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是《Bloomberg Businessweek》繁體中文版,報導熱點公司和話題,研究當代新經濟。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31 第904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今日教育新聞
親子共學:童年只有歡樂 無知而危險
【占領議場學生系列3】守門員:別讓任何人決定你的未來
讀者來稿:從學習共同體看為什麼要挺學生
公民集結凱道 反黑箱服貿
語言性別中立 德政府帶頭改變
手機改善生活 坦國街童收入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親子共學:童年只有歡樂 無知而危險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相較於白色正義社會聯盟日前走上街頭呼籲學生團體離開立法院,讓社會恢復「安定」;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有不少家庭現身街頭力挺學生,有些家庭甚至帶著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露宿街頭,他們不希望留給下一代是民主、人權、自由倒退的社會,他們要孩子勇於認識社會,懂得為自己發聲。


(上圖)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30日參與反黑箱服貿凱道集結活動,促進會認領了「公民憲政大道」一頂帳篷,舉辦「用繪本談服貿」活動。


18日晚間9點當學生團體衝入立院占領議場,譴責國家民主程序危機時,當晚,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已有2組家庭成員在濟南路搭起帳篷,相挺學生行動。

經過13天,前來聲援的家庭不減反增,帳篷數從原本的2頂增加到17頂。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張淑惠說,家長常因孩子而缺席公民運動,當初的想法是利用1、2位家庭站出來的方式進行接力,沒想到陸續號召到這麼多家庭。

民主社會 不能自掃門前雪

「民主社會的公民要有『共好』的信念。」張淑惠認為,公民不能只在乎自己家裡的事情,而是要站出來督促社會一同前進,努力讓他人生活變得更好,帶著孩子站出來,透過身體力行,把觀念傳遞給孩子。

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去年4月才成立,有不少家長力行自學教育1至2年。促進會成員、家住台南的羅青真,這兩週協同丈夫和孩子,二度北上聲援反黑箱服貿運動,她自嘲從小生活在「民主匱乏」的時代,直到生下孩子,透過孩子單純無畏的思考發現,過去教育、社會體制所教導的價值,使得這一代的大人思想被綁架、定型,面對孩子常展現出權威心態,這樣的省思啟發她想成為「完整的人」。

北上參與行動後,羅青真和部分自發擔任糾察的學生聊天後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行為雖然相同,但腦袋裡對服貿議題的思考卻很不同,促使她一定要帶孩子來現場看看。

相信孩子的選擇

張淑惠說:「我們這一輩父母在威權時代成長,教育過程隨時處在害怕的狀態,怕得罪老師、父母,但這一青年世代的孩子成長在進步的社會,他們有思考力和行動力,大人不應再將過去的經驗強壓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知道他們選擇走上街頭不會輕鬆,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表達,並信任他們。」

面對社會部分聲音指責這場學生運動所造成的混亂,張淑惠認為,很多事情不該只看表象,好比親子共學堅持「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的教育宗旨,依循這樣教育理念,家庭其實隨時處在混亂的狀態中,他們必須不斷地說,從孩子的角度說,促使孩子放下搶來的玩具、打人的行為,因為著重溝通和理性思辨,家長和孩子都能有所進步。

張淑惠表示,國家的未來不應只有經濟的單一選項,如今政府可以為了簽署服貿動用警察權鎮壓學生,人民連體制內的救濟都沒了,處在一個退無可退的境地,她不希望留給孩子的是個民主、人權、自由一再限縮的社會,她不希望孩子的童年活在唱唱跳跳的歡樂環境中,這樣反而置他們於無知而危險的狀態,她要讓孩子認識、接觸真實社會。


▲促進會藉由獨立教育工作者研發的《交換》繪本,闡述自由貿易的運作與根本價值。(圖文/郭琇真)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占領議場學生系列3】守門員:別讓任何人決定你的未來


【記者黃文鈴專訪】立法院議場3月18號開始停擺,層層警力與守衛學生嚴格控管進出議場入口,議場一樓共有8個門,除了8號門可進出,其餘都被學生以大批堆疊起的椅子擋住。平時,便當等物資則由3號門送進議場。每一道門是一個工作小組,小組自主管理換班時間,輪守同學爬上以童軍繩捆綁成山的椅子上守衛。

輪班站崗 抓緊時間充電

負責3號門的成員至少有5人,物資送來時互相幫忙。世新資管系畢業,剛退伍的「洞同學」23號才進來議場,但他已不打算離開。他說,自己不需要犧牲上班或上課時間,既然有空檔,就想進議場做大家的後盾。「我想和外界的人說:不用太擔心內部安全,這裡有醫師和律師,還有資深長輩在,大家都會互相照顧。」

醫師團每天輪班,巡視正在工作崗位上的同學,聊聊天、關心同學身體狀況,若同學休息不夠就會強迫同學自主休息。以守議場3號門的同學為例,每3小時輪班一次,彼此看默契輪班。「洞同學」說,這是長期抗戰,一定會讓同學休息時間夠、健康不能受影響。他進議場以來,都沒有緊急狀況,平時只是固定換班。

秩序把關 避免破壞形象

採訪當下,另一名同學緊張地跑來告知:外頭廣場突然有大批警力集結,要提高警覺。了解後,發現可能只是警察換班,但顧守門口的壓力可想而知。

還未進入議場時,光看媒體報導以為裡頭很混亂,進來才發現,裡頭「有秩序到恐怖」,同學們想盡辦法維持秩序,不想讓外界對占領議場的同學觀感變差。不同工作小組的同學,除了盡自己本分,也不造成別人麻煩。避免決策小組的工作已夠繁重,還增添他們的麻煩。

不願意做一個不表態的人

這是「洞同學」第一次這麼積極參與社運,以往,他頂多上街遊行,也曾到大埔待過2天。他說,自己不願再做一個不表態的人,至少想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說不定會有更廣的視野,之前的世界就這麼小,願意傾聽大家的意見,就像聽一場演講,聽到一句話就影響你一輩子,願意去花一點時間,總比老是在家裡睡覺更有意義。

因為他開始傾聽不同立場的聲音,視野或看事情角度也跟著變廣。對於立場不同或了解不夠深入的朋友,他不會強迫影響對方,或要求對方表態,但他會和他們述說自己想法。而知道他進議場的朋友為他加油,對他說:「我沒有勇氣像你這樣做,我就支持你的行動。」

他認為,台灣是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聲音的機會,以前躲在別人後面等人家決定未來,現在自己終於能盡一點小小力量,「我願意站出來挺大家,不管我是支持與否、了解全盤與否。不能讓其他人處決你未來待的世界。」


(圖說)世新資管系畢業的「洞同學」負責看守立法院議場的3號門。他表示,在議場中聽見各種立場的聲音,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跟著變廣了。(圖/黃文鈴 文/李宥榛)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讀者來稿:從學習共同體看為什麼要挺學生


■杜氏


在師資培育階段,師培生大多會學到「教育是什麼」的各家論述,總結起來,我們大概都同意:教育是人格養成的過程,讓每個個體自我實現,全面發展。為了達成這樣崇高的目標,每個學科的教師無不希望告訴學生什麼是數學物理之真、什麼是文字藝術之美,以及什麼是人文社會之善,透過認識世界、認識時間、認識人群的方式,最後認識自己想要什麼。


(上圖)「學習共同體」用民主的對話取代灌輸,用問題質疑教條,讓學生由下而上地掌握自身的學習過程;故杜氏認為,實踐「學習共同體」也應該要挺學運。(圖/廖雲章)


但從進入實習一直到取得正式教師為止,新手教師開始發現教學現場與師資培育是兩個世界。學校在意的是進度,是課本,是考試,來自於大學校園的你,突然發現你的崇高理想沒有任何人在意,反而你該在意如何在有限時間上完課本進度,在意導師班上的學生有沒有出亂子,在意如何完成教育部與學校的政策。

在理想與現實之中掙扎的你,原本以為大多數學生會挺你的另類教學與帶班,你希望多補充、多討論、多回應,沒想到,學生不是等著老師趕快把重點抄在黑板上,要不然就是等著你說出正確答案,也有些人,身體雖然還坐在那邊,但思緒早已從課堂中逃離。

這些現象,才是目前學校教育的常態,如果我們要略加描述,大致會有以下特徵:

首先,在中小學全日制的學校架構下,學生無法選擇自己要上那些課程,也無法選擇要上那些內容,因為他們要學什麼、要認識什麼,都是由一群權威決定。因而學生認識到自己無法掌握學習,或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學習。

其次,教學過程被切割為細瑣的學科與節數,這些時間空間的分割,不是以學生的需要、動機與愛好做為考量,反而是從技術性上團體管理作為根據。這使得學生更無法控制自己的學習。

第三,教室 的主人是教師,他們負責將權威所決定的具有價值的知識,單向傳授給學生,學生的任務是儲存知識。由於學校合法壟斷頒發畢業證書的權力,反過來強化課堂知識的正當性與重要性,使得課堂外的知識變得不那麼重要。

最後,在一個班級中,大多數人對眼前的課程毫無興趣,所以在教學上,教師必須鍛鍊引起動機、激勵學生,與維持專注程度的各種技術。在技術之外,則必須不斷控制秩序:「禁止講話」、「禁止睡覺」、「禁止看自己的書」、「禁止吃東西」、「禁止玩手機」、「剛才上過廁所不准再去」,這些律定的項目細瑣且永無止盡。

如果只觀察學校內部,這些特徵的表層後果,是讓學生逃離課堂也逃離為了自己的學習,少數學生成為成功組,大多數學生飽嚐失敗挫折,同時也讓教師在追求進度與維繫秩序上身心俱疲,失去教育熱忱;但當我們將視野移至觀察學校與外部社會的關係時,這些特徵的深層後果,是教學技術之外的控制,發揮了近似軍隊與警察的政治職能,而經歷12年打磨出來的準則:「服從規則」,也符應至未來的統治關係與僱傭關係之中:社會可分成「人生勝利組」與「魯蛇組」,權威者的論述才是正確且具有價值的,而勞工就是應該配合公司的管理,他們無法決定要做什麼,他們唯一應該清楚知道的一點就是:服從官員/老闆的指令。

為了解決學校內的困境,這兩年北北基強力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企圖將學生拉回教室,從「勉強」(和製漢字,大略意指為了考試而讀書)轉換回學習,當學生解放的同時,教師的壓力與焦慮也隨之釋放。

這套教學模式要求改變課堂中的風景。既有的教學中,教師就像是國王,站在講台之上一個人單向地向台下的臣民──學生灌輸知識。但是,學習共同體要求教師走到台下,他必須拋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教師的角色比較像是蘇格拉底所說的「助產士」,他透過精鍊的語言將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對話編織起來,產出知識。在這過程之中,4個人一組的學生彼此是合作的,但卻又是自主的,因為他們通過對方的意見發現自己的盲點,並在共同追尋「為什麼」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答案。

此外,教學要以幾個重要問題為基礎,重點在於學生的討論狀況,例如延伸到何種程度,有沒有遇到難以前進的關卡,而非有沒有上完進度。因為若無法理解吸收,就算進度上完學生還是沒有任何成長。於是,當國王從台上走下來,它所背負的重擔也消失了,他不用再一個人為整個教學過程負責,有多一點的空間能實踐當初的理想。

這套模式,的確為教室內帶來了翻轉,從以往的教師為主體,落實老生常談的要以學生為主體,但若僅止於此,就忽略了「學習共同體」之中的基進意涵,因為它不僅僅是作為解決表層後果的技術,更賦予師生改變深層後果的能動性。這個能動性,在於它根本翻轉並拒絕了從上而下的權力宰制關係,要求教師反思自身的權力位置,用民主的對話取代灌輸,用問題質疑教條,讓學生由下而上地掌握自身的學習過程,「學習的革命」,其革命意義就蘊涵於此。

因此,若你支持「學習共同體」,當政府只喊著「絕對有利」就逼人民一定接受,規避各界的質疑並不願討論時,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類似於過去的課堂風景?當各國資本藉由自由貿易協定,挾持國家推動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時,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各國魯蛇無法決定自身命運的姿態,就像是學校裡頭被「勉強」逼迫的學生身影。

實踐「學習共同體」也應該要挺學運,除非你僅僅是把它當作教育局正在推廣的流行,而你也只是想潮一下而已。(代理老師)


▲學生高舉「我們是民主的台灣」的巧拼板表達心聲。(圖/廖雲章)

▲學生以太陽花和香蕉為主體,製作諷馬的裝置藝術。(圖/廖雲章)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公民集結凱道 反黑箱服貿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面對總統馬英九二度召開記者會,仍不願承諾學生團體「先立法,再審查」的訴求,330由數十個公民團體聯手舉辦的反黑箱服貿凱道集結如期在下午1點登場,參與群眾一路從凱達格蘭大道四散延伸到台北車站、仁愛路、信義路等,據主辦單位統計,這場抗爭遊行有近50萬的民眾參與。


(上圖)30日下午律師團抵達凱道後,沿中央通道列隊走向活動舞台。(圖文/楊子磊)


330凱道集結行動下午1點開始,上午,近50個倡議勞動權、居住權、原民權、教育權、醫療權等公民團體便沿著中山南路兩側,搭起帳篷,組成「公民憲政大道」,以街頭肥皂箱讓前來聲援運動的群眾能了解各式公共議題的現況。

各界上台發言

下午1點,主舞台在宣讀非暴力行動守則下拉開遊行序幕,不少學生團體、學者、產業代表紛紛上場發言。

全台首度響應罷工行動的萬泰銀行工會理事長方姚駿指出,金融業雖然在此次服貿協議下獲利最大,但這些利益卻是財團拿走,面對服貿,基層員工最後要面臨的是公司被合併、被裁員減薪的處境,因此他們決定在4月2日於公司內舉行罷工投票,要求公司表態。

土木技師公會代表拱祥生說,從《看見台灣》紀錄片可知道,台灣東部的礦業開發已到了嚴重的地步,這次服貿協議卻開放「附屬性礦業服務業」,讓大陸地質技師可來台從事地質分析的工作,換句話說,民眾到醫院做健康報告,檢查是由台灣醫師負責,報告卻由大陸醫師分析,這就保育和國土保安立場看來都非常不可行,他堅決反對這次的服貿簽署內容。

Freddy:對等只是表面

閃靈樂團主唱Freddy則指出,服貿生效了,對於音樂圈也有重大的影響,因為服貿協議21項和41項開放台灣可到中國設立live house、中國也可來台設立展演場所,看似對等,但實質開放後音樂圈的自由創作一定會受到中國官方的限制,誰不知道在中國辦表演要受到中國政府的批准?送資料、送歌詞不需要經過審查?他強調,服貿協議並非上面怎樣寫,台灣就可以絕對主導,屆時,如果再加上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台灣和中國的表演場所一體化,業者為了讓演出成本降到最低,台灣現行自由自在的策展空間一定會受到影響。

陳為廷:政府仍沒誠意

一系列公民代表短講後,下午3點活動進入「譴責國家暴力」主題,不少參與323占領行政院行動的學生和醫師紛紛上台發言。接著,數百位律師團呼籲,將永遠和和受傷民眾站在一起,透過法律手段控訴國家暴力。

318學運代表陳為廷約在下午4點多現身舞台,痛批馬政府至今仍不願與民溝通,不願提供人民參與服貿審議的空間。

陳為廷指出,總統馬英九29日晚間的記者會的發言,並非如多數媒體所講的「正面回應3訴求」,事實上,那場記者會只說明他最大的善意是「讓服貿回到立委張慶忠30秒快速通過前」。

陳為廷無法理解,政府為何連人民參與的空間都不願給予,卻口口聲聲說著為人民的未來,他認為,這樣的矛盾是台灣人民都需要去共同面對的,這已經不是一場學運,而是一場「行政專斷獨裁以及人民要求民主深化」的抗爭。


▲由數十個公民團體聯手舉辦的反黑箱服貿凱道集結活動3月30日下午如期登場,根據主辦單位統計共有50萬民眾參與。(圖文/楊子磊)


▲閃靈樂團主唱Freddy表示,服貿協議在音樂圈方面看似對等開放,然而台灣的作品要前往中國演出難保不會受到中國官方的審查。(圖文/楊子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語言性別中立 德政府帶頭改變


【記者李威撰整理報導】德國的聯邦司法部發布命令,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使用「性別中立」的語言,據《衛報》報導,德國政府希望透過公布法令的方式,讓語言的使用符應於處於變動中的性別觀念。

Der、die還是das?德文裡,這幾個字等同於英文定冠詞the,不同的是他們分別代表著陽性、陰性及中性。幾世紀以來,陽性、陰性或中性的使用規定,似乎是任意指定的結果,這對母語不是德語的人來說,造成不少的困擾。

「在德文裡,一名年輕女仕沒有性別(中性),但大頭菜卻有(陰性)。」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在〈糟透的德語〉裡抱怨:「想想看,我們是多麼地敬重大頭菜,而又多麼地不尊重女孩兒們。」

不過,情況似乎開始發生變化。德文對於性別的態度,不斷在改變當中,有些學者們認為,完全廢棄帶有性別的冠詞,或許是最可能發生的必然結果。

譬如有人說,梅克爾將不再是陰性定冠詞的「德國總理」(die Bundeskanzlerin),而是中性定冠詞的「德國總理」(das Bundeskanzler)。有些人則認為,非以德文為母語的人,早已習慣地使用陰性定冠詞,這很可能會成為默認的使用方式,譬如警察不再是der Polizist,而是die Polizist。

德文的改變,在大學校園裡特別顯著。當大學不再是男性的特權堡壘,在寫信的時候,究竟該寫sehr geehrte Studenten(親愛的男學生們)還是sehr geehrte Studentinnen(親愛的女學生們)?

在刊登徵才廣告等正式文件裡,也經常遇到這類問題,所有這些正式的文件會選用像是Student(inn)en之類的混合字。但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妥協結果,因為它顯示了任何職業的原初型態,仍被假定為陽性。

現在,德國的聯邦司法部強調,所有公部門機關的文書,都要堅守「性別中性」的原則。學校老師在寫信給學生時,不再使用Studenten(男學生),而是Studierende(學習者),藉此迴避性別的問題。

語言學家普施(Luise Pusch)表示,長遠來看,這類解決辦法也許顯得太過複雜。她表示,現在這樣的妥協,男性最後會覺得很受挫,因為這涉及到根本的問題。德語逐漸在簡化定冠詞的性別,就像英文在中世紀所歷經的改變一樣。

「語言應該是舒服的、公平的。」普施說:「此時此刻,德文是非常舒服的語言,但卻是非常不公平的語言。」

不少語言學家質疑,語言是否會因為人類的意志而扭轉。「要靠立法來改變文法是困難的,即便如此,這樣的改變也要歷經好幾個世紀。」柏林自由大學的語言學家史德法諾維奇(Anatol Stefanowitsch)表示。

但他也指出,像是低地德語(Niederdeutsch)等方言,已經失去陰性與陽性的嚴格區分。舉例來說,低地德語的男性及女性,就被簡化為de。



(圖說)德國柏林一間教室中,德國總理梅克爾在黑板寫下她的名字後發表演說,圖攝於2013年8月13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手機改善生活 坦國街童收入增

【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科技幫助坦尚尼亞街童改善生活,甚至為他們帶來了收入。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19歲的庫瓦(Kulwa Joseph)不久前脫離了在街頭流浪的生活。「我在街頭流浪了超過10年,從我6歲起就開始了。現在我在根源與文化基金會(Roots and Culture Foundation)工作,靠著製造、販賣藝術品給觀光客維生。」他說。

通訊聯絡 增加工作機會

最讓他感到驕傲的財產是他的Techno手機;螢光綠色的耳機在他的脖子上晃來晃去。「我用我賣畫和藝品的錢買了這支手機。」庫瓦說。

他表示,因為使用手機,人們有工作時可以打電話通知他,他也能以電話和顧客談論藝術。「這支手機讓我脫離了悲慘人生。」他說。

《半島電視台》在坦尚尼亞街頭進行調查,共訪問了24名街童男孩。當中只有5人確實擁有手機,但所有人都說他們知道如何操作手機。這5名男孩都因為擁有手機,使他們支付得起居住房間的費用,還能帶來一些收入。

坦尚尼亞目前尚未推行將科技帶給街童的計畫;然而,就算沒有任何來自機構的協助和計畫,手機確實改善青年的生活。

坦尚尼亞第二大城汪薩(Mwanza)有70萬人,這裡有數以千計的街童,多是從坦尚尼亞各地鄉村來此討生活的。這個地區處境堪憂的兒童人數無正式統計,但在汪薩運作的英國非政府組織「鐵道孩童」(Railway Kids)估計有1萬7千人。

據發展專家暨開放機構(Open Institute)社群領袖歐立科(Simeon Oriko)表示,讓處境脆弱兒童擁有手持電子設備能改變他們的生命。

「通訊科技是街童能透過科技改善生活的最佳方式之一。知道那些資訊是重要的、以及誰想要這些資訊,都是相當重要的問題。年輕人可以將臉書作為行銷工具,或是透過線上學校學習更多。接著,他們可以教年紀更小的孩子行銷技巧。」歐立科表示。

淪落街頭 各有無奈背景

這些街童有的是因貧窮而離家,有的是因為受到身體和性虐待,有的則是為了支持家計犯了偷竊罪,最後只得離鄉背景。

13歲的約蘭(Joram Joel)表示:「我父母離婚了。媽媽去島上捕魚時消失了。爸爸娶了新妻子,我和他們一起住。有一天,老鷹來了,把農場上的小雞全吃掉了。當爸爸問說發生什麼事時,他說如果是我把小雞弄丟的話,我就必須離開,除非我把小雞找回來。所以我從鄰居家拿了一隻雞,替代那隻被老鷹吃掉的雞。鄰居發現後跟我爸說。我爸打我並叫我滾出去。現在我幫那些經營小吃攤的太太洗盤子、偷跑進酒吧看電視、躲在岩石縫隙中睡覺。」

18歲的維佐(Wezo)是8名街童的頭頭。維佐及他手下的男孩說,他們每天都遭警察騷擾,更常毫無來由的被逮捕。他說:「當一名街童犯罪,所有的街童都會被認為有罪。我們沒有方向,也沒有任何保護。」維佐解釋:「黑道會強迫小孩子幫他們偷竊,或是更嚴重的虐待孩童的身體。」

維佐則想要自己開始經營一個小生意,販賣茶飲或雞蛋來自立更生。「我會使用手機,我希望自己也有一台。我知道人們在手機上使用臉書和遠方的朋友對話。」他說。他表示,現在他「只想保持忙碌,不要被送進監牢。」

汪薩地區警務專員莫洛沃拉(Valentino Mlowola)認為街童是一個「跨界議題」。

「沒有單位能夠單獨處理這個問題,許多部門都有義務處理。警察部門必須處理犯罪行為,其他單位及社群也必須探討為何有這麼多兒童在街上。警方有一些解決辦法,社會福利及地方政府也必須要介入。如果街童被逮捕了,最後只會和重罪犯混在一起,那就會被影響……。你的監獄能容納這麼多人嗎?」莫洛沃拉說。

坦尚尼亞刑法第176條指出,無故在外晃盪的兒童最高可處1千坦尚尼亞先令(約新台幣18.3元)並監禁3個月。維佐表示:「那些可以用手機連絡朋友來幫忙的男孩,比較不會被打或被監禁。也因為有手機,他們會被認為是比較合法的商人。」

組織贊助科技學習 改變命運 

莫汪端加(Joseph Mwandwanga)是根源與文化基金會的經營者。該組織是一個幫助街童的小型社區組織。當被問到街童的第一需求時,他回答:「教育及銷售技巧。這些孩子有各種不同才能。其中,有人是特別有天份的藝術家,得到贊助得以進入巴葛摩右(Bagamoyo)的藝術學校就讀。贊助者還送給他一台筆記型電腦,現在這個孩子正在學習視覺設計、使用臉書、收發電子郵件及Skype。」

在許多坦尚尼亞人民尚缺乏使用手機的經驗之時,這項科技已經對許多男孩的生活造成了戲劇性的改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台灣立報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