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該硬學,藝術是用來玩的!!【小典藏】獻上最無壓的美學饗宴,隨時歡迎您與孩子一起用藝術玩生活! 週末不知道要去哪裡打牙祭?一個人可以去哪家咖啡館坐坐?就讓【迴紋針.食攝幸也週報】當你的美食千里眼!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6/17 | 第2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feature
•art news
 
•活動快遞
 
細說「她們」的故事
文/小編
Art Plus TW在專業詳實的視覺專題報導之餘,也耕耘於國內外表演藝術的討論與藝術家深度訪談。6月號我們重新審視女性在藝術史上的位置,以及她們在市場趨向上的優勢,亦介紹日前在朱銘美術館「她們-凝視與對話」展覽中的諸多亮點;表演專題則與法國里昂當代舞蹈雙年展(Biennale de la danse de Lyon)創意總監Dominique Hervieu面對面,看編舞出身的她如何將里昂塑造成一個舞蹈之都。藝術地圖年刊港澳畫廊指南(Gallery Guide 2013)一書已經發行,除了畫廊還有博物館、藝術村與藝文空間,甚至年度活動整理,本期備有訂閱優惠。
 
她的成名,談何容「藝」
文/李博文
Frida Kahlo《Self-Portrait with Curly Hair》

20世紀短短100年,人類文明躍進幅度巨大,而扮演著人類歷史紀錄的「藝術」,一個世紀內瞬息萬變,在許多的變革中,女性藝術家的歷史亦有不小的進展。 兩性平等的進步過程中,二次大戰後開始有不少人拋出女性議題,討論女性藝術家的歷史定位、她們作品與男性藝術家的比較等等。諸多的記載證實,20世紀中以前,女性藝術家在許多的制度、規範、父權社會架構下,的確受到排擠委屈,使得她們無法被看見。

看見與看不見的名字

Georgia Okeeffe《Black Cross with Stars and Blue》

20世紀初的西洋美術史,被記載的藝術家盡是男性,較為知名的女性藝術家只有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及芙瑞達.卡羅(Frida Kahlo,1907-1954);20世紀初的中國美術史亦只有潘玉良(1895-1977)一位,台灣美術史則是陳進(1907-1998)。因此,有些較側重「藝術投資」的人會避開購買女性藝術家的作品,認為她們成名的機會不大。

然而,當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1954-)的攝影作品《Untitled》在2011年佳士得以3,890,000美元拍出,打破紀錄成為當時攝影作品拍賣最高價時,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去討論藝術家本身的性別,而是單純檢視她的作品,且議論當前藝術市場景氣如何,以及影像作品的投資性等話題,如同討論其他男性作品,不會意識到性別,這象徵著21世紀的今日,人類文明的先進。

Cindy Sherman《Untitled》

除了性別平等在20世紀有了很大的進展外,還有「種族平等」、「美國非裔地位提升」與「同志平權」等,帶給了藝術更繽紛的歷程。二次大戰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民族意識抬頭,全世界的種族地位趨於平衡,歧視漸趨式微,致使歐美以外的當代藝術家也被重視,進到歐美地區的美術展館及他們撰寫的歷史裡,不再只是被當作異國文化看待。來自中國的蔡國強(1957-)、伊朗的雪潤.內夏特(Shirin Neshat,1957-)、印度的蘇博塔.古普塔(Subodh Gupta, 1964-)、韓國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1932-2006)或日本的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1959-)等國際知名藝術家,若生長在二次大戰以前,未必能有今日的能見度及高度藝術地位。

美國的非裔人民地位亦提升了,他們在美國藝術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在20幾歲時就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另一位美國非裔藝術家卡拉.沃克(Kara Walker,1969-)是在世百大藝術家,一位女性藝術家,還有更多的非裔藝術家,帶給美國更為衝擊、多元的藝術饗宴。同志平權讓同志藝術家不必在意外界眼光,藝術分析網站Artnet選出戰後10大藝術家,同志藝術家就有3位: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與賈斯帕.瓊斯(Jasper Johns,1930-)。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同志身分,因為促使他們成名的完全不是身分,而是作品。

抹去性別之分

人權的進步是人類文明很重要成就,「藝術家」是一個職業,女性投入職場的比例愈高,女性藝術家的數量就更多,其中傑出者當然就能在市場上有亮眼的成績,草間彌生即是一例。我們知道這位享譽國際、來自日本的當代藝術家,但不太會著墨於性別問題,人們在介紹草間彌生時,亦不會在她姓名前面刻意加上「女性」這二個字眼,只會討論她的「南瓜」,有些人則知道草間彌生作品《Infinity Net》,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還創下5,800,000美元的拍賣成交價,她作品的收藏者多數不是日本人,而是來自世界各地。

根據Artnet網站的數據分析,當今藝術品行情成長快速的二大男性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與傑夫.昆斯(Jeff Koons,1955-),他們這10年來(2002-2012)藝術品行情成長了3倍,這二位當代藝術家早已聲名大噪,但是,草間彌生這10年來作品行情成長了8倍,高於他們許多。當然,一位藝術家在一段時間內的作品行情快速成長或跌價有很多的因素;然而,「女性」顯然已不造成藝術家成名或市場行情看俏的絆腳石,應回歸到藝術品本質,有收藏價值的作品都能受到青睞,收藏者可能是男性或女性。

其他例子還有法國藝術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2002),許多台灣人對她不陌生,她的雕塑作品遍及各地成為公共藝術,作品供不應求,經常出現在歐美的拍賣市場提供給需求者公開競標;馬萊內.杜馬(Marlene Dumas 1953-)出生南非,後移居荷蘭的女性藝術家,其作品初次出現在佳士得拍賣會是西元2000年前後,拍賣價在1,000-25,000美元間,10年後的拍賣價已達1,000,000美元以上。而巴西女性藝術家比特利.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1960-)名氣不小,作品在佳士得拍賣成交價10年內成長至少50倍,美國女性藝術家喬安.米歇爾(Joan Mitchell,1925-1992)也是如此。

Artfacts.Net是一個藝術媒體,全世界很多人會注意Artfacts.Net的百大藝術家排名,每年更新名次,而且還分為「過世」與「在世」藝術家排名。「過世」藝術家2012年的排行榜中,安迪.沃荷及畢卡索分別名列前二名,與2011年的排名一樣,而女性「過世」百大藝術家中只占了4席,而「在世」百大藝術家中卻有23席,女性藝術家增加的席次,等於擠下不少男性藝術家,成長速度相當快。由此可推斷,21世紀未來的美術史,女性藝術家奪取的版面將會很多,數量之大讓人自然忽略她們是「女性」。

投入藝術靈魂

傳宗接代,照顧子女,在經濟較困頓的地區,由於現實的考量,讓很多走入婚姻的女性藝術家難以延續創作生命,不若男性藝術家能專注投入在「藝術家」這份工作上,還能有另一半相助。因此,經濟發展中的國家,很難找到已成名的女性藝術家,而已開發的國家就完全不同了,女性意識抬頭,捍衛自己的工作權,男性亦可扮演好輔佐另一半發展的角色。

潘玉良《沉思》

男尊女卑強烈的社會風氣,即使一個美術班級男女學生比例相當,畢業後能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往往是男性,婚姻導致女性不能專注投入藝術創作,或許她們會考慮暫時放棄,家庭穩固後有機會再重拾畫筆。此外,就算女性能夠當一位藝術家,可是女性通常沒有男性的野心及企圖,她們較為被動,不積極參與展覽以拓展市場機會,也不懂行銷自己,更不會主動拉攏收藏家或金主,故在銷售作品部分容易屈於弱勢,名利無法快速達成。雖然如此,女性藝術家較能專注在創作中,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一件件作品,動機單純,實踐一件作品真實完善而美好的境界。

目前華人藝術市場充斥著商業性,即使一位藝術家的天分、努力或誠意都不夠,也可以靠著包裝、行銷及炒作收買消費者,若藝術家願意跟從商業運作,便能提升在市場上的名聲及行情,相當容易。但是,一旦他們試著進入國際性的市場,尤其是歐美地區,總是不能如法炮製在華人市場成功的模式,只能「砸下重金」製造浮名虛譽的國際形象,以繼續收買華人地區的消費者。歐美市場較為成熟,他們只單純看「作品」,不看「學歷」、「獲利」、「拍賣紀錄」、「銷售狀況」或「展覽資歷」,加上無數的藝評家嚴謹審視,以致過去以來,雖然華人藝術市場成名的藝術家盡是男性,成名後的他們試著進入歐美藝術主流市場之時,總是遇到銅牆鐵壁,最後只能鎩羽而歸,抑或,製造已受歐美喜愛的假象,回來呈現給不知實情的華人。華人市場的強烈商業特質,容易與極欲名利的藝術家不謀而合,同時干擾其他藝術家,使他們很難全神貫注、心無雜念於創作中,致使作品良莠不齊,或者只有表面絢爛,但沒有藝術靈魂。因此,沒有市場野心的女性華人藝術家,或許在默默創作多年,時機成熟,她們的作品反而更能進入國際市場,接受度更高。

她們-凝視與對話
文/王若鈞

一絲光線從厚重雲層霧裡撒下,朱銘美術館的全貌在陽光照耀之下展露無遺。《太極》和《人間系列》作品隨戶外區域的步道延伸,而室內展館則是集結23位東西方不同世代的藝術家,成就「她們-凝視與對話」一展,展出25件作品之中,3分之1為朱銘美術館館藏,其餘則是策展人簡瑛瑛邀請參展之作,相互輝映之下呈現一場跨越時空、文化、性別、族群與階級的旅程,翻轉並重新詮釋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展覽延伸的三大子題分別為觀看(Gazing)、身體(body)以及形象與角色(images),試圖在觀看行為的主、被動之間,拉出可以容納凝視與對話的空間,重新檢視在藝術歷史發展的脈絡下,那專屬於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演變和成長的軌跡。

請想像一個畫面: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瑪麗蓮夢露》對著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凹版作品《卡拉》的背影微笑,然後《熱情女郎》舉起手高聲呼喊,兩者中間驚見潘玉良以油畫方式詮釋東方情調的《浴女圖》,在煙霧繚繞的山谷小溪間優雅洗漱…時空交錯、地域相異,東、西方的女神競相爭豔,突顯女性神秘多變之樣貌,如同展場入口處嚴明惠的《法眼》般,突顯每雙靈魂之窗的重要。畫面中的每個眼睛都訴說著人、性、人性,彷彿叮嚀著所有觀者必須以凝視為先,也唯有從眼開始,才能把展覽中這些不同媒材(包括繪畫、雕塑、攝影、錄像、裝置等)的作品,在心中串聯起來,感受女性長期以來所承受的屈服,以及她們強烈或柔和的抵抗。

更多內容請參閱 Art Plus Taiwan 六月號!

專訪里昂當代舞蹈雙年展創意總監 DOMINIQUE HERVIEU
文/王元芳

Dominique Hervieu有著堅實的古典舞蹈的訓練,對當代舞蹈充滿創作的熱情與開放的思維,她堅信舞蹈可以為人們的生活樹立不同的觀點與價值。集結她過去30年創作當代舞蹈、實際投入的豐富經驗,與10年在巴黎「夏佑國家劇院」開發年輕觀眾與擔任院長累積豐富的行政管理與節目規劃的歷程,在萬方注目下,接任「里昂當代舞蹈中心」館長的職務,一肩扛起里昂當代舞蹈的未來與可能,以下是與她面對面零距離的訪談紀錄:

A:帶給觀眾舞蹈全面性的風貌,我希望讓人們從中得以追尋一些敏銳的形式,與這個世界的暴力與荒謬能有完整的連繫。新生代藝術家從中獲取的發想與融合,讓我深感興趣,尤其在這個重要的當代舞蹈雙年展中,是大師與新生代舞蹈的整合,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所想要的目標是將舞蹈推向更多的大眾,引發大眾的好奇,甚至改寫舞蹈的歷史;若對節目的規劃有所異議,如邀請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團參與其中,也不會讓我感到有所突兀與害怕,也正由於「多元性」可以倍增藝術的價值,創造更廣大的視聽大眾。在融入不同事物的過程中,我們將可以觸及到更多不同類別的群眾,讓視聽大眾得以在極端性與故事鋪陳之間流動,這對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A:在法國,亞洲舞蹈的安排依然很少見,有的話,總出現Sabruno Teshigawara和Sakai Juku的演出。如今歐洲有越來越多來自亞洲舞團的建議與演出,呈現的樣貌也較為多元,漸漸地豐富歐洲大眾欣賞亞洲舞蹈的觀點,認識亞洲舞蹈明確的形式,這著實是很好的一個趨勢。對我個人來說,也從我所邀請的亞洲舞團來看,例如Orido和Amagatsu,亞洲舞蹈家與其生存的社會關係緊密,從中挖掘創造出有別現實的詩意與美學的語彙,他們著實創造其獨特的語彙,而不是單一面向,或流於表象或簡而不精的批判,他們談論他們所處的真實世界,做了富有深度的評論,從自身的觀點出發處理關於人的議題,渴望創造新的舞蹈語言,因此將他們的舞蹈作品帶入法國是件重要的事,也讓我越來越關注亞洲舞蹈的動態趨勢,正如台灣現況一樣,亞洲舞蹈需要好好的支持。

更多內容請參閱 Art Plus Taiwan 六月號!
活動
訂閱優惠活動

逛藝術,去香港的另一種理由。港澳畫廊指南GALLERY GUIDE 2013 (Hong Kong、Macao)優惠方案:

續訂戶,一年12期(原價1188元)+
GALLERY GUIDE 2013,優惠價990元。

新訂戶,一年12期(原價1188元)+
GALLERY GUIDE 2013,優惠價990元。

藝術地圖自成立至今已踏入第10個年頭,年刊港澳畫廊指南GALLERY GUIDE是每年統計當地各類型藝廊及藝術空間的重要刊物。書中並附有詳盡地圖以及年度重要藝術活動資訊,一書在手,能更快掌握香港及澳門的藝術生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