調洗滌能力,卻會讓生物在分解時花更多時間。其實環保標章的產品清洗效果完全一樣。

▲具環保標章的洗髮精,使用有機植物萃取,不含化學成分,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圖文/楊萬雲)

▲具有環保標章的洗碗精,瓶身使用無PVC的材質,減少毒害。

(圖文/楊萬雲)

除提供綠色商品環保署也從今年開始推廣綠色旅館。管考處助理環境技術師莊炳義說,所謂綠色旅館指的是不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品的旅館,為了鼓勵民眾自行攜帶盥洗用品,這些旅館會提供住房優惠,吸引民眾響應,目前已有162間旅館加入綠色旅館的行列。

「環保署推出綠色硬幣,自備盥洗用具的民眾可以和旅館交換綠色硬幣,每收到一枚綠色硬幣,旅館將會捐出一定金額給民間團體推動環保工作。」莊炳義表示,目前許多大型旅館還無法配合,環保署將輔導旅館業者推出「綠色房間」,鼓勵消費者身體力行實踐環保。




文協會訊重現 追溯民主進程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1921年,台灣在日本人的統治下,當時的民眾尚未知曉民族自覺、民主主義等概念,身為醫生的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引介西方民主思潮,奠定台灣民主運動的根基。民國100年,正好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90周年,10月17日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紀念日,文化協會特地發行當時會訊的復刻板,舉辦系列活動,邀請民眾回憶台灣民主運動的濫觴。

台灣文化協會由蔣渭水一手促成,吸引上千名知識份子參與,第一任理事長由林獻堂擔任。總統馬英九參與台灣文化協會90周年慶祝活動時表示,文化協會除了固定發行會刊,台灣文化協會也在各地出版「台灣民報」,舉行讀報會,讓許多不識字的民眾也能跟上社會脈動。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90周年,總統馬英九受邀出席致詞時,特別推崇蔣渭水等人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圖文/楊萬雲)

此外,台灣文化協會時常舉辦藝文活動,邀請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來講述台灣史與西洋史,而蔣渭水則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的常識。文史學家秦賢次表示,原本台灣的抗日運動多以武裝抗爭為主,直到1915年台南的西來庵事件後,台灣的知識份子噤若寒蟬,武裝抗爭也逐漸消失。直到1920年,新民會在日本成立,之後抗日浪潮由海外推往台灣境內,隔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讓抗日運動走向另一個階段。

「文化協會成立之初,就標榜不碰政治,因為他們不希望受到日本總督府的干擾,因此選擇以和平方式提昇民智。」秦賢次說。

不過文化協會多少引發日本總督府的關注,總共發行8期會刊,目前只剩下第3、第4期,而且各剩一本,剩下的全都遭到銷毀。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指出,「渭水春風」這部戲中,蔣渭水診斷台灣病症時,點出台灣「文化低落」的病根,文化協會著重引進西方思潮,因為他們意識到,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知識。

叱吒1920年代的台灣文化協會,陸續影響了1930年代許多文學作家,包括後來的賴和等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黃信彰說,1920年代前,台灣人不知道何謂解放,也不知道要解放什麼;1920年代後,西方民主思潮的引進,為後續的黨外運動立下基礎。建國百年、文化協會90周年的時刻,回顧這些歷史格外有意義。

▲台灣文化協會17日舉行成立紀念日,特地發行當時會訊的復刻版。

(圖文/楊萬雲)




緬童逆境求學 讓台灣親子惜福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5塊錢,能做什麼?」每到午餐時間,泰緬邊境難民營裡的學童捧起裝滿食物的碗,低頭喃喃禱告,感謝外界捐助,讓他們得以幸運地享用一餐。一餐新台幣5塊錢,盤中擺放簡單的碎肉拌飯、蔬菜,孩子們雙眼閃爍,笑容滿溢地努力扒著飯,一粒米都不敢浪費。

遠離家園 寄居他鄉

「我也想要回到家鄉,就算生活不自由,就算沮喪也沒用,只有待在這裡才能平安活著。」泰緬邊境的少數民族老嫗皺著眉頭長嘆。緬甸自從1960年代內戰後,受軍事獨裁高壓統治,造成境內經濟停滯,百姓生命持續受戰火威脅,泰緬邊境多年來持續湧入一批批百姓,放棄緬甸家園投奔泰國。


▲泰緬邊境的偏鄉學童,因為到學校需要2到3小時的路程,所以放學後需要放棄玩樂的時間,在天黑以前趕回家。(圖/台灣海外和平服務團提供 文/楊萬雲)


在泰緬邊境難民營從事人道援助服務的台北海外合平服務團(簡稱TOPS),20多年來持續在邊境達省的3座緬甸難民營和貧窮村落,提供4千位難民孩童營養午餐和教育服務,經營40座幼兒園。TOPS泰國工作領隊負責人李榮源說,邊境上擠入15萬位難民,他們的身分不被泰國政府承認,因此不得自由工作、謀生。一個家庭每個月領一袋白米、一包乾糧維生,一天只吃1到2餐,如今人口不減反增,一代又一代成長、結婚生子,在各國非營利組織協助下,讓下一代接受教育。16日李榮源受台灣家長的邀請,舉辦泰緬難民學童的教育親子分享會。

孩子提問 童言童語

「他們有糖果吃嗎?」「有沒有電動玩具可以玩?」談到泰緬難民學童的處境,台灣學童天馬行空想像著,好奇地向李榮源提問。


▲小朋友對於泰緬難民學童的狀況十分好奇,天馬行空的提問許多問題。(圖文/楊萬雲)


「他們沒有水、也沒有電可用,更別談糖果或電玩。」李榮源說,難民營一天只限2個時段供人取水,家長往往需在放學後趕緊拎著孩子去洗澡,來不及則要趕往河邊洗澡。學校下午2、3點就得讓孩子放學,「因為沒電,天色一暗學校什麼都不能做。」邊境學童不比台灣,李榮源說,由於電力匱乏,學生沒有課業壓力,加上娛樂不多,一回家學生會趕緊把功課做完;少數學童要花上2、3個小時,翻越小山才能返家,別人玩耍時,他們常焦急地說:「我家很遠,要趕路才行。」

資源匱乏 多人共享

茅草木頭搭建的簡陋學習空間,殘破不堪的二手文具仍重複使用,一個10坪大的空間,在台灣或許是1間個人房,在泰緬邊境變成一間容納7、80人的小教室。為節省空間,必須在設計上「變魔術」。李榮源說,中午一到,老師變褓母、書桌變餐桌;午休時間一到,餐桌再變通鋪。教室的竹製地板,夏天涼爽舒適,但冬天寒風會趁隙灌入,老師們只能拿草席為學童擋風,讓他們別再顫抖入眠。

「只要有人教、有人學,就是學校。」李榮源說,泰國政府限制外人進出邊境難民營,因此TOPS只能培訓同樣難民身份的人擔任老師,這些老師常由國小5、6年級學歷以上的家長擔任,他們自願領取極微薄的薪水,付出愛心照顧學童,課程以英語、泰語、緬甸語、數學為主,受限於環境,學生往往從小就學會至少3種語言,卻反而變成一種學習優勢。

擁有不多 更加珍惜

泰國政府擔憂邊境難民據地為王,不允許他們到境外謀生,也不得擁有農地,他們只能在住家旁種植少量的蔬菜、辣椒。李榮源記得,一開始邀集孩子到校上課,請家長替孩子帶午飯,往往只見少量白飯和辣椒,TOPS憂心學童營養不良,向各界籌措經費,辦理每天每人5塊新台幣的「學童營養午餐計畫」。

泰緬邊境難民營的學童雖然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卻比別人更認真聽課,把每一天的學習當作最後一天,把每一碗飯當作得來不易的寶貝,一點都敢不浪費。分享會後,多位台灣家長有感而發:「從沒想過5塊錢能做這麼多事」、「應讓孩子體驗缺乏物資的生活」;也有孩童體悟:「不該浪費食物和玩具,應珍惜資源!」

TOPS台灣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工作隊的負責人李榮源,15日於天母國際會議中心分享泰緬難民學童教育現場故事,希望台灣的孩子懂得要珍惜生活、熱愛學習,進一步反考自己可以為他人有所付出。(圖文/楊萬雲)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會的召集人謝淑楓表示,她從李榮源口中得知這些邊境學童的真實故事之後,身為家長,她認為兒子需要多知道這樣的故事,接著希望孩子的朋友、自己朋友的孩子都能了解,於是她起心動念,把一對一的分享擴大成一對多。她認為,日後某一天,當孩子們開始懂得珍惜生活、熱愛學習、甚至去反思自己可以為他人做些什麼時,就是分享會的意義所在了。泰緬邊境難民捐募資訊,可至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泰國工作隊服務:http://www.cahr.org.tw/tops/ 洽詢。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訊息公告

iPhone 4S 能否再次改變一切、再創輝煌?
iPhone 4S 強調新作業系統 iOS 5 帶來的新功能,以及照相與全新的語音輔助功能,但即將上市的 iPhone 4S 能否抵禦 Google Android 陣營大軍的挑戰?

古時候自己編農民曆要被砍頭?!
台灣年銷量達二千萬冊的農民曆,從大師執筆到農會、宮廟自己編寫,似乎是隨手可得,然而,在以前人民自己編農民曆或曆書,可是要殺頭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