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現在科技發達,地球村時代來臨,東西方的教育資訊相互交流,有的父母延續華人傳統的教育觀念施以管教,像是最近爆紅的美國「虎媽」,以強悍的管教風格幫助兩個女兒走向成功。也有的父母崇尚美式教育方式,給孩子自由與獨立思考的空間,就像上海的「貓爸」,女兒從小自動自發,雖因愛跳舞,偶爾必須為了演出而翹課,但一樣考進哈佛。到底哪一種教養方式較好?其實,每個家庭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我的好友李傑聖和太太張旭嵐這對父母,就是一對奇妙的組合!
英文繪本與中文唐詩並行
李傑聖小學時期就移民美國,還是柏克萊大學的高材生,自然地,英文比中文溜;太太張旭嵐也曾經留學英國,擔任過電視記者的她,中文更好。因此,在家裡,傑聖和孩子講英文、旭嵐對孩子說中文,而兩歲Jaden則是一手看英文繪本,另一手看唐詩三百首兒童版。身兼英語補教名師,李傑聖特地為兒子打造雙語的環境,學英文就從簡單的Conversation(會話)開始,「我現在最渴望聽到他學會Daddy這個單字囉!」
但是誰想得到呢?一遇到教養的問題,講英文的傑聖就變得嚴謹,反倒是中文派的旭嵐比較隨性,儼然成為「虎爸」和「貓媽」的寫照。
規律與隨性共處
傑聖承認自己比較小心,帶孩子出門玩一趟,為了不讓孩子發生危險,全神緊盯孩子動態的他可能會透支精力。而旭嵐呢?她笑說,「大家不都是這樣就長大了嗎?何必那麼緊張呢?」
小時候經過媽媽徹底執行的管教,傑聖相信小孩從小一定要有規律和規範。身為民主派家庭長大的長女,旭嵐認為小孩小的時候寵一點愛一點,又何妨呢?不只如此,傑聖笑說,「如果加上爺爺(李傑聖的父親),我們三個人簡直是來自不同的星球」!
因為爺爺寵孫子,媽媽又比較隨性,身為爸爸的傑聖反而站在保護的立場,要兒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例如開車的時候,爺爺和媽媽都想要抱著孩子,但是傑聖為了安全的理由,怕兒子動來動去影響開車視線,希望他能乖乖的被固定在兒童安全座椅上,「結果,搞得兒子好像不怎麼喜歡我!」
建立一致教養方式
正所謂「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為了讓家裡的大人對兒子有一致性的養育方式,李傑聖常常花力氣和爸爸、太太溝通,曾經還向朋友商借幼兒教養相關雜誌、書籍,最後,竟然連朋友大學時期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都拿來讀,希望透過書上強而有力的專家說法,可以有效的說服太太一起執行。
比方說,傑聖和旭嵐現在都在企業上班,事業繁忙,只要Jaden一從保母家帶回來,剛開始是讓他餓了就吃、睏了就睡、醒了就玩、哭了就抱……後來,傑聖從教養方面的資訊了解,應該要建立孩子正常的作息習慣,於是,傑聖和旭嵐溝通,照著書上指示調整孩子的作息,不要因為「捨不得、還想跟他玩一下」而破功,果然,一段時間後,兒子的作息時間漸漸改善,「所以,這個實驗還頗成功的!」傑聖欣慰的說。
理性與感性都是愛
至於,面臨到「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就抱」這個問題,傑聖與旭嵐也有一番討論,尤其,做媽媽的會捨不得孩子哭,即使孩子沒有病痛、沒有不舒服、不餓、尿布也沒濕,為了安撫孩子,有時候還得忍著睡意或是放下手邊工作,馬上抱抱!不過,傑聖根據書上的專家說法,說服旭嵐先等個幾分鐘,如果兒子還是哭鬧不停,再抱起來。
「我覺得是因為我比較理性,相較起來,我好像變成扮黑臉的那個!」傑聖說。
但是比較感性的旭嵐,的確贏了孩子的心。回想起從小到大,爸媽突然興起的主意,常常帶給全家帶來驚喜和冒險的旅程,旭嵐一臉無奈的說,「變通與彈性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呀!」
~原文刊載於2011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詳細文章內容,請至bobo小天才親子網站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