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2/13 第391期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週重點:

出版新聞:

數位出版新聞:

綜合活動專區:

本週專欄:

 

亞馬遜反其道以低於原價售名人簽名書
時間:2013年12月09日 來源:楚天金報

日前,亞馬遜中國“亞馬遜名人簽名版書店”上線,這是國內綜合電商首次推出此類書店。記者獲悉,該書店第一批上線了60餘名作家的70餘部作品,出售的書籍均為作者簽名版,且售價不高於書籍定價。在電子書的衝擊之下,紙質書一直在尋求新的行銷模式,此次“名人簽名版書店”的出現,能否成功“突圍”?

莫言《檀香刑》開天價

對書迷來説,最理想的藏書版本就是有作者的簽名、題詞或曾被名流使用並留有印跡的書籍。名人簽名版圖書被藏友視為名人精神的一種縮影,因此近年來,名人簽名版書在收藏市場大熱,有些書本來就出於名家之手,加上名人簽名,便更有意義。

記者在“百度”上輸入關鍵詞“簽名售書”,就搜索到115萬多條相關資訊,有名人的,也有草根的,可見簽名售書的形式受到歡迎。記者調查發現,郭敬明《小時代1.0》的簽名本,原價32元,網上簽名本叫價普遍都在200元左右,漲了將近6倍。行情最好的自然是莫言簽名本,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其簽名本書價翻了數十倍,目前他的簽名版《檀香刑》和《蛙》在網上都有銷售,價格從1000元起不等,有一些賣家甚至在網上對莫言的簽名小説《檀香刑》開出了18萬餘元的天價。

除了藏家熱炒簽名本,作家本人也會用簽名為新書造勢。在淘寶網站,韓寒的書店開業第一天簽售就達到2000餘本。而在噹噹網上書店,任志強的《野心優雅》簽名版在噹噹網首批銷售8000多本,上市即被搶購一空。

“買名”替代“買書”不可靠

是什麼原因導致名人簽名版書如此紅火?出版商張鑫表示,在電子書的衝擊下,近年來,紙質書開始用各種方法“突圍”,簽名售書實際上是一種出版行銷模式,消費的是名人的粉絲,而名人也可通過這種方式“聚攏”粉絲,名利雙收。

據悉,此次亞馬遜名人簽名版書店第一批上線了60余名作家的70余部作品,包括知名作家嚴歌苓的《補玉山居》、白岩松的《痛並快樂著》、笛安的《西決》和蔡駿的《生死河》等膾炙人口的暢銷書籍。

而對於簽名售書活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褒貶不一。在文華書城,從事教育工作的劉先生對記者説:“有的簽名售書,完全是利用粉絲盲目崇拜心理搞促銷。往往讀者把書買回去以後才發現,其實書中並無多少內容。那些購買明星簽售專輯、光碟的,一般都是追星的學生和年輕人。”

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簽名售書是一個推廣的好形式,但千遍一律的操作程式,使作者的名字比書更值錢,讀者買名而非買書,於是,名人的書如不簽名,銷售就會直線下降,容易形成惡性迴圈!書籍還是應內容為王,品質取勝!”

台灣地區

2013-12-12 PISA評量 閱讀大躍進 數學落差大

2013-12-11 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蒞臨南大 暢談「我的出版學思歷程」

2013-12-11 台文史長編 首納原民、反共文學

2013-12-11 台中忠明國小圖書室新穎 聯經捐書

2013-12-11 幼兒雜誌 內容竟和2年前相同

2013-12-11 艾莉絲•孟若封筆作 中文版問世

2013-12-10 「赫克歷險記」從「禁書」變「經典」的歷程

2013-12-09 不只批判社會 也反思自己 韓少功《日夜書》 刻畫知青群像

2013-12-06 看見在地屏東 文學作品見真情

大陸/港澳地區

2013-12-12 名人簽名助長紙質書價格 莫言簽名書開出18萬

2013-12-12 B2C圖書市場現“馬太效應”

2013-12-11 亞馬遜反其道以低於原價售名人簽名書

2013-12-11 深圳購書中心停業 電子書興起或成主因

2013-12-10 張國偉出席滬書籍設計展

2013-12-10 港漫赴台交流展覽——創新求變

2013-12-10 網上短篇小說拆著賣或引發文字銷售模式變革

2013-12-10 江寧圖書館啟用“圖書ATM”借書也像取款一樣便捷

2013-12-09 中國國內書市掀起“曼德拉熱”

2013-12-06 百度攜手頂級出版人

全球望遠鏡鏡

2013-12-11 第41屆索非亞國際圖書展開幕

2013-12-11 瑞士媒體:中國圖書市場像個黑匣子 難理解


產業動態

2013-12-12 《獲利世代》叢書監製來台演講

2013-12-12 啟動資訊閱讀力,E同邁向新視界

兩岸瞭望

2013-12-12 亞馬遜中國:Kindle電子書店藏書量年增逾158%

2013-12-12 十個值得注意的移動學習趨勢

2013-12-11 亞馬遜新Kindle閱讀器 蘇寧開賣

2013-12-11 深圳購書中心停業 電子書興起或成主因

2013-12-10 5000萬推電子教學不利弱勢

全球望遠鏡鏡鏡

2013-12-12 網路出版改變出版格局,亞馬遜披露25%暢銷書只有電子版

2013-12-06 亞馬遜暢銷電子書25%為作者獨立發行


至2013-12-23

2013數位行銷年度經典賞析會

至2013-12-26

B2B 媒體交流聯誼會

至2013-12-31

【出版變革∞顛覆想像】系列活動-「玩轉X」徵文比賽

至2013-12-31

第四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

至2014-02-10

第二十二屆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

至2014-03-12

2013 全國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

至2014-03-30

尖端出版第七屆浮文字新人獎四大類別即日起開始徵稿

 

電子書發展日漸成熟

作者:那福忠

電子書經過近幾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從玩家進入主流市場,也就是發展開始趨緩,根據尼爾森機構對美國圖書市場最近的研究,電子書約占30%,同時消費者對電子書的態度反應,也展現出市場的日漸成熟。以下是「圖書工業研究群」(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委託尼爾森做的研究其中幾個重要的發現:

1.消費者對電子書與紙本書「綁在一起」很有興趣,有48%接受調查的人回應說,他們願意多付一點費用把印刷與電子版同時買來。

2.超過一半接受調查的人回應說,如果電子書能夠贈送、或轉賣,他們願意多付一點費用購買電子書。

3.購買電子書的時候,消費者並不在意出版機構,不會依憑製作人是著名的出版商、或獨立的網上出版社,作為選購的考慮因素。

4.少數消費者,有交替購買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行為,以致單獨購買電子書的人數減少。

看起來電子書已經走出技術的框框,也不再與紙本書爭執長短,平和的表現出成熟的大眾市場,平穩而趨緩。電子書要再進一步,專家說只有大幅度加值,來吸引對電子書還不太熱衷的消費者。

上面的研究,一改我們對電子書的看法,也改變了電子書閱讀的看法。矽谷對消費電子品的市場發展,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就是創意之後僅是「技術玩家」的市場,著重技術的新穎,否則不能滿足玩家的興趣。玩家市場之後雖然是普及的大眾市場,但隔著一道「溝」,必須要跨溝之後,才能廣為大眾應用,所以有「跨溝理論」(Cross the Chasm)之說。事實上絕大部份的創意,都不能跨溝,因為技術玩家與實用大眾的需求不同,有時候正好相反。電子書的多年醞釀,總算跨溝成功。

回想Kindle推出之初,大家的焦點莫不在技術層面,電子紙、畫面解析度、能儲存多少本書、怎麼翻頁,以後越多閱讀工具的出現,議題還離不開電子功能,當時有人評譏「只見電子不見書」。日後大家從閱讀經驗的感受,與紙本書的比較,以及各種實驗的結果,漸漸體驗電子書不過是另一種閱讀方式,是一種獨立的閱讀、吸取知識的方式,逐漸從技術玩家移轉到現實應用。

我們以前假設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讀者相互排斥,也就是讀電子書的人不會回頭讀紙本書,這個假設在技術玩家市場也許不錯,但在實用的大眾市場證實是錯的。紙本與電子同時購買,紙本與電子交替購買,都合乎一般的購買行為,正好圖書業者的行銷參考。

電子書的製作與銷售,打破了傳統出版流程,作者自行出版、在網路出售,已成風氣,雖然有人認為自行出版的作者多是新人,出版的品質不夠水平,但迅速的成長,已經有少數新書進入暢銷之列,而成名的作家也開始嘗試數位出版之門,自行出版品質的提升,指日可待。

傳統出版流程作業冗長,是否能出版由編輯決定,許多名著都經驗過多次退稿,史蒂芬金的 ”Carrie” 遭30次退稿,舉世名著「亂世佳人」遭38次退稿,自行出版則0次退稿。所以在數位出版的環境之下,讀者購買電子書,當然就不特別在意出版機構了,購買的意願,取決於介紹、評語、試讀樣本的結果。

既然仍稱為「書」,還不能與傳統完全切割,與紙本書相較,電子書擁有權的模糊複雜,仍教人不舒服。買來的電子書不能送人、也不能借人、不能轉讓出售,因為電子書沒有實體,讀者買來的僅是使用權,擁有權則握在賣書人手裡,賣書的人有權收回使用權,讀者的電子書突然不見也曾有所聞。

亞馬遜等業者雖然陸續推出各種移轉方式,甚至讀者可以租賃替代購買,但防弊措施使得手續繁瑣難懂。電子書在權益上的附身障礙,如不能驅散,勢必抵銷電子書的優勢,至少是一部份優勢。

 
 
冬季,小心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冬天是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季節,提醒爸媽記得在洗臉後或沐浴後,馬上幫寶寶抹上中性的乳液保濕,避免皮膚乾燥、冷風吹襲而產生不適。

《清芬踰眾芳》陳啟豪、葉乙麟雙人展
兩位藝術家藉由不同類型的兩種墨法,同樣表現出他們眼中對當代台灣的思維,既傳統又現代的視覺感受,期待引起同樣生活於現代城市中觀者們的共鳴與深思。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