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da Kahlo《Self-Portrait with Curly Hair》 |
20世紀短短100年,人類文明躍進幅度巨大,而扮演著人類歷史紀錄的「藝術」,一個世紀內瞬息萬變,在許多的變革中,女性藝術家的歷史亦有不小的進展。
兩性平等的進步過程中,二次大戰後開始有不少人拋出女性議題,討論女性藝術家的歷史定位、她們作品與男性藝術家的比較等等。諸多的記載證實,20世紀中以前,女性藝術家在許多的制度、規範、父權社會架構下,的確受到排擠委屈,使得她們無法被看見。
看見與看不見的名字
|
Georgia Okeeffe《Black Cross with Stars and Blue》 |
20世紀初的西洋美術史,被記載的藝術家盡是男性,較為知名的女性藝術家只有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及芙瑞達.卡羅(Frida Kahlo,1907-1954);20世紀初的中國美術史亦只有潘玉良(1895-1977)一位,台灣美術史則是陳進(1907-1998)。因此,有些較側重「藝術投資」的人會避開購買女性藝術家的作品,認為她們成名的機會不大。
然而,當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1954-)的攝影作品《Untitled》在2011年佳士得以3,890,000美元拍出,打破紀錄成為當時攝影作品拍賣最高價時,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去討論藝術家本身的性別,而是單純檢視她的作品,且議論當前藝術市場景氣如何,以及影像作品的投資性等話題,如同討論其他男性作品,不會意識到性別,這象徵著21世紀的今日,人類文明的先進。
|
Cindy Sherman《Untitled》 |
除了性別平等在20世紀有了很大的進展外,還有「種族平等」、「美國非裔地位提升」與「同志平權」等,帶給了藝術更繽紛的歷程。二次大戰後,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民族意識抬頭,全世界的種族地位趨於平衡,歧視漸趨式微,致使歐美以外的當代藝術家也被重視,進到歐美地區的美術展館及他們撰寫的歷史裡,不再只是被當作異國文化看待。來自中國的蔡國強(1957-)、伊朗的雪潤.內夏特(Shirin Neshat,1957-)、印度的蘇博塔.古普塔(Subodh Gupta, 1964-)、韓國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1932-2006)或日本的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1959-)等國際知名藝術家,若生長在二次大戰以前,未必能有今日的能見度及高度藝術地位。
美國的非裔人民地位亦提升了,他們在美國藝術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在20幾歲時就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另一位美國非裔藝術家卡拉.沃克(Kara Walker,1969-)是在世百大藝術家,一位女性藝術家,還有更多的非裔藝術家,帶給美國更為衝擊、多元的藝術饗宴。同志平權讓同志藝術家不必在意外界眼光,藝術分析網站Artnet選出戰後10大藝術家,同志藝術家就有3位: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與賈斯帕.瓊斯(Jasper Johns,1930-)。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同志身分,因為促使他們成名的完全不是身分,而是作品。
抹去性別之分
人權的進步是人類文明很重要成就,「藝術家」是一個職業,女性投入職場的比例愈高,女性藝術家的數量就更多,其中傑出者當然就能在市場上有亮眼的成績,草間彌生即是一例。我們知道這位享譽國際、來自日本的當代藝術家,但不太會著墨於性別問題,人們在介紹草間彌生時,亦不會在她姓名前面刻意加上「女性」這二個字眼,只會討論她的「南瓜」,有些人則知道草間彌生作品《Infinity Net》,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還創下5,800,000美元的拍賣成交價,她作品的收藏者多數不是日本人,而是來自世界各地。 根據Artnet網站的數據分析,當今藝術品行情成長快速的二大男性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與傑夫.昆斯(Jeff Koons,1955-),他們這10年來(2002-2012)藝術品行情成長了3倍,這二位當代藝術家早已聲名大噪,但是,草間彌生這10年來作品行情成長了8倍,高於他們許多。當然,一位藝術家在一段時間內的作品行情快速成長或跌價有很多的因素;然而,「女性」顯然已不造成藝術家成名或市場行情看俏的絆腳石,應回歸到藝術品本質,有收藏價值的作品都能受到青睞,收藏者可能是男性或女性。 其他例子還有法國藝術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2002),許多台灣人對她不陌生,她的雕塑作品遍及各地成為公共藝術,作品供不應求,經常出現在歐美的拍賣市場提供給需求者公開競標;馬萊內.杜馬(Marlene Dumas 1953-)出生南非,後移居荷蘭的女性藝術家,其作品初次出現在佳士得拍賣會是西元2000年前後,拍賣價在1,000-25,000美元間,10年後的拍賣價已達1,000,000美元以上。而巴西女性藝術家比特利.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1960-)名氣不小,作品在佳士得拍賣成交價10年內成長至少50倍,美國女性藝術家喬安.米歇爾(Joan Mitchell,1925-1992)也是如此。 Artfacts.Net是一個藝術媒體,全世界很多人會注意Artfacts.Net的百大藝術家排名,每年更新名次,而且還分為「過世」與「在世」藝術家排名。「過世」藝術家2012年的排行榜中,安迪.沃荷及畢卡索分別名列前二名,與2011年的排名一樣,而女性「過世」百大藝術家中只占了4席,而「在世」百大藝術家中卻有23席,女性藝術家增加的席次,等於擠下不少男性藝術家,成長速度相當快。由此可推斷,21世紀未來的美術史,女性藝術家奪取的版面將會很多,數量之大讓人自然忽略她們是「女性」。 投入藝術靈魂 傳宗接代,照顧子女,在經濟較困頓的地區,由於現實的考量,讓很多走入婚姻的女性藝術家難以延續創作生命,不若男性藝術家能專注投入在「藝術家」這份工作上,還能有另一半相助。因此,經濟發展中的國家,很難找到已成名的女性藝術家,而已開發的國家就完全不同了,女性意識抬頭,捍衛自己的工作權,男性亦可扮演好輔佐另一半發展的角色。
|
潘玉良《沉思》 |
男尊女卑強烈的社會風氣,即使一個美術班級男女學生比例相當,畢業後能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往往是男性,婚姻導致女性不能專注投入藝術創作,或許她們會考慮暫時放棄,家庭穩固後有機會再重拾畫筆。此外,就算女性能夠當一位藝術家,可是女性通常沒有男性的野心及企圖,她們較為被動,不積極參與展覽以拓展市場機會,也不懂行銷自己,更不會主動拉攏收藏家或金主,故在銷售作品部分容易屈於弱勢,名利無法快速達成。雖然如此,女性藝術家較能專注在創作中,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一件件作品,動機單純,實踐一件作品真實完善而美好的境界。
目前華人藝術市場充斥著商業性,即使一位藝術家的天分、努力或誠意都不夠,也可以靠著包裝、行銷及炒作收買消費者,若藝術家願意跟從商業運作,便能提升在市場上的名聲及行情,相當容易。但是,一旦他們試著進入國際性的市場,尤其是歐美地區,總是不能如法炮製在華人市場成功的模式,只能「砸下重金」製造浮名虛譽的國際形象,以繼續收買華人地區的消費者。歐美市場較為成熟,他們只單純看「作品」,不看「學歷」、「獲利」、「拍賣紀錄」、「銷售狀況」或「展覽資歷」,加上無數的藝評家嚴謹審視,以致過去以來,雖然華人藝術市場成名的藝術家盡是男性,成名後的他們試著進入歐美藝術主流市場之時,總是遇到銅牆鐵壁,最後只能鎩羽而歸,抑或,製造已受歐美喜愛的假象,回來呈現給不知實情的華人。華人市場的強烈商業特質,容易與極欲名利的藝術家不謀而合,同時干擾其他藝術家,使他們很難全神貫注、心無雜念於創作中,致使作品良莠不齊,或者只有表面絢爛,但沒有藝術靈魂。因此,沒有市場野心的女性華人藝術家,或許在默默創作多年,時機成熟,她們的作品反而更能進入國際市場,接受度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