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04雅典奧運精銳盡出,可惜未能奪下獎牌。(謝榮瑤提供)
從1980年代開始,國際賽是最能聚集球迷目光的戲碼,雖然中華職棒在1990年成立,但只要國際賽登場,依舊引起球迷們高度關注,而中華職棒兩次陷入假球案低潮時,也有賴2001年世界盃及2013年經典賽的好表現,讓球迷重回球場。
國際賽中最重要首推奧運,雖然台灣在1992 年奪下巴塞隆納奧運銀牌,但受到1990年職棒成立的影響,台灣業餘棒球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在前兩名才能進軍1996 亞特蘭大奧運的1995年日本岡山亞錦賽中,在延長賽中一分敗給韓國,屈居第三,喪失進軍奧運資格。
隨著各項運動都允許職業球員參加國際賽,1996年國際棒總也通過國際賽開放職棒選手參與,從此台灣不再像業餘時代能夠打遍天下,1998年的世界盃甚至跌到13 名。決定2000年雪梨奧運資格賽的1999年韓國亞錦賽中,因為職棒球員已可參賽,
面對精銳盡出的日本、韓國職棒球員,同樣在爭奪亞軍的關鍵賽中,延長十一局敗給韓國,無緣進軍雪梨。
國際賽的屢屢挫敗,加上1997年假球案,讓台灣棒球沉入谷底,所幸2001年在台灣舉辦的世界盃拿下睽違已久的銅牌,讓台灣球場重新爆滿,帶動職棒的回春,尤其在銅牌戰中完封日本的張誌家,以及揮出雙響炮,包辦所有打點的陳金鋒,更成為新一代台灣棒球英雄。
2001年世界盃氣勢,延續到2003年札幌亞錦賽,這次仍是傳統「三搶二」的2004 年雅典奧運門票爭奪戰,尤其是台韓的關鍵戰役,格外引人注目。雙方排出王建民及鄭 台主投,韓國隊帶著兩分領先進入第九局,卻不料在兩出局後被陳致遠的安打追平,在延長的十局下半,高志綱擊出關鍵的再見安打,一分氣走韓國,進軍雅典,也報了1995、1999 兩次在亞錦賽被韓國一分擊敗的舊仇。
但2004 年雅典奧運,台灣表現卻不如預期。該屆奧運共有台灣、日本、古巴、加拿大、義大利、荷蘭、澳洲、希臘八隊參加,預賽採單循環取前四名進入決賽,由於棒球強權美國在預賽就淘汰,台灣預期可進入四強,卻不料對義大利之役意外輸球,僅獲第五名。
2005 年國際奧會宣布2008年北京奧運後,棒球將不再是奧運比賽項目,國際棒球總會及美國職棒大聯盟為了推廣棒球,讓棒球重返奧運,決定在2006年舉辦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縮寫為WBC),因為職棒球季與奧運比賽時間衝突,美國職棒大聯盟從未讓大聯盟等級球員參加奧運,因此精彩度並不足,舉辦一個真正能夠代表棒球最高等級的國際賽,成為國際棒總的心願,此後四年一次的經典賽(但2006第一屆與2009第二屆僅隔三年)就成為國際賽中的最高殿堂。
〉〉〉更多棒球與台灣土地連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