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經過近幾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從玩家進入主流市場,也就是發展開始趨緩,根據尼爾森機構對美國圖書市場最近的研究,電子書約占30%,同時消費者對電子書的態度反應,也展現出市場的日漸成熟。以下是「圖書工業研究群」(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委託尼爾森做的研究其中幾個重要的發現:
1.消費者對電子書與紙本書「綁在一起」很有興趣,有48%接受調查的人回應說,他們願意多付一點費用把印刷與電子版同時買來。
2.超過一半接受調查的人回應說,如果電子書能夠贈送、或轉賣,他們願意多付一點費用購買電子書。
3.購買電子書的時候,消費者並不在意出版機構,不會依憑製作人是著名的出版商、或獨立的網上出版社,作為選購的考慮因素。
4.少數消費者,有交替購買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行為,以致單獨購買電子書的人數減少。
看起來電子書已經走出技術的框框,也不再與紙本書爭執長短,平和的表現出成熟的大眾市場,平穩而趨緩。電子書要再進一步,專家說只有大幅度加值,來吸引對電子書還不太熱衷的消費者。
上面的研究,一改我們對電子書的看法,也改變了電子書閱讀的看法。矽谷對消費電子品的市場發展,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就是創意之後僅是「技術玩家」的市場,著重技術的新穎,否則不能滿足玩家的興趣。玩家市場之後雖然是普及的大眾市場,但隔著一道「溝」,必須要跨溝之後,才能廣為大眾應用,所以有「跨溝理論」(Cross the Chasm)之說。事實上絕大部份的創意,都不能跨溝,因為技術玩家與實用大眾的需求不同,有時候正好相反。電子書的多年醞釀,總算跨溝成功。
回想Kindle推出之初,大家的焦點莫不在技術層面,電子紙、畫面解析度、能儲存多少本書、怎麼翻頁,以後越多閱讀工具的出現,議題還離不開電子功能,當時有人評譏「只見電子不見書」。日後大家從閱讀經驗的感受,與紙本書的比較,以及各種實驗的結果,漸漸體驗電子書不過是另一種閱讀方式,是一種獨立的閱讀、吸取知識的方式,逐漸從技術玩家移轉到現實應用。
我們以前假設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讀者相互排斥,也就是讀電子書的人不會回頭讀紙本書,這個假設在技術玩家市場也許不錯,但在實用的大眾市場證實是錯的。紙本與電子同時購買,紙本與電子交替購買,都合乎一般的購買行為,正好圖書業者的行銷參考。
電子書的製作與銷售,打破了傳統出版流程,作者自行出版、在網路出售,已成風氣,雖然有人認為自行出版的作者多是新人,出版的品質不夠水平,但迅速的成長,已經有少數新書進入暢銷之列,而成名的作家也開始嘗試數位出版之門,自行出版品質的提升,指日可待。
傳統出版流程作業冗長,是否能出版由編輯決定,許多名著都經驗過多次退稿,史蒂芬金的 ”Carrie” 遭30次退稿,舉世名著「亂世佳人」遭38次退稿,自行出版則0次退稿。所以在數位出版的環境之下,讀者購買電子書,當然就不特別在意出版機構了,購買的意願,取決於介紹、評語、試讀樣本的結果。
既然仍稱為「書」,還不能與傳統完全切割,與紙本書相較,電子書擁有權的模糊複雜,仍教人不舒服。買來的電子書不能送人、也不能借人、不能轉讓出售,因為電子書沒有實體,讀者買來的僅是使用權,擁有權則握在賣書人手裡,賣書的人有權收回使用權,讀者的電子書突然不見也曾有所聞。
亞馬遜等業者雖然陸續推出各種移轉方式,甚至讀者可以租賃替代購買,但防弊措施使得手續繁瑣難懂。電子書在權益上的附身障礙,如不能驅散,勢必抵銷電子書的優勢,至少是一部份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