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五年級之後,蝴蝶只剩下週三的下午不用上學。這個時間較充裕的下午,我會和她一起好好的吃頓中餐,小憩片刻,然後開始下午的活動。
兩點上豎笛個別課。退出學校的管樂團之後,蝴蝶依舊到豎笛老師家上課,沒有比賽、沒有考試,我盡量讓學樂器這件事在孩子的生活中單純化,持續練豎笛只是為了興趣。音樂,應該帶給孩子喜悅平和,而不是一心只想表現求勝。練習當然是必要的,想要專精任何一項技術(藝術)都需要投入時間心力苦練,但這過程的「苦」絕不是來自於外人無意義的評比壓力,而是發自於內在渴求自己更精進的自我期許,這苦中有追求實踐自我的樂。愈是減少外力的逼迫壓力,孩子愈有可能體會領略這些音樂的美好。
蝴蝶的豎笛老師是我的古典鋼琴老師。我學鋼琴,和蝴蝶學豎笛一樣,不為什麼,就是想學而已。
想學或者不想學,都可以是「不為什麼」。學樂器這件事,輕鬆點看待,千萬別搞得像非得拼第一志願不可,沒了樂趣的樂器,是無法帶給人快樂的。
上完豎笛的一個半小時後,我陪蝴蝶去游泳。蝴蝶已經持續了七八年的游泳課,學會了所有泳式,現在的上課其實是運動健身。她上游泳課時,我通常到樓上的健身房運動。陪伴她的這個下午,也是我休息運動的時間。
除了週三下午的豎笛和游泳,蝴蝶沒有其他課程了。沒上安親班、不進補習班,週間時日就是上學、回家。
我聽過一位媽媽說她念小一的孩子時間總是不夠用──平常半天課的兩個下午要上英文課、週間晚上上個畫畫課和鋼琴,假日再補個數學和圍棋。媽媽還擔心孩子運動量不足,正計畫擠進游泳課。然後,孩子課業成績不符家人期待,那又是另一樁壓力。
孩子上這些那些課時,媽媽不免接接送送,還要等課;不只孩子抱怨、不想學,勞心勞力的媽媽也是累又氣。
這一切都說是為孩子好。但,若認真思考,孩子終日趕場上課,若沒效率也失了樂趣,到底是如何好?
依我的觀察,很多苦心父母在孩子的小學階段或更早之前,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學費,苦撐著讓孩子學才藝樂器;但是,到了國中階段,課業壓力大增,父母又會要求孩子放下一切感興趣的樂器,「先認真讀書吧!要玩樂器等考上了好學校再說!」忙了幾年,最後是一場空。
人生,是有階段性的。學齡前、小學、中學、大學,以致於成人,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有該學的、該做的,別把小學該學的拿來讓學齡幼兒提早學習,表面的一時超齡學習成效,往往要付出許多肉眼看不出的內在精神創傷作代價,未見得划算。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時間有限、耐力也有極至,孩子應該學習,但別貪多。
我時常聽媽媽們這樣說:「英文數學不補習,趕不上怎麼辦?現在的孩子都要學個樂器嘛!他也只是練個鋼琴而已!畫畫是他自己說要學的呀!游泳是運動,圍棋可以訓練他的邏輯推理能力,他也很喜歡上呀!……」
如此一來,趕場是免不了的宿命。如果甘之如飴,媽媽和孩子都很樂在其中,那倒也不是問題;如果不是,如果這樣的生活型態讓大人和孩子都不快樂也不具學習成效,何不試著停下腳步、調整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