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數位閱讀電子報】給您無重量的閱讀!每月送上最新鮮的電子書訊息,最hito的作家專訪,來場閱讀新革命!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1/28 第31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媽祖婆拍桌動怒
聯合報社論 「看見台灣」不該只有視覺反省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不應再動擴大舉債的歪腦筋
聯合晚報社論 如果台灣不想做亞細亞孤兒
民意論壇 東海權力擠壓 為談判鋪墊?
聯合筆記/江蕙和五府千歲
國土政策短打 徒留哀愁
民代打醫護 濫權又一樁

聯合報黑白集
媽祖婆拍桌動怒
黑白集/聯合報
中選會主委張博雅在立法院兩度拍桌動怒,她說:「來做這個(主委),不需要受汙辱。」

幾名立委為中選會處理王金平撤銷黨籍案「圍攻」張博雅,陳其邁指該案「未經委員會議處理」,姚文智稱一天即完成公文流程是為配合馬英九鬥倒王金平,又質疑馬英九曾致電中選會關說。含沙射影,矢石交加,張博雅終於拍桌動怒。

張博雅說:一、撤銷黨籍案向來只是「程序」,那是政黨內部的事,中選會根本沒有討論餘地,因此不需經「委員會議」處理;二、中選會處理邱彰與林世嘉案也是一日完成,皆是SOP;三、馬英九更「從來沒有」電話關說。但這些辯說皆被立委指為「耍嘴皮子」,終於惹毛張博雅拍了桌子。

二○一一年,宋楚瑜及林瑞雄連署競選十三屆總統副總統,十一月五日送件,十五日中選會即發給「完成連署證明書」。其過程透明流暢,毫無拖泥帶水。此一場景,讓國人見證到如何才是「公平/公正/公開」的中選會,也使國人認識到張博雅的本色。

張博雅前任的中選會,在民進黨扁政府主持之下,卻是全副心思全在操弄公投綁大選,一下子主張兩階段領票,一下子又改成一階段,醜態畢露,公信力掃地。今天這些民進黨立委難道不知中選會曾經死在民進黨政府的手中,是張博雅使之死而復生?

張博雅之母許世賢,人稱媽祖婆;許世賢之女張博雅,人亦稱媽祖婆。張博雅可謂是台灣碩果僅存的「黨外人士」,曾任郝柏村內閣的衛生署長、陳水扁政府的內政部長,如今又做馬政府的中選會主委,皆以廉能公正著稱。

民進黨這些晚輩,竟然汙辱張博雅至拍桌動怒,這真是後生可畏,還是後生可恥?

   
聯合報社論
「看見台灣」不該只有視覺反省
社論/聯合報
導演齊柏林高空鳥瞰福爾摩沙的作品「看見台灣」得獎並引起轟動,觀賞過的人,心動、感動之餘都想化為行動。企業、民間有心人紛紛斥資包場,想擴大這部片子傳遞的愛台灣訊息,各級政府以此為環境教育的教材,行政院長江宜樺更指示成立專案小組,針對片子裡破毀台灣「教導的功課」跨部會協商,限期改善。

觀賞「看見台灣」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感動,源於大家對台灣山川人文的陌生。山地佔了島嶼面積的七成,但長期的山地管制,阻隔了人們與壯麗山巒的親近;雖自詡海洋國家,但戒嚴時期長期的海岸管制,雖為黑潮擁抱,卻無黑潮文明,始終只有地方產業開發的導向。民眾對山、海的美麗與哀愁,雖置身其中,卻有著難以言喻的距離,愛護卻未能付諸行動,關心也始終慢半拍。

高處著眼,小處著手,江揆的作法應予肯定,但台灣的國土破壞、不當開發及汙染問題絕不僅止片中鳥瞰呈現的部分,山林、都會等鳥瞰未及的藏汙納垢,官商沆瀣助長不法恐危害更大。救台灣必須治本,儘速完成國土計畫法立法並展開國土普查,全面關懷、環環落實才是正道。

現行國土計畫體系中,從上而下,分別有「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區域計畫」、「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之後才是執行面的縣市都市計畫與非都市土地利用等。但最上位的國土計畫沒有法源,由上至下的各項管制即留下許多人為操作的空間;這正是長久以來高談永續卻無法推動的關鍵。

從《國土復育條例》到《國土計畫法》,近二十年的立法院進進出出,至今仍置之冷凍庫,關鍵原因是對原住民生活所在的山林定位,不管是劃設自治區,或者是設定中央山脈主軸區的想法,都難達成共識。

其實,原住民對山林的保育角色若無法確認,國土計畫法即不啻奢談。原住民與山林是一體的,瞭解山林,山在人在,山亡人亡,就保育的角度來看,永遠是第一線的尖兵;因此,無須平地人在辦公室為原住民設想該怎麼生活,原住民敬山、惜山,對山林資源自有一套生生不息的永續道理。

曾有一位致力推動原住民山林定位的首長灰心辭官,他直言,「對山林,原住民是以祖靈地的虔誠守護,比誰都愛惜山林。」認為現下各部會指導的引進高山農業、高山觀光……等政策,才是破壞台灣百分之七十山區的關鍵,「原住民山、人一體,這必須給予尊重;將相關預算的尾數用來聘用原住民為巡山員、高山守護者,山區一定比平地人的規劃健康且永續。」

因為原住民在國土計畫的定位遲遲無法獲得合理的認可,導致國土計畫法形同遭立法院冷凍,因而之後的國土全面普查計畫也無法推動。賀伯颱風以迄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的連番天災帶來的慘痛教訓,雖使國人驚覺須改進與大自然相處之道,但政策上始終缺乏一套國土永續與管制開發規劃。

江揆「看見台灣」之後的警惕,必須落實為開發導向山、海政策的改變,例如為了衝觀光,明明不該開路、不應容許大型遊覽車上山的區域,仍然拍板放行;農業上山的冷氣房政策,夾帶平地人的資金挺進,原住民雖知道這些均屬不宜,卻無能阻擋。

國土是一體的,台灣是島嶼生態系,從山川源頭以迄出海口,即便只為防災,也必須有通盤計畫。如今,國土計畫、國土普查推不動的情況下,沒有上下游環環相扣的國土永續規劃,僅剩一個個下位的分區開發計畫,讓政商穿梭其間得以有染指獲利的空間,美好河山如何維護?尤其,行政院會剛又通過六百億治水特別預算,若水系從源頭到出海口仍是被分割處理,不肯停止錯誤,怎可能會有效果?

「看見台灣」是從空中鳥瞰,若是「顯微台灣」近距離的放大,看到各地破碎、失序環節,恐將令人不忍卒睹。江揆的感動是面對問題的深自反省,但處理問題必須治本、斷根,否則專案小組僅就「看見台灣」作了回報,開會討論後卻無法持之以恆地追蹤關注,對後續病變、惡化開不出對症下藥之方,那豈不是「觀影治國」?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不應再動擴大舉債的歪腦筋
社論/經濟日報
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中報告,指出目前中央政府累積的未償債務餘額占GDP約38.6%,距公共債務法40.6%的上限只有2個百分點,只可再借2,727億元,未來一年的財政缺口約在2,700億至3,000億元間,若舉債上限不調高,可由釋出公股、公營事業民營化與活化國有土地等方式籌措財源,必要時將加稅,以降低財政缺口。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不排除修法提高舉債上限,而馬總統則表示台灣舉債比重只占GDP的38.6%,相較於很多國家舉債上限達到60%、70%,甚至於200%者,其他國家活得好好的,人家能,台灣為何不能?此語一出,批評聲不斷,畢竟無論是個人、企業或國家,舉債過多都是不宜,馬總統此言有見不賢而思齊之意,難免引人非議。

事實上,從事國際比較不但要包括各級政府的總債務,債務的定義也要與國際併軌。依據國庫署的統計,10月底各級政府總債務是6.19兆元,約占前三年平均GDP的44%左右,距50%上限仍有空間。但是依照國庫署的舉債白皮書中所謂的國際貨幣基金定義調整,則立即增至48%,如果依國際廣義的定義將潛在負債15.67兆元計入,則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高達157.4%。根據OECD的統計,2013年世界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最高的國家為日本(224.3%)、希臘(160%)、義大利(129.6%)、美國(113%)、英國(110.4%)、法國(108.2%)、德國(86.2%)、加拿大(85.5%)。國際貨幣基金的統計,台灣居中,雖不突出,但惠譽信評已先後對我國國債的成長提出警告。

民主政治下,執政者為鞏固選票儘量避免增稅,舉債成為常態,台灣負債上限多次提高,而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僅12.8%,正往高負債國家邁進。不少國家愈借愈多,終於飲鴆止渴,古典經濟學者大衛.休姆曾說,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必將消滅國家。希臘就是前車之鑑,但仍有許多國家繼續往前衝。

一般來說,公共債務所產生的資源重分配效應,是財政學者最為關注者。首先,舉債必須要同時考慮到資金的來源與資金的用途。資金來自民間儲蓄,有經濟擴張效應,若來自民間投資,會產生排擠作用,而將這個資金用做政府消費支出,其負面影響更大;同時,縱使將它用於公共建設,亦會有投資效益的差異出現。其次,要考慮跨世代的公平,這一代借錢消費享受,下一代課稅還錢,債留子孫,自然不公平。第三,買公債者多為富人,還本付息時的稅負卻多由中產階級來承受,如果債務支出獲利者也是大企業、有錢人,它所造成的負面財富重分配效應就更大。第四,許多國家發行的是外債,一旦負債比過高,外匯存底不足,信評下降,出售者多、買入者少,則立時進入困境。台灣的國債多為國內債,尚無此憂慮。

由於舉債所產生的問題頗多,各國均設定舉債上限,以防失控,但是執政者每每挑戰法律規範,提高上限,以舉借更多的債務。我國財長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報告、美國10月的債務危機,都隱約有此意。但是有了這項對財政的約束,以及信評與市場投資人對國債債信的制約,迫使不少國家改採另一種不受法律限制的舉債,就是經由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以印鈔、擴張信貸方式來達到目的。印鈔不必課稅還錢,但是經由物價變動,成為人民感受較輕的通貨膨脹稅;透過金融機構的信用擴張,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美國的量化寬鬆、歐洲央行印鈔買會員國的公債,各國紛紛跟進,缺乏外在的約束,造成世界性的金融擴張,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學術界已經有人討論是否比照舉債上限,對央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加上一個緊箍咒,以防止另一種政府債務災難的出現。

從台灣的角度而言,建立應有的財政紀律,維持健全的財政結構與公正公平的租稅體制,才是可長可久的立國之道。

   
聯合晚報社論
如果台灣不想做亞細亞孤兒
社論/聯合晚報
關於TPP(太平洋夥伴協定),政府官員渴切、焦急的心意溢於言表。馬總統屢次表達台灣應朝加入TPP邁進;上周蕭萬長說希望循WTO模式,成立台美TPP資訊小組;昨天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更進一步說,台灣若不想變成亞細亞孤兒,就必須積極爭取加入TPP。

但同樣關於TPP,昨天日本有一則新聞,日本國內關切,想加入TPP的台灣社會同樣值得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昨天召開內閣會議宣布,為加入TPP必須開放農業市場,日本將開始逐年降低、預定於五年後完全廢除已實施超過40年的稻農補貼政策。這在日本是大事一件,日本人推廣「米的文化」非常細緻,但補貼政策卻連大前研一也抨擊多年。如今市場自由化的洪流衝至家門口,非因應不可。

這件事,就像台灣初加入WTO時曾衝擊國內農業市場,就像反對黨一直拿「洗頭小妹會沒工作」來抵制兩岸服貿協議;台灣若想融入區域經濟、貿易自由化的大趨勢,不能不硬碰硬地面對「產業體質調整」這個痛苦的過程。僅僅以取消稻農補貼政策來說,台灣能做得到嗎?

台灣的稻米政策,從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休耕補貼),到保證收購價格(最近卻揭露出不肖糧商藉此兩頭賺,以低價進口米混充政府高價補貼的國產米),另外還有保護弱勢、社福角度的老農津貼。這種種政策都說明,台灣的農業競爭力仍不夠,萬一面臨市場自由化的壓力,甚至走到必須取消補貼的那一步,台灣的農業將如何因應?

但另方面,台灣近年來各種鄉土產業,多少也調整出新的競爭策略。有「台灣大穀倉」之稱的嘉南平原拍出過「無米樂」的電影,台東池上有雲門在稻禾的背景下跳舞,都為地方開發出農業之外的觀光價值。最近「看見台灣」的電影,逼使閣揆江宜樺承諾重新整理國土計畫,藉此時機,為台灣進行全面的產業體質調整,政府有沒有這樣的決心與遠見呢?

台灣處於轉捩點,外交和國際貿易方面不能再做亞細亞孤兒,內政上不能繼續沈淪於「執政黨無能,反對黨杯葛」。希望每個人動起來,為台灣做點事!

   
民意論壇
東海權力擠壓 為談判鋪墊?
邵軒磊/台灣師大東亞學系助理教授/聯合報
中國大陸廿三日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與日本主張之防空識別區重疊甚多,而與韓國與台灣方面也有少部分重疊。對此,日方表達高度不滿;美國也表示關切,甚至美方從關島起飛的B52飛越此一空域,最引起注目。可說中方此一行為,為東海區域關係投下相當變數。

乍看之下,結合之前中日外交行為來看,卻不無矛盾之處。自二○一二年九月大規模抗議日本國有化遊行之後,中日政經關係達到冰點。一年僵持後,今年九月下旬,中國大陸經濟企業團體訪問日本,而十一月中旬,日本經濟代表團剛剛訪中結束;在地方層次與日本相關之博覽會、商會活動,也漸漸復甦。一般認為,中日關係漸有緩和趨勢,走向「政冷經涼」。為什麼中國大陸突在東海問題上對日施壓?

此一矛盾,從中國大陸前期對印度的邊界問題處理方式,或者可以找到觀察其邊界戰略之處。今年四月解放軍在藏南邊界地區突發推進對峙,到五月初各自回到原處;隨後,五月十九日李克強進行印度訪問。易言之,對於中共而言,力量展示與緩和談判,可以是並行的,毋寧說,實力展示正是為了之後談判做鋪墊,也以兩手策略維持「關係平衡」。

另一個理由是政治文化的解釋方法,對民族主義式的歷史記憶而言,歷史上中國與外國交往,長期有著「砲艦外交」的陰影,意味著前述「有硬實力才能進行外交」外,也有著「外交條約是追認實力」的印象。在這樣的前提下,領土界約往往是實力較量或對峙現狀之確認結果,而非創造式的國際秩序,讓行為者有所遵循。

基於這兩個理由,就能解釋大陸從去年以降對釣島周邊的種種動作,從海監船巡航、軍艦擦邊通過、海監飛機巡航、定期化出現警察行動、無人機飛行到現在的航空識別區。中國大陸一步步增加此區域的「權力密度」,日本擺出抵抗姿態的同時,逐漸雙方的「權力」就會呈現動態穩定,自然而然就會「擠壓」出勢力界線;另一方面,作為前提,中日關係必須持續存在。這樣的擠壓相當危險,衝突的可能性並非沒有;更需深思的是各方對磨擦的認識與定位。

   
聯合筆記/江蕙和五府千歲
林政忠/聯合報
呂秀蓮、游錫堃參選北二都,被外界比喻為「五府千歲」,蘇貞昌緩頰說,「如果只看年紀,江蕙、阿妹早就輸給蔡依林、輸給瑤瑤」。江蕙、阿妹無辜被扯進選舉,不知作何感想?

蘇貞昌舉江蕙為例,可能是拿石頭砸腳,因為江蕙二○○五年連奪四座金曲歌后後,就宣布不再報名金曲獎,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因為江蕙的歌聲不需要外在的獎項來錦上添花,得到鼓勵的年輕人更能為歌壇注入多元新血。

年紀和能力可否畫上等號,見仁見智。但五府千歲所以成為話題,主因呂秀蓮擔任過桃園縣長、八年副總統,游錫堃擔任過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兩人從黨外一路拚到執政,卅多年從政生涯,呂、游就算不是老大、也是大老;大老現在還自認捨我其誰,青壯派更不知何時才能上場?

五府千歲帶有「神主牌」的嘲諷,蘇貞昌顯然不以為然。因為蘇貞昌還比游錫堃老一歲,二○一六年選總統時,蘇貞昌已經將近七十歲,呂秀蓮現在遭遇的尷尬,蘇貞昌三年後恐怕難以迴避;蘇貞昌現在出面幫呂、游背書,其實是幫三年後的自己預先緩頰。

曾有資深藝人建議金鐘獎設「張小燕條款」,德高望重的小燕姊應把機會讓給新人,後來被轟多此一舉;參不參選都是個人權利,除非自願放棄,否則他人無權剝奪。

台語有句俗諺:「棺材不一定裝老人」;反之,老人也未必都是受人敬重的五府千歲。五府千歲在地方鄉里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為五府千歲。民進黨要擺脫神主牌標籤,不能只拿江蕙或阿妹當擋箭牌,而要有令人尊敬的作為,否則質疑將如影隨形。

   
國土政策短打 徒留哀愁
陳亮全、簡賢文/聯合報
陳亮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台北市)

簡賢文/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系教授(台北市)

導演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紀錄片,透過鏡頭的俯瞰,展現台灣的美景,也揭露台灣的「遠憂」與「近慮」。每每當我們為影片中台灣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發聲讚嘆之際,下一秒,就為了人為開發所留下大地的疤痕而皺眉。

其實長久以來「開發利用」與「永續環保」之間,台灣一直在摸索如何取得平衡,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利益與萬代子孫福祉。所以,我們的「遠憂」就是土地開發利用管制的失調,造成國土保育的失衡,從山麓至海邊,處處可以發現潛藏在台灣環境中的定時炸彈。而經由颱風、豪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們的「近慮」如:土石流、道路崩坍、水庫淤塞、都市淹水、都市大規模地震災損等議題,已經不容我們等閑視之。

例如莫拉克颱風引發的大量崩塌土石,現今仍有絕大部分還堆積在山區河道中;快速且高密度的都市開發,早已形成另類環境超載;未經環境及防災評估的山地開發,更可能隨時產生悲劇。這些問題在齊柏林片中清楚浮現,引人深思。

當最近大家在慶幸超級颱風海燕未襲台灣之餘,是否應該省思長久以來,台灣因為不重視「國土復育」所付出的代價?是否應正視經由兼顧「環境保育與防災減災」的國土開發政策?台灣的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的工作,不能僅依賴由「應變」思維所衍生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打政策。如何把「保育及減災」落實在各項開發計畫中,是我們這一代對未來負責的態度。

一次演講中,有位年輕學子表示未來要成為「英勇」的救難人員,拯救陷入災害危難中的民眾。但社會更需要的應該是「聰明」的災害管理人員,如何透過防減災工程與教育,降低社會的災害風險,限縮災害發生時可能波及侵害的範圍,並提高不幸被災害波及的人文地理環境系統之存活度。

台灣既然是世界銀行評估報告中,可能遭受三種天然災害侵襲的土地與人口比例最高,則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下,再不積極採取全國性的整合規劃作業與行動方案,則未來從天空上看到的台灣人文地理環境系統,將不再美麗,徒留哀愁。

   
民代打醫護 濫權又一樁
蔡銘燦/藥品行銷人員(台南市)/聯合報
醫院又傳暴力事件。桃園縣女鄉代不滿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拒絕在電話中透露父親病情,盛怒下「侵門踏戶」跑到醫院掌摑護理師,權勢濫用,再添一樁。

台灣的民代,從中央到地方,給人的印象是,議場上質詢官員時,疾言厲色,甚至拍桌怒罵,或肢體衝突;但面對選民,彎腰鞠躬,堆滿笑容,態度非常客氣,判若兩人。

基於病患隱私,護理師拒絕在電話中透露病情,絕對站得住腳。畢竟,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身分難以確認,誰知妳是誰。況且,就算民代,亦該尊重專業。

敢做就敢當,女鄉代既然打了人,就勇於認錯道歉吧。再扯什麼「有摸到口罩」的辯詞,只會把民代做「小」。

   
最神祕!失落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
印加古城馬丘比丘是宮崎駿《天空之城》的發想原型,考古學家暢銷書《失落的印加城市》的主角,若說她是南美洲最知名的名勝古蹟,誰能反駁?她神祕!她無比空靈、美麗卻又無比「空虛」。

暖意入冬,冬天暖呼呼料理
來自上一代的家滋味,是味覺記憶裡的起源!阿嬤手作的南瓜燉飯、芋泥甜湯……嚐起來總覺得特別香,不花俏也不嬌飾,單純用愛烹調就深存人心的真實好味。很適合入冬暖暖著吃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