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這是什麼節日呢?它是一個提醒人們關注地球環境的日子,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會一同響應,舉辦活動為環境發聲。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每天腳踩著地球、跟著世界運轉,還需要特別設定一個這樣的日期呢?在世界地球日邁入50週年的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節日的由來。
現在處處提倡著減少和限制使用塑膠製品,或是動物保育等觀念,許多人可能很難想像,在50年前,社會大眾幾乎沒有想過,地球也是需要被保護的。
回到1969年,臺灣連彩色電視機都還不普及,放眼世界情勢,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歐洲許多國家為促進發展,聯合成立了經濟共同體;美國工業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大量製造產品供應民眾消費,四處工廠林立、汽車數量增加許多,空氣中開始瀰漫廢氣黑煙,河川裡也開始漂蕩汙水,但似乎對生活影響不大,人們普遍不以為意,甚至把汙染的場景當做文明正在發展的繁榮象徵。當時人們缺乏環保觀念,也沒意識到地球已遭到破壞。
直到美國加州聖芭芭拉海岸發生了嚴重的石油外洩事件,一切才開始改變。聖芭芭拉海岸是一片美麗的海灘,人們19世紀在附近海底發現大量的石油,並在1896年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石油鑽井平臺,因而開啟繁盛的石油工業。但在1969年1月28日,近海的夏之地油田,因輸油管故障破裂,石油噴湧出來,持續了一個多月,約有10萬桶石油流入海中。因為油汙密度比海水小,在水面形成浮油,溢散開來,侵襲了長長的海岸線。
漏油點周遭是數百種魚蝦、海獅、海鳥等生物的重要棲息地,黏稠的油汙,連擁有靈巧雙手和各種工具的人類都難以處理,更何況是野生動物呢?海鳥柔軟的羽毛被油汙沾附,像披上了瀝青外衣,只是這層外衣既妨礙飛行、也不能保暖;海中的魚蝦、貝類,因為油汙干擾難以覓食,甚至窒息死亡;原本蔚藍的水域和潔淨的沙灘,成為黝黑泥濘的生態浩劫現場。
油汙的清理善後也非常困難,當時人員用一捆捆的稻草吸收海上油汙;用蒸氣清潔岩石,但傷害了吸附在岩石上的貽貝等生物;出動飛機灑下分解油汙的化學藥劑,但化學產品會對生物造成毒害……這些工作從年初持續到夏季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