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行天宮,我們除了虔誠禮敬 恩主公,更可研讀聖神仙佛的傳世經典,以此修養正信道德,增長般若智慧。修行之路「苦中修,難中求。」難免有所波折,而在諸多試煉當中,當屬「忍辱」最為困難。
什麼是忍辱?「忍」即「忍受」、「承擔」;「辱」,字面解釋為欺侮、侮辱,以修行而論,乃指世間一切不如意所產生的苦。因此,所謂忍辱,不只是「忍」耐各種侮「辱」,更深一層來說,即是面對人世間的各種逆境與不齊等事,儘管身心飽受打擊,依舊能堅持正確的方向與目標。不計較、不瞋恨;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從前常州有個魏老先生,他精通醫術,經常替人免費看診、贈錢送藥,鄉里稱善。一天,魏老先生外出替一位老叟看病,離開後,老叟發現家中銀兩不見了,其子懷疑是魏老先生拿的,便硬著頭皮去問。魏老先生道:「確實是我,原本想拿去應急。今天你既然來了,就拿回去吧。」鄉人聽聞此事,都感到不可置信:「知人知面不知心啊!」謗議聲四起,時而傳進魏老先生耳裡,但他似不受影響,神態自若,照常行醫看診。
不久,老叟大病痊癒,整理床帳時,竟然找到了當初以為丟失的銀兩。老叟趕緊請兒子找魏老先生道歉:「是我們誤會了,對不住。」魏老先生笑道:「不要放在心上。」老叟兒子又說「蒙先生寬恕,但冒昧一問,為什麼您要這麼做呢?」
魏老先生回答:「令尊向來惜財,大病中丟失銀兩,鐵定對病情不利。所以我寧願受點委屈,讓令尊有失而復得之喜,病情果然有所好轉。」這件事情很快在鄉里傳開,大家都說他是不計榮辱的大善人。後來,一心行善的他,晚年福報連連,八十歲時受天子誥封,其子亦高中狀元,後代則多顯貴。
《四十二章經》:「忍者無惡,必為人尊。」故事中,魏老先生平白蒙受偷竊財物的汙名,對一般人而言,那是多麼大的冤屈,幾不能忍,但他卻能一本慈悲,為了救治病患,忍人所不能忍,終贏得眾人敬重。如百丈禪師云:「煩惱,以忍辱為菩提。」忍辱,正是為了成就更高層次的慈悲道德,心中有了崇高的目標,自然得以超越世俗價值,堪忍榮辱毀譽,不起瞋心,了無罣礙。
世間的諸多煩惱,乃源於對身外之物的無明執著。忍辱,即是一種藉事修心,調服習氣的法門。佛陀釋迦牟尼未成道前,曾修五百世忍辱; 呂恩主洞賓超昇前,亦曾接受「忍辱關」的考驗,方能磨利慧劍,斬斷三毒。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道德典範。
面對世間不齊等事,難免會有摩擦、誤會,甚至衝突。《玉皇上帝消劫真經》:「忍得氣來萬倍利。」以寬闊豁達的胸襟,忍一時順逆,堅定道德信念,在風雨中前行。有天自能撥雲見日,擺脫無明煩惱的枷鎖。涵養心性,照見般若智慧,清淨三業,進而福慧圓滿。
(本文摘錄自《行天宮通訊》230期,人間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