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貼心提醒 讓你從容自在當媽媽!
媽媽,它是孩子眼中最有行動力的一句動詞,
因為,只要有媽媽在,天下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媽媽,也是另一半腦海中最美的一句形容詞,
因為,世上再也沒有什麼畫面比得上全心全意哺餵懷抱中嬰孩的女人了!
媽媽,它更是很多女人竭盡心力想達成的多義名詞,
雖然,從結婚後夫妻便開始經歷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
有著不同的家庭發展任務必須完成,但對女性來說,
成為「媽媽」卻是人生中一個嶄新的起點,生理和心理都面臨著前所未見的衝擊。
很多時候,媽媽在努力達成大家和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時,內心總會有很多的疑惑、掙扎,但「為母則強」啊,有些話不見得會說出口。
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以下,我們特別收集了媽媽內心常見的疑問,邀請國內專研婚姻與家庭的專家—利翠珊教授,從多年來的經驗與國內外研究,提供建議,給媽媽們加油打氣,也讓另一半有機會走入媽媽的世界,更體貼媽媽的心!
給默默努力的家庭主婦
Q:每當有人問我「每天都在家做什麼?」都會讓我很困擾。請問我要如何讓先生或親友了解全職家庭主婦育兒的辛苦?
通常最讓媽媽備感壓力的是,家庭主婦不像在外面上班,有清楚的工作要項、開始或結束,家庭主婦的工作屬性多是重複的、瑣碎的、全天候的、無法被量化的,但是只要地板沒拖乾淨這樣的小失誤,就很容易被看見。因此,利翠珊教授有以下兩點建議:
先成為主動、快樂的Homemaker
在國外傳統會將家庭主婦寫作「Housekeeper」,感覺上只要消極的「維持」(Keep)一間房子裡餐餐有飯吃、乾淨、孩子能長大,就算達成任務,但近年來國外認為「Homemaker」的字義,其實更接近家庭主婦這份勞心勞力的工作。因為要讓(Home)的溫暖,必須花費心思,它是一種主動創造的(Make)歷程,對選擇當家庭主婦的媽媽而言,應該是很享受、很快樂的。
正向看待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家庭主婦的工作其實很不簡單!雖然從早忙到晚,好像什麼都沒作,一天就過去了,但事實上,每天從寶寶一張開眼,媽媽需要花很多時間滿足寶寶五花八門的需要、找出能讓寶寶不哭著洗頭或上廁所的方法,逗他開心,還要教他關於這個世界的所有事情,還有一些和媽媽沒有關的家務也得完成。因此媽媽必須先想清楚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正向地看待自己的角色。因為開心地作和唉聲嘆氣地作,完全不同,只有先肯定自己為孩子和家人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價值,讓自己成為一個更主動出擊的「Homemaker」,才會成為快樂的媽媽,孩子也才會快樂。當然,爸爸除了必須理解家庭主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一起共同分擔,因為家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
給追求面面俱到的媽咪
Q:很多媽媽可以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家裡一塵不染,還能兼顧自己的工作,但我卻做不到。請問我是一個糟糕的媽媽嗎?
當父母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一定會帶來緊張和壓力,但重要的是解讀這些狀況的態度。仔細想想,人生多數時候都在做選擇,排列優先順序和解決問題,只是,當媽媽的時候,孩子拋出的問題必須立即解決,而且挑戰往往是一個接著一個。利翠珊教授認為,當了媽媽後會凸顯自己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能力,而這正是認識自己和再成長的機會。
世界上沒有所謂100分的媽媽
媽媽的一天只有24小時,本來就很難扮演好所有角色。每個媽媽的育兒條件都不同,如果你現在感覺不快樂,就該思考哪些標準必須降低、哪些角色的比重必須調整。世界上沒有所謂100分媽媽的標準,對於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每個女性都有更多主動權和選擇權,不論是全職、上班,或是假日媽媽,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長有短,只要能把握和孩子相處的每個機會,讓孩子感受到關愛,這就是最好的決定。
正向解讀,不要事事要求完美
很多媽媽都希望孩子的成長之路一路順遂,完全不用傷腦筋,但老實說,能夠陪著孩子解決各種問題的媽媽,比完全沒機會參與孩子成長的媽媽要幸運多了。狀況多的孩子不僅會讓媽媽發現「原來還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這些都能豐富親子的生命經驗,帶來成就感。此外,媽媽自身得先放下事事求完美的標準,當你將所有必要活動(如:照顧寶寶、打掃家裡)先列下來,寫出每件事情所需時間,決定哪些事情可請他人代勞、哪些又非你不可,排出優先順序時間表,將不重要的事或人暫擱一旁,這就是改善育兒現況的好開始。
給獨享育兒樂趣的媽咪
Q:自從寶寶來報到之後,我先生老跟我抱怨他被忽略了,但寶寶比較需要我啊!
當兩人世界變成三人行,關係中的平衡就會產生變化。從國內外的研究上來看,孩子一出生,就是個試煉的開始,婚姻滿意度通常會持續下降,以U型曲線呈現,有孩子的期間會維持在谷底,一直要等到孩子獨立後,滿意度才會再回升。利翠珊教授從正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研究也提醒了媽媽們,一定要逆向操作,不要因為孩子而讓婚姻滿意度下降。
親子和夫妻關係都是不可取代的
由於哺乳或親子相處機會較多,很多母乳寶寶和媽媽的關係通常會比爸爸親密,甚至當看著深夜裡媽媽哺乳的背影時,許多爸爸常有種淡淡地失落感,覺得自己是使不上力的局外人,無法打入母子倆親密的小世界。利翠珊教授特別提醒媽媽,要隨時關照爸爸的感受,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一樣重要,彼此都是無可取代的,絕對不要因為孩子而冷落了另一半,因為親子相處的時間總會告一個段落,但夫妻卻是要牽手走一輩子的。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
另外,根據國外專家的研究,發現有21%的母親對爸爸育兒沒信心,常認為母職天生,育兒工作非我不可,會產生守門員(Gate Keeper)的行為,不自覺地獨占了親子相處的時間。這樣的想法除了常把孩子推離爸爸,剝奪父親育兒的樂趣,一旦媽媽的身心負荷過重,又會忍不住抱怨爸爸不幫忙,造成夫妻的衝突。
研究已發現,孩子的依附者通常是主要照顧者,不見得是爸媽,這表示孩子並不是24小時都非你不可,親子相處的機會和品質才是關鍵。因此,雖然媽媽很享受育兒,喜歡被孩子需要的感覺,但一定要記得在一開始育兒時,便認知孩子是兩個人共有的,鼓勵爸爸參與,如果等到育兒中期才讓他加入,困難度可是會大增呢。
給常困擾分工不均的媽咪
Q:有了孩子之後,我和先生常為了孩子的大小事情冷戰、爭吵,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寶寶誕生後,為了維持家的正常運作,從做哪些家務、誰負責賺錢、時間怎麼分配、如何選擇,都可能產生大大小小的爭議。利翠珊老師從多年的研究中,提出以下建議:
除了協力分工還需要同心支持
談到夫妻育兒,有很多媽媽常在家務和育兒的漩渦中打轉,所以最常抱怨先生分工不均。但其實,並不是育兒和家務大切兩半,就能解決問題。從爸媽共親職的研究中可發現,如果爸爸能以情感面「支持」媽媽所做的任何努力,比起爸爸只「分擔」育兒和家務,媽媽對婚姻的滿意度會大大提升;若爸爸不善言辭,只要默默地幫忙分擔,偶爾用太太能理解的方式(如:泡杯熱茶、寫張小卡)表達感謝和支持,媽媽就能感受到肯定。
溫柔地邀請爸爸成為教養聯盟伙伴
不過,並不是母親選擇在家,所有的育兒和家務便該通通落在媽媽的身上。最好先找出有哪些工作是需要完成,再從誰比較有時間、有技術和意願可以完成任務來作分配。很多媽媽常希望不需開口,先生便能自動分攤,但孩子讓生活改變了,他可能猜不出你的心意,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清楚地告訴他什麼時候該幫你、要怎麼幫忙。但記得用「我需要你幫我去拿尿布」的說法尋求協助,而不要用「為什麼都不能幫忙照顧一下孩子?」這類詰問或命令的語氣,成功機會才會比較大。當然,只要爸爸願意參與育兒工作,即使因不熟練而做得不好,請媽媽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千萬可別對先生潑冷水呢。
我們相信,在育兒的路上,只要你和另一半投入得愈多,便會愈了解孩子,也會愈了解自己,這樣一來,便會作出最適合你和孩子的決定,成為一個自在與自信的快樂媽媽了!

本文出自育兒GO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