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一個星期天晚上,收看緯來日本台播出的《中居大師說》節目,該集節目介紹了美木良介的呼吸減肥法(而且我看到的那集節目,已經是第二次介紹呼吸減肥法,後來又看到了重播第一次介紹的節目)。
節目播完之後,除了立法學習使用呼吸減肥法之外,也上網查了相關資料,還買了美木良介的書《日本瘦身天王美木良介:深呼吸,我瘦了13.5kg》(尖端出版)。我還意外觀察到一件事情,當晚博客來的即時銷售榜單上出現了這本書,顯然有不少人跟我一樣,看到節目之後上網查資料,找到這本書並且購買。
那麼,節目上有提到這本書嘛?
並沒有,而且兩次的節目都沒有!
後來我還看過《中居大師說》邀請《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女士來介紹整理技巧,從該次收看節目的訊息判斷,麻理惠女士也不是第一次受邀上節目。
老實說,我並不是《中居大師說》的忠實觀眾,很偶爾才會看一下,卻已經看過好幾次將書籍內容節目化的專題。
根據我的了解,《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還有改編成日劇(雖然該日劇我沒有看)。
舉了那麼多例子,我想談的是一件事情是,當我們在製作書籍的時候,是否已經把出書後將來與其他媒體合作的可能性納入編輯企劃的考量?
作者在簽圖書合約時,都有簽一欄改編節目的授權同意書,雖然對大多數作者來說,可能覺得那和自己無關,甚至恐怕就連出版社的編輯都覺得那跟自己無關。然而,不得不說,在未來媒體逐漸複合化的時代,出版社的編輯在考慮每一本書的企劃與編輯製作時,都應該把書籍內容能否改編成其他媒體也能使用的載體格式納入考量?
其他出版類型暫且不去談,光是生活風格類型的出版品來說,近年來台灣也出了不少自己的暢銷作家與暢銷書,可遺憾的是,我們的出版品在跨媒體整合行銷宣傳上的著力仍然不夠深,最多我們有一些知名食譜書作家開始拍廣告或街活動,卻較少成為美食節目的固定來賓或評審?
或許有些人仍舊認為,當個作家就是好好寫書出書就好,不應該跨行到其他媒體!當然真心如此相信的人可以繼續如此堅持下去,但我相信也還有不少人並不打算只當一個暢銷作家,更希望以書籍為基點,往外擴散自己的觀念想法或作品,透過跨媒體整合的行銷模式,讓更多人接觸到自己的東西!
出版業真的應該多跨出去,多跟其他大眾媒體交流甚至結盟,不應該只是自己關起門來做書,然後又抱怨書在書店越來越難賣!
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新的作家都是出身部落格或臉書粉絲團?因為這些新媒介已經成為有志於創作的人發表作品的首要選擇!那麼,臉書或部落格難道不也是一種媒體嗎?某種程度上來說,臉書或部落格和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誌等媒體的功能並沒有兩樣,只是傳播特性不同,且進入門檻低,使得有志於發表創作的人更有機會透過新興媒體發表自己的作品。
是以,身為出版人,當我們從臉書或部落格上挖角到值得出書的作家時,也不應該僅僅自滿於將其作品編成書籍,發行並暢銷就好,還應該有更綿密而周全的跨媒體整合行銷計畫,使其能夠在各種媒體上曝光,推廣其創作或理念,然後再利用媒體的曝光優勢回頭帶旺書籍販售,形成良性循環,這應該是未來出版人想要壯大出版產業或提升銷售額不能迴避的一門功課!
或者讓我換個方式這樣談好了,會否有不少出版人認為電視名廚阿基師和詹姆士所出版的食譜書有點太過簡陋了?為什麼像阿基師或詹姆士等級的知名廚師的食譜書不能得到更專業的包裝與設計?如果阿基師和詹姆士之流的名廚的作品交給專業的出版社來處理,是否能夠做得更專業雅致且具備典藏價值?
我想說的是,在跨媒體整合的時代,出版人不能在固守於書籍,從企畫編輯到販售行銷推廣,都應該有跨媒體整合行銷的觀念,應該多思考自己手上的作者和作品如何和其他媒體結合,替出版社也替自己的作者創造更豐厚的利潤以及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日本的漫畫家在漫畫暢銷之後可以靠周邊商品賺進大把鈔票,替出版社蓋大樓,讓出版社更能專心的幫助創作人打造好的創作環境,提供出版社員工更好的待遇,這樣的良性循環,是解除台灣出版業長期處於代工翻譯外國暢銷作品,導致利潤微薄且產業從業人員低薪化困境必然得強化的部分,我們應該更積極的跨出去跟社會上其他(媒體)產業合作,成為文創甚至社會各產業的創意源頭,不能再逃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