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進牛津字典的平民美食Bao
長久以來,包子在華人世界一直都廣受歡迎,不過近幾年來,這個平民美食的熱度明顯升溫不少。
還記得2013年年底的某個週末,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輕車簡從,現身北京街頭的慶豐包子鋪,跟著民眾一起排隊點餐端盤子。習近平這次的低調出訪卻造成了轟動,引發了話題,包子一夕之間翻身爆紅,成了大家口中「高端、大器、上檔次」的代名詞。
兩年後我從台北飛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幾所知名的高等教育學府舉辦講座,發現北京街頭冒出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慶豐包子鋪,連招牌都出現了英文標示。
我慕名走進了王府井商圈的一家,發現店鋪用了兩塊招牌,一塊有企業商標,鑲在外牆的顯眼處,包子翻成steamed dumpling(蒸的麵糰;蒸餃),另一塊是木製牌匾,掛在大門的正上方,包子譯為steamed stuffed bun(蒸的帶餡小圓麵包)。簡單的包子,翻譯得累贅,有如隔靴搔癢。一樣的包子,卻在同一家店鋪用了截然不同的英文名字,讓不諳中文的外籍人士一頭霧水,還以為是兩種不一樣的食品。
包子的英文怎麼說?如果你還在用steamed stuffed bun,那你可就落伍了,因為現在的英語人士都喜歡說bao(包)!
過去這幾年,包子不只在中國大陸聲名大噪,在歐美更是異軍突起,廣為人知,喜愛者趨之若鶩,主流的英文媒體紛紛報導。杭州連鎖包子店「甘其食」的第一家海外店Tom’s BaoBao(湯姆的包包),2016年下半年在美國麻州劍橋鎮的哈佛廣場商業區開業,其精緻美味的包子引來了《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報導,「包子」的英文用的就是bao。
杭州連鎖包子店「甘其食」的第一家海外店Tom's BaoBao|wikimedia
再早些時候,來自台灣移民的後代黃頤銘(Eddie Huang)也讓另一種形式的包子「刈包」(或「割包」)揚名美國。黃頤銘是美國的美食名人,後來更以他的自傳Fresh Off the Boat《菜鳥新移民》以及據此改編的同名情境喜劇,成為美國媒體的知名人物。黃頤銘在紐約市曼哈頓下城的東村開了家BaoHaus(包之家),專賣台灣特色的刈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都大幅報導,英文或用全稱的gua bao,或用簡稱的bao。
BauHaus包之家,專賣台灣特色的刈包
bao這個英文單字很新嗎?非也。我1990年代初在美國攻讀博士,那時美國就有人在賣包子了,我身邊的美國朋友都習慣稱之為bao,「(豬)肉包」是pork bao,「(蔬)菜包」是vegetable bao,「豆沙包」是bean bao。
當時我在美國尚不以為意,直到10多年後的2005年,我查閱了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略作OED),我才知道「包子」的音譯早已進入英文。
OED以pao-tzu的型態收錄了包子,把它定義為In Chinese cookery: a steamed bread roll with a savoury or sweet filling(在中式餐飲中,一種蒸製的帶餡圓麵包,餡料可鹹可甜)。這個pao-tzu的拼法是依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轉寫,1927年就已經正式見諸英文的文獻,出現於吉納維夫•威姆薩特(Genevieve Wimsatt)所寫的《一個白人在中國》(A Griffin in China):The pao tzu is a sort of steamed tart, filled not with sweets but with chopped meat and green vegetables.(包子是一種蒸製的餡餅,包的是碎肉與青菜,而非甜品)。
在漢語拼音廣為大家接受之前,「包子」常拼成pao-tzu,後來才逐漸改為baozi,這個拼法的演變,也忠實地紀錄在OED「包子」詞條的詞形(forms)、來源(origin)、與詞源(etymology)解說裡。OED引用了一則1997年11月14日《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的報導就是明證:Bao-zi, a dry, doughy wheat bun steamed and filled with shredded pork(包子,一種小麥製成的小圓麵包,乾燥柔軟,包碎豬肉餡,蒸而食之)。至此,「包子」的英文已確定由舊式的pao-tzu轉為新式的拼法baozi。
2016年,「包子」的英文發生了一件值得一提的驚喜事。OED在其年度第3季(9月)的修訂中另立詞條,以bao為詞目(headword)收錄了「包子」,定義與pao-tzu完全相同,並稱其「= baozi」,而點擊這個baozi的超連結,頁面跳轉到最初的pao-tzu。也就是說,OED收錄的「包子」,其英文最早是威妥瑪拼音的pao-tzu,後來演變為漢語拼音的baozi,最後再依此簡化為單音節的bao。
OED關於bao的最近一條書證(quotation),出自2004年4月4日的《紐約時報》: In the Hong Kong Maxim’s, what you get when you ask for bao is a puffy white bun stuffed with pork and scallions, or barbecued meat. 在香港的美心餐廳,你點的包子是種白色膨鬆的小圓麵包,裡面包有青蔥豬肉餡,也就是叉燒餡。
OED是一部依歷史原則編纂的超大型詞典,古今兼收,縱覽英語千年史。而另一部以評選「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而聲名鵲起的《牛津線上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略作ODO),則貼緊時代脈動,著力於紀錄、描述現代英語。
先於有歷史縱深的OED一步,這部專攻現代英語的ODO在2016年稍早就悄悄地增收了包子的英文bao,此舉並沒有引起什麼關注,更沒有任何的新聞發佈會。「包子」的英文,ODO與OED的最新修訂多所類似,均以bao為詞目,隨即在一旁補充,言其「又作baozi」(also “baozi”),並摒棄了OED的舊拼法pao-tzu。ODO給bao下的定義是a Chinese steamed bread roll with a filling of meat or vegetables(一種中式的蒸製圓麵包,以肉或蔬菜為餡)。定義底下還羅列了10餘條從語料庫摘取的例證,拼法以bao為最大宗,全稱的baozi只是點綴。
「包子」傳統上常翻成steamed bun(蒸製的小圓麵包),或是詳細一點的steamed stuffed bun(蒸製的帶餡小圓麵包),然而這只不過是籠統含糊的解釋,難以體現中華美食的特色和韻味。bao這個音譯詞的出現,雖然低調,然其使用於廣大的英語世界,並得到權威英英詞典的肯定與收錄,讓我們都同感欣喜。
華人世界的包子種類繁多,大家翻譯時還在英文裡兜圈子嗎?還在絞盡腦汁設法意譯嗎?鑒往知來,有bao和baozi在英語世界的眾多前例可尋,有權威英英詞典的收錄作為堅實的後盾,這些包子也都以音譯的型態面世如何?叉燒包翻成char siu bao,生煎包翻成sheng jian bao,水煎包翻成shui jian bao,小籠包翻成xiao long bao,湯包翻成tang bao,灌湯包翻成guan tang bao,這樣簡單直接,不也挺好的?
作者名稱: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目前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擔任訪問學者 更多「教授不點名-與國一方」文章:手機版、電腦版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7年4月號 訂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