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怎麼辦?
嬰兒與母親 12月號 NO.446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林口長庚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蕭勝文、林口長庚中醫部婦產科主治醫師 高銘偵
攝影/老麥攝影;梳化/林羽鈞;插畫/日光路
Model/漂亮媽咪王詩樺、帥氣爸比陳穆
揭秘!胎位不正的比例
*16∼28週:約25%的寶寶呈現臀位不正(頭上腳下、胎位不正)。
*32週:約7%的寶寶臀位不正。
*37週:約僅3%∼4%的寶寶臀位不正。
一般來說,當婦女分娩時,胎頭最靠近子宮頸口的部位,稱為胎兒的先露部位,亦稱為胎位。然而,通常寶寶在妊娠28週前,都還在羊水中漂浮移動,故胎兒的位置可能隨時在變,但越接近臨產前32∼37週,寶寶頭部一般均會轉而朝下,直至媽咪分娩時,多以正常胎位的方式,也就是頭下腳上的狀態來誕生。
不過,有部份「胎位不正」的寶寶,出於各種原因而呈現許多不正常的胎位情形,此時則造成自然生產的困難,若就古代婦女而言,甚至將因此導致難產。但現代外科醫學技術發達,任何胎位不正的困難,都有辦法突破生產難關,故孕媽咪先別驚慌!
胎位不正的類型
林口長庚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蕭勝文表示,正常來說,胎兒頭能過,身體就過了,尤其胎兒頭部佔身體比例最大,而胎兒頭部又較堅硬,因此,一般胎兒正常是從頭部先出來,因此總括來說,只要頭位向下,均還屬正常胎位。相反地,若生產前,胎兒臀位不正,無論是寶寶的腳、手或臀部先露出,都是胎位不正。
蕭勝文醫師指出,通常產婦在分娩時,可就胎兒的先露部位判定最後是否選擇剖腹產;在胎位不正的類型中,只有「臀位直腿式」有可能透過人工接生來直接自然產,但其他的類型卻有生產上的高度危險,故目前醫師均用「剖腹產」來替寶寶接生。
1.寶寶頭位
基本上,寶寶頭位向下,亦即靠近子宮頸口方向的話,算是正常胎位。但是,若就寶寶的面部來區分,又可區別為「枕前位、枕後位、額頭位、顏面位」四種。
蕭勝文醫師表示,上述的「枕前位」還算正常胎位,也可自然產,但「枕後位、額頭位」生產時就困難了;而若是「顏面位」,也就是寶寶仰臉朝子宮頸口先露,或是寶寶的臉看向媽咪肚子時,都一定要剖腹產了。
2.臀位不正
蕭醫師表示,當產婦臨盆時,寶寶的「臀向下,頭在上」均屬胎位不正,此時一律需選擇剖腹產為宜。此類型的臀位,約有以下四種:完全式、直腿式、單足不完全式、雙足不完全式。
(1)完全式:寶寶一樣是頭上腳下,但寶寶大小腿同時屈蹲,即類似「蹲下」的姿勢,稱作「完全式」。
(2)直腿式:寶寶不僅頭上腳下,但是寶寶的大腿關節彎曲,然小腿關節伸直的狀態,稱為「直腿式」。
(3)單足不完全式:同樣頭上腳下的寶寶,若一腿伸直、另一腿呈現跪姿,均可列入不完全式。若是寶寶一腳先向產道伸出,就屬於單足不完全式。
(4)雙足不完全式:寶寶兩腳都向產道一起伸出的時候,則為雙足不完全式。
3.斜位和橫位
當寶寶快要出生前,無論頭部、面部是否朝上、朝下或朝前,一旦胎兒身體呈現斜向或橫向的狀態,均屬寶寶不穩定的動態胎位。蕭醫師指出,通常這種時候要看寶寶自己的決定,而且多半在媽咪宮縮頻繁時,有時候寶寶也會突然從斜位逆轉為頭位,那就有機會自然分娩。但若寶寶始終保持橫位(在子宮橫躺)的話,那就一定得剖腹產了。
胎位不正的高危險群
(1)前置胎盤
蕭醫師表示,前置胎盤與胎位不正雖未被證實有必然的絕對關係,但發生機率確實最高。一般所謂的前置胎盤,是指胎盤長在子宮頸口或覆蓋住子宮頸口的位置,因此將導致生產的危險與困難,像是孕媽咪意外出血,胎兒臍帶掉出則有胎兒窘迫、心跳停止,必須緊急剖腹生產的早產情形發生。
(2)多(雙)胞胎妊娠
當婦女懷有雙胞胎時,常因兩個寶寶的在子宮內的空間較小,故有時也會導致其中一名胎兒,會出現胎位不正的情形。但這並非絕對,有些雙胞胎的胎位也都是正常的情形也有,但比例上雙胞胎的胎位不正機率偏高。
(3)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子宮內羊水過多時,寶寶在肚子內翻轉活動的空間也大,故也容易出現寶寶胎位不正的情形。此外,包括羊水過少時,胎兒在子宮轉動的空間也小,一旦寶寶胎位不正,要自然轉正的機率也會偏低。
(4)胎次高、子宮畸形
孕媽咪若屬於歷經好幾胎生產,且屬於胎次較高的孕婦,其胎位不正的風險機率通常也大。另外,孕媽咪子宮結構先天異常,例如有雙角子宮、子宮中隔等問題時,易導致寶寶生長空間受阻的影響,也較容易有胎位不正的情形。
(5)高齡懷孕
高齡懷孕者,較常出現寶寶臀位不正的機會。由於高齡孕婦骨盆和韌帶功能退化、軟產道組織彈性減弱,子宮收縮力也相對不佳,如再加上胎位不正,也較容易導致產程延長而引起難產,故多半高齡懷孕者多選擇剖腹產。
胎位不正很難單純從孕婦肚皮外觀來檢視徵兆,並且也會影響胎兒健康。蕭勝文醫師指出,若要確認是否真有胎位不正的情形,則必須靠超音波檢查得知。尤其高危險群的孕婦,產檢尤須多留心,特別是有「前置胎盤」的人,若發現胎動頻繁,寶寶腳經常下踢子宮頸口的話,將導致胎盤出血,此時可就要緊急就醫了。
古今轉胎矯正術
1. 現代「膝胸臥式」
「膝胸臥式」是專門矯正胎位不正的孕婦練習姿勢。自懷孕7、8個月(28∼32週)後,可於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約維持5∼10分鐘的時間,是有助於寶寶回歸正常胎位的較佳方式。
◎正確方法如下
(1)將身體採跪伏姿勢,使頭側向一邊,雙手屈起伏貼於胸部兩側的地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
(2)胸與肩應盡量貼近地面。
(3)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
蕭勝文醫師指出,並非每個胎位不正的寶寶,靠媽咪做「膝胸臥式」都能矯正,但是至少約6成左右的寶寶,通常在28週開始練習後,寶寶就會慢慢自動轉正。然而,若是無法自然產,乃至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後,認為孕媽咪有自然生產上的危險疑慮,則多建議媽咪就以剖腹產來替寶寶安全接生較妥。
蕭勝文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胎兒醫學博士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研究員醫師、英國國王學院醫院觀察員
現任:林口長庚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高銘偵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問題導向臨床講師、嘉義長庚中醫科主治醫師
現任: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