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 【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5/30 第326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免費的敵人
聯合報社論 大一中架構:唯一不是兩國論的架構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房地產市場面臨轉折點
聯合晚報社論 從報稅看「取之於民」的效率
民意論壇 周休二日配套 降企業衝擊
如果政策這樣說…哥吉拉的故事行銷術
北捷案過後/陪伴、傾聽 救救「鄭捷們」
北捷案過後/乘客互助 好個溫馨早晨

聯合報黑白集
免費的敵人
黑白集/聯合報
端午節將屆,茄子價格則因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的一席話水漲船高。有媒體報導,陳保基在立院答詢說,「粽子貴了,改吃茄子」;許多民眾因此痛罵陳保基「不知民間疾苦」,封他為「晉惠帝第三」。

但還原現場,當天黃昭順和陳保基的詢答是這樣的。黃昭順問:「現在端午節,你要叫我吃什麼?」陳保基答:「我想還是一樣啊。我們的蔬菜裡面,端午節就粽子啊、茄子啊,這些應景的。」結果,某些媒體報導出來,就成了陳保基說「粽子貴了,改吃茄子」。

粽子與茄子的對立關係,是特定媒體製造出來的,塞到陳保基嘴裡,就出現了一個現代昏官。不論這是刻意扭曲,或是記者專業訓練不足,都造成了廣泛的誤導效果;該媒體事後雖澄清了陳保基的發言,但他的「昏庸」形象恐怕已經洗不清。問題是,大賺新聞賣點的媒體,依然會洋洋自得地繼續享受其誤報之樂。

民主社會的方便,就是很容易製造「免費的敵人」,而不必負什麼責任。陳保基先前說自己因怕甜,吃潤餅不加花生粉,結果竟被報導成他要大家「吃潤餅別加花生粉」。這類無關國家大計的新聞,加進一點扭曲技巧及庸俗趣味,立刻賣得嚇嚇叫;但是,有教養的公民,真的希望自己每天靠這種不良資訊維生嗎?

粽子和茄子的假性關係,在捷運殺人事件中也被用來進行人肉搜索,於是有了「鄭捷」是前藍委鄭逢時的「姪子」之說。說穿了,這不過是反對黨人士爭取參選的政治炒作,利用的是人性猜疑的弱點。

人們若連鄭捷父母出來跪求原諒都不肯罷休,就會有人繼續替大家獵巫。在台灣,塑造敵人是免費的,不是嗎?

   
聯合報社論
大一中架構:唯一不是兩國論的架構
社論/聯合報

《大一中兩府/三之三》

本月二十七日上午,施明德領銜發布「大一中架構」;與此同時,首艘中華民國的國籍輪「麗娜輪」,自台北港懸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駛往平潭,這是今日世界上最大最快的渡輪。

這兩件事並無相關。但麗娜輪象徵兩岸現實的演化,「大一中架構」則象徵兩岸理念的創新。近年來的兩岸關係,正是在「現實與理念」的交互滾動中,呈現出大幅且快速的遞變。

「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發布後,統派及獨派冷嘲熱諷;但藍營及綠營的主流意見大致認同這個創新架構是基於善意,其主要的保留意見皆在於認為「北京不會同意」。換言之,必須獲得北京的正面回應,這個架構始有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對這個方案的評論是:海峽兩岸雖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希望台灣各界人士在符合「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之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維護及推動兩岸關係的意見和建議。

有人說,這是國台辦認為「大一中架構」超出「紅線」,已予否定。但是,這也可能只是馬曉光就北京兩岸政策的平鋪直敘,尚未對「大一中架構」有針對性的定性。因為,有記者追著問他:「大一中架構」是否符合「九二共識」?是否符合「一中原則」?馬曉光均未答覆。

「五原則」是以中華民國為本體,因此不是台獨論述,亦看不出「一中原則」有絕對不能容下「大一中架構」的理由,進而可視為「九二共識」的升級版。再者,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應指兩岸「不是外國與外國的關係」,但未必是指兩岸不能成為「不互視為外國的關係」。然而,為何北京方面的反應,似乎透露出一種對「兩國論」的疑慮?

其實,現行兩岸三黨的兩岸政策皆是沒有「連結點」的「兩國論」。北京的「一國兩制」,「一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中華民國卻不是在事實「不存在」,只是在北京政治上「不承認」,這是「兩國論」。馬政府主張「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不統/不獨/不武」,也可說是另一形式的「兩國論」。民進黨主張「一邊一國」,更是旗幟鮮明的「兩國論」。兩岸關係在這些「兩國論」推進下,皆唯有以「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收場;那將為人類文明再增一場弱肉強食的災難,將為中華民族又添一筆萁豆相煎的悲劇。

「五原則」主張:「在大一中架構下的分治政府」。在大一中架構下,以「不完整國際法人」作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連結點」,以改變「兩國論」的現狀,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連結」而皆成為一部分的中國,亦即皆成為「大一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大一中架構」應被視為唯一不是兩國論的架構,也是唯一不是弱肉強食、萁豆相煎的架構,也是唯一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架構。

「大一中架構」,是在「一國兩制」、「一中各表」及「一邊一國」之外,另樹一幟。「一國兩制」若是欲以「既要中華民國挺住/又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手法,把台灣一直「玩」下去,恐怕累積的不是認同與互信,反而是猜忌與仇恨。「一中各表」只是「拖」字訣,終究將步上冷水煮青蛙的結局。「一邊一國」行不通,則已毋庸贅議。準此以論,「大一中架構」或可視為其他三者的最大交集,可先從「分治政府」的逐步實踐,推向「大一中架構」的逐步形成,至於國際空間等議題則可置於循序漸進的考酌之中。施明德雖說,「這是套餐」,但還是要一道一道地上菜,每一道菜其實仍是有待個別處理的「單點」。

這是台灣首次由民間提出跨藍綠、超藍綠的兩岸政策方案,台灣人民若欲在兩岸政策上跳脫藍綠紅三黨的捆綁,應以嚴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方案,否則就必將面對「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結局。北京方面尤應以認真嚴肅的心態來看待此一呼籲,畢竟,「大一中架構」也是「一中架構」,更豈能硬將「分治政府」視作「交戰政府」。否則,難道兩岸關係竟仍不免存在「誰強迫誰/誰吃掉誰」的問題?

一中變為大一中,交戰從此成分治;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系列完)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房地產市場面臨轉折點
社論/經濟日報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日前對大陸房地產開發商的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為「負向」,這是信評機構看衰大陸房市開出的第一槍。國際著名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也唱衰大陸房市,他說由於大陸房市投機成分很高,因此一旦房價開始下跌,「就不只是5%、10%的下跌,而是會下跌很多。」看來,已持續繁榮超過十年的大陸房市,正在開始面臨一個拐點,前景充滿了不確定的變數。

所有市場經濟的產業都必須服從市場規律,盛衰起伏的周期波動極其自然。但中國大陸的房地產業,則遠較一般複雜。除了產業周期波動的本身因素之外,至少還要受到來自四個方面的影響:

一、政策面。長期以來,大陸執政當局似乎總有一種堅定的政策理念,視房地產為極其重要的支柱產業,必須靠它作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火車頭,因而在政策上盡最大所能地給予優惠,特別是宏觀調控政策。例子之一是,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威力驚人,從美歐向全球擴散,中國出口也面臨到負增長的危機。當時執政的溫家寶當局,立即宣布以最寬鬆的貨幣政策(急遽擴大新增信貸規模,2009年比2008年倍增100%)及最擴張的財政政策(著名的4兆公共支出)。這一系列的「強刺激」,雖然保住了好幾年8%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卻導致了包括產能過剩、房市泡沫及地方債危機在內的諸多後遺症,原本有機會進行調整,稍加冷卻的房市也因此重獲政策加持,燒得更加興旺,吹出了一個更大的泡沫。

二、制度面。除了宏觀政策來自中央之外,地方政府也抓住機遇,大賣土地,使房地產開發在資金之外也源源不斷地獲得了土地,旺上加旺,各地地王不斷出現。地方政府也從大量賣地及來自房市相關產業的興旺帶進稅收而獲得了巨大的財政收入,是謂「土地財政」。

三、社會面。房市的泡沫現象往往與貧富差距的惡化形成互為因果的關係。房價上升,通常是富人才買得起,而買入樓房的富人,往往又會因房價上漲而導致財富暴增,然後在長達數年的房市繁榮中去進一步購入更多的樓房。以至於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房市泡沫與貧富惡化因此即形成了一個相生相長、相輔相成的機制。

四、政治面。大陸的房市發展還與腐敗有很密切的關係。貪官眾多,貪官管理巨大財富的方式之一就是購入房地產。已揭露的腐敗案件顯示,不少貪官擁房可以多達數十套甚至數百套。同樣的,這也有助房價上漲。

但這一切,似乎都到了轉折點了。各大中城市的房地產業早已出現了普遍被形容為鬼城的過剩現象,降價求售是服從市場規律的唯一選擇;市場一旦出現拐點的訊號,開發商就不敢大手筆買地,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推波助瀾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小;同樣的,房價停止上漲或開始下跌,那麼眾多以投資及投機為目的的買房者就要開始拋售手中的存貨了,這當然會加重房市的賣壓;最後,反腐行動如火如荼,一眾貪官當然也會儘量儘快變賣不動產以減少把柄。四個效應幾乎同時發生,這應該是包括穆迪、羅傑斯在內的專家看衰的主要背景。

現在大家關注的是大陸執政當局會如何面對?總理李克強最近說,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要實施有針對性的舉措,適時預調微調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與此同時,市場中也有放寬「限購令」的說法。說明決策當局對於房市的動向,以及如果房價出現大範圍急速下跌,對金融及財政的衝擊保持著緊密的關注。但這一屆執政當局在經濟政策上與上一屆確實有著很大的差異,因為李克強明顯看到前一屆溫家寶政府採取了「強刺激」之後的許多後遺症,實在不想重蹈覆轍,所以才有所謂「不刺激、去槓桿、調結構」的「克強經濟學」,與溫家寶的「強刺激」對照,李克強更多地是傾向「溫刺激」,房市政策也不例外。至少到目前為止,調結構還是李克強用來穩增長的主基調。

   
聯合晚報社論
從報稅看「取之於民」的效率
社論/聯合晚報
五月底,到處都見文宣提醒,把握最後時間趕快報稅。每年的報稅季節,大概是每個人的「國民感」最強烈的時候。一整年的所得資料備齊,民眾一方面檢視自己的收入進退,進行年度「結帳」;另方面,從荷包裡掏錢進貢國庫,真能令人心悅誠服嗎?國民「出錢我最大」,此刻最有資格從納稅人角度,看看自己和國家的權利義務關係。

現在「反」字當道,罵政府正流行,納稅時罵起來更覺理直氣壯;官員言行稍有差池,就會被網友圍勦「養」這種官員有什麼用。政府可批評之處不少,但從納稅這件事看出來,行政部門若想表現效率,其實是做得到的。

年年報稅的民眾應會「有感」,國稅局針對報稅的服務一直力求升級。從資訊的這一端,財政部的報稅軟體和資料庫越來越厲害,處理海量資料游刃有餘,不但可根據申報方式提供多種試算選擇,並且連個人所得之外的各種列舉扣除,包括醫療費用,都漸漸進了雲端的資料庫,過去擾人的扣繳憑單和多種紙本單據不再需要。

而在服務的那一端,國稅局的改進能力也很顯著。三數年前還在為只提供舊式的方形大磁碟片而挨罵,結果迅速知錯能改,協助民眾報稅的「學生大隊」等志工服務,也更貼近民眾需求。五月這一整個月,各處的報稅人潮隨時大排長龍,第一線的公務員全力以赴。以納稅這種呈現「國民vs.政府老大哥」,本質上張力很強的事情來說,稱得上秩序良好。

一葉知秋,從美國到日本都有影視節目,凸顯稅務官員有效率到幾近苛刻的特質,讓老百姓愛恨交加。也足以看出,要求行政效率,原來是做得到的!當然,諷刺的是,政府要從老百姓荷包裡「榨」錢出來,當然要把行事效率和服務品質儘量推高,以凸顯「老大哥」的威力。反向來說,政府何以只在討稅時表現出超高效率?難道不能將這種行政效率一體適用,以「食人民俸祿」的心情,把每一件為民服務的事做好?

報稅時節,納稅人最感肉痛的時候。政府「取之於民」的行政效率超高,希望「用之於民」時亦然。

   
民意論壇
周休二日配套 降企業衝擊
成之約/政治大學勞研所教授(台北/聯合報
勞動部明年將提勞工全面周休二日法案。為何需要進一步縮減法定正常工時?個人認為,有兩項理由:一是與世界同步,另一則是落實尊嚴勞動的訴求與主張。

國際勞工組織於一九三五年每周工時四十小時公約中提出,「每周法定正常工時應該進一步從四十八小時縮減為四十小時」主張;儘管這項主張對我國並沒有拘束力,卻提供一個省思:身為一個已開發國家,是否應該將每周正常工時進一步縮減為四十小時,以不落人後?

相較於亞洲鄰國,除新加坡外,我國就業者平均年工時相當的長,再加上工資水準成長有限,因而產生「低工資、長工時」印象,不僅造成民眾的相對剝奪感,也影響到國家正面形象的發展。

當然,會影響工時多寡的因素有許多,景氣變動與法律規範等都會影響到工作時間的長短。

儘管近年來,我國每年平均工時呈現減少趨勢,惟與南韓和日本相比,顯然還是超出許多。深究南韓與日本平均工時下降原因,應該與該國工時有關政策與立法,具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日本於廿一世紀初推動「國際同步一致」方案,希望工時能與國際社會先進國家的水準看齊,而南韓則是近幾年透過修法,將法定工時縮減到每周四十小時。

總之,考量到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落實馬總統勞動政策「尊嚴勞動」的訴求與減少勞工相對剝奪感,實有必要進一步將法定正常工時縮減。

工時縮減,當然會對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產生影響,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

就以二千年兩周八四工時政策推動而言,由於配套措施不夠周延,造成企業出走、失業率不斷上揚的負面衝擊與影響。

為避免重蹈覆轍,考量到企業的承受能力,在這次工時縮減政策推動過程中,可以參考南韓經驗,以分年、分階段的方式達到每周四十小時的目的。

換言之,可以依據企業規模大小,以三到五年期間逐年要求不同規模的企業落實。同時,為考量到企業經營需要,可以考慮放寬加班(延長工時)時數的規定,以避免因為法定正常工時的縮減,而造成企業工時安排上的困擾與困難。

證諸他國經驗,配合正常工時縮減的同時,都會相對提供企業工時彈性化(變形工時等)空間,以避免工時縮減對於企業經營的影響。因此,在推動工時縮減的同時,如何讓企業能獲得更多「工時彈性化」的空間,也應是 此次修法的考量重點。

   
如果政策這樣說…哥吉拉的故事行銷術
劉四/媒體業(台北市)/聯合報
今年,好萊塢重拍的「哥吉拉」,贏得影迷不少掌聲。其實,哥吉拉不只是一部歷久彌新的怪獸電影,更是最長壽的反核宣傳片。

故事從六十年前說起。一九五四年三月一日,美蘇冷戰期間,日本遠洋鮪魚船「第五福龍丸」在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附近作業時,目睹美國的氫彈試爆。

漁船的無線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在回國七個月後死於器官衰竭。之後,美方緊急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提出二百萬美元補償,附帶條件是日本政府不再追究責任。

當年底,哥吉拉在日本上映,電影一開頭重演第五福龍丸的命運:出海的漁船在氫爆之後沉船,因爆炸震波驚醒海底的太古怪獸哥吉拉。許多評論家認為,哥吉拉象徵的就是核武,因為它是被試爆驚醒。

看到片中哥吉拉登陸日本,恣意破壞、噴火,將東京夷為平地畫面,當時的日本觀眾一定會想起,美軍在廣島與長崎丟的原子彈。據說導演本多豬四郎就是曾目睹廣島原爆,才拍出哥吉拉這部經典之作。

片中,生物學家山根恭平向國會報告哥吉拉的存在,執政黨議員驚恐之餘,馬上堅決主張壓下消息,一位在野黨女性議員,站起來激動的指著對方的鼻子罵:「混蛋!這麼重要的事,怎麼可以不讓民眾知道?」

最新版哥吉拉的橋段,包括核電廠反應爐事故、海嘯,都在向世人提醒福島核災殷鑑不遠。渡邊謙飾演的芹澤博士父親留下的懷錶,就停在一九四五年廣島核爆的時刻。英國導演Gareth Edwards說,「我希望讓哥吉拉反映出原作的精神。」

哥吉拉的故事從六十年前開始,說到現在依然深植人心。

這也許可以讓政府在向民眾宣傳核電議題時,有不一樣的思考。台電與經濟部往往習慣以複雜的計算,推出台灣將面臨缺電危機的結論,但能理解論述全貌的人,必然是社會上的少數菁英分子。數字、圖表滿天飛,民眾連了解都有困難,遑論支持?

相較之下,反核的一方,卻是以福島核災後被汙染的農產品影像、以芬蘭儲存場的紀錄片,點出持續萬年的核廢料問題,或是讓哥吉拉噴火摧毀東京市區的畫面震撼人心,這些訊息都鮮明易懂,只要看過就絕對不會忘記。

如此一來,議題不用花太多力氣宣傳,效果反而更好。許多朋友最近看了哥吉拉,都說「這是一部反核電影無誤!」許多原本不知道哥吉拉與反核運動有關的人(包括筆者本人),進而去了解更多有關輻射汙染、氫彈試爆的歷史。

其實不論是反核、服貿,或是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都是相同的道理。政府與其聲嘶力竭述說政策,何不嘗試說一個動聽的故事,讓人感動,來的更深入、長久?哥吉拉教我們的這堂課,看來還能繼續流傳下一個六十年。

   
北捷案過後/陪伴、傾聽 救救「鄭捷們」
林沐雨/行政人員(高雄市)/聯合報
鄭傑傷害到那麼多無辜,把鄭捷執行死刑,事情就解決了嗎?如果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社會上各角落的鄭捷們,還是蠢蠢欲動呢?

想問家長,你們知道孩子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當孩子跟你說,想一把火把學校燒掉、想死、想殺人、想把欺負他的人揍一頓、怕父母死了會孤單等話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當孩子面臨升學考試不理想的挫折,遇見不喜歡他的老師,對他的成見和刁難,讓他瀕於崩潰的邊緣,沉迷於網路世界,甚至於重讀、二一、延畢等狀況時,當家長的怎樣去面對,孩子給你出的一道又一道人生考題?

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當他們說出前述話時,我是很認真的聽他們說清楚,與他們一起解決困擾著他們的事情。當他們面臨這些課業上的挫折時,我也是放下自己理想,一心一意陪他們,把他們從虛擬世界拉出來。

陪的過程,是苦的、乏味的、漫長的,需要耐心。但是,能夠陪孩子度過風雨期,現在孩子有什麼無法解決,一定告訴我們夫妻。

又想問學校老師及行政人員,當學生上課時間在校園遊蕩時,沒辦法專心在教室禮上課時,當學生得了憂鬱症想輕生時,當學生是同性戀者,發生感情問題時,調皮搗蛋不遵守校規,變成頭痛人物時,學校是接納他們、輔導他們,還是怕他們防礙學校名譽,只想把他們推出校門呢!

沒有人一生下就想當惡人,希望「家庭」與「教育」這兩道防線,能夠救鄭捷們。

   
北捷案過後/乘客互助 好個溫馨早晨
黃千/研究助理(台北市)/聯合報
早晨出門上班,外面正下傾盆大面。等候的公車來了,只見司機貼心地把車子駛慢靠近,他可是不想激起水花濺濕路人和候車者。

行駛了二站,司機突然離開座位,原來他是要幫助一位上車的視障人士入座。車子繼續向前進,我聽到剛才尾隨在視障者身後上車的一位白髮老太太說,嗨,年輕人,待會兒下車,我會帶你去搭捷運,請放心。

嗯,這是一個多麼美好又溫馨的畫面啊。

   
收集幸福微笑的甜點店
1789 Cafe是法籍主廚Cyrille Courant與他的妻子Sabine Courant長久以來的夢想,在這裡,「享受美味的甜點」是他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事。

男生必學:剃鬚八式
男人會長鬚,是青春期的事,而男人會剃鬚,卻可能是青春期後十年的事。不想被人取笑連刮鬍子也不懂的話,便要留意剃鬚八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