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鴉片》作者夏傳位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吳宗昇,日前於誠品信義店《秩序繽紛的年代》系列講座中為讀者解讀近十年來台灣的金融亂象。本期內容為夏傳位先生說明卡債風暴的前因後果與相關的社會效應。
緣起
我大概從十年前開始接觸這個議題。二○○一年的時候我到金融業的公會工作,然後跟他們有一些起初的合作關係。這十年來台灣的金融業有非常重大的一些變化,後來卡債風暴爆發以後,我就順便去關心卡債的議題,所以後來陸陸續續寫了兩本書,一本是寫二次金改的就是《禿鷹的晚餐》,後面寫卡債的是《塑膠鴉片》。由吳介民與顧爾德編的《秩序繽紛的年代》中,金融這一部份就是根據我以前的一些採訪和文章而編寫的。
我跟吳宗昇認識是因為《塑膠鴉片》這本書,因為他的專業是金融社會學。金融業這過去十年、二十年來有重大的變化,除了卡債議題外,還有二○○七年的金融大海嘯。金融社會學這方面宗昇走在非常前面,他從學術的角度來介入,而我做的東西是比較報導式的,因為我以前是一個記者。
《秩序繽紛的年代》這本書要談過去二十年金融業的一些變化,居然沒有找金融相關的一些專業人士來談,也沒有找金融領域的學者來寫這個東西,反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件事情,這可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必須要坦誠說,我金融專業知識只是在一般人的程度,差不多是一個財經記者的程度而已。如果就金融專業領域的角度來看的話,那是不夠格來談這個議題的,但是為什麼會厚臉皮來談呢?編者為什麼不找金融業的專家來談這個事情呢?我從這點開始談起。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自由市場的迷思
金融學或經濟學的教授他們在專業出發點有一個基本的預設,跟社會學看金融現象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正統經濟學學者相信的是一個自律的市場,他們相信市場是完美的,透過公平、需求、然後透過價格的操縱能夠完美地來把資源做一個很好的分配。所以在卡債爆發之前,台灣的經濟學者或者是金融學者的訴求都是金融的自由化,基本上都要求說政府管越少越好,讓市場自由發揮,那麼我們的金融體系才能夠活絡起來。這樣子的說法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不管從社會學的角度,或即使是金融的、經濟學專業領域的人,也都會質疑這種所謂的自主、國家不要介入的自律市場。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的話,最基本的不同立場就是認為金融市場(其他各種各樣經濟市場都一樣)從來都不是市場力量單獨做決定的。從來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制度、社會習俗,或是政府管制、扶持才能夠讓金融市場比較正常的運作。
舉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譬如說像過去卡債利率的訂定,民法不是有規定最高利率上限嗎?其實在全世界各地、各文明來看,社會都會給利率設限,放高利貸一向都是不道德的行為,到現在都還是。所以利率是社會要規範、政府要規範的事情。譬如說以小額的信貸來講,你要去信用卡辦貸款,銀行要貸多少錢給你?這個也是一個政府要管制的事情。
卡債風暴前夕
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銀行借貸一向就是漫無章法。你一個月收入一萬塊、兩萬塊,它卻給你貸三十萬、四十萬甚至更多錢讓你還不出來,還不出來以後就一直不斷地累積利息,然後你就變成跟奴隸一樣。銀行透過這種金融遊戲不斷地榨取、直到把你榨乾。所以,給你的貸款額度多少應該要跟你能夠還款的能力、也就是月收入要成一定的比例。自從卡債爆發以後就訂了這樣一個比例,二十二倍,我確定現在改了沒?這就是一種國家金融規範。過去信用卡業者為了行銷,到校園裡頭去給那些學生、還沒有開始賺錢的人開卡,這一開始也是沒有規範,到後來慢慢才有。卡債爆發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包括說破產法是不是該立,在過去那幾年裡面有非常大的爭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