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1月大陸啟動「滬港通」之後,日前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在深圳考察時表示,「滬港通後應該有深港通」,「深港通」確定提上了議事日程,預估最快在今年年中付諸實施。「深港通」一旦啟動,結合「滬港通」,將促使深圳、上海、香港三大股市整合形成「大中國市場」,總市值僅次於美國,在全球排名第二,其對周邊地區,甚至全球資本流動的影響將非常深遠。「深港通」基本上應是「滬港通」的延伸,主要在建立深圳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機制,允許兩地投資者可以透過本地證券商,買賣規定範圍內對方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該制度最大的創新在於,獲准進行兩地雙向投資的主體,由過去的機構投資者擴大納入散戶投資者,這項變革對促進人民幣跨境流通、大陸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以及提升大陸股市投資價值、增加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預料將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深圳是大陸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與上海以藍籌、大型股為主的特色不同,深圳股市包含中小板、創業板,大多是中小市值公司的股票。有評論指出,深圳股市相對偏重在科技類、消費類等中小型類股的特性,較能反應大陸長期成長趨勢,可能比上海更能吸引境外投資者,因此預期「深港通」的實施成效將勝過「滬港通」。不過,市場上也有人認為,如果「深港通」繼續沿用「滬港通」的交易規則,可能激不起國內外投資人買氣,因而預期成效不會太大。
「滬港通」自去年4月底公布後,曾經帶動上海股市一波行情,成交量大增,上證綜合指數全年平均上漲53%;同時,也改變了多年來A股相對於H股大幅折價的狀況。然而,自11月底正式啟動以來,「滬港通」的交投卻遠遜於預期。
主要原因是大陸與香港的交易制度不同,投資人對交易流程有疑慮,特別是股票以券商名義持有,投資人擔心權益不保;其次是若在香港出售A股,須提前一天把股票交給券商託管;第三是大陸股民對港股的興趣不高,因為不熟悉港股波動趨勢,且設有50萬元保證金的門檻限制;第四是目前港股成交量約七成為中資概念股,對於很多大陸投資者來說,炒港股與買賣A股沒有甚麼差別,沒必要大費周章透過「滬港通」冒險交易;第五是大陸投資者買賣港股,需要面對超過5%的匯率損失,因而令許多投資者卻步。
不過,這或許正是大陸「摸著石頭過河」思慮下想要的結果。「深港通」若是延續「滬港通」的開放思維邏輯,預料初期在額度、投資標的、交易規則等方面不會有太大改變,加上深市A股估值已明顯高於港股,不利於吸引國際投資者的興趣,因此,短期內「深港通」要創造超過「滬港通」的效果並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實施,展現大陸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決心,長期而言,對上海、深圳兩地股市國際化發展一定會造成影響,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為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打開了另一扇門。
開放大陸與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A股採用人民幣直接報價,港股採用人民幣報價、港幣交易,由系統自動轉換清算,象徵人民幣資本帳戶管制進一步鬆綁,對促進離岸人民幣產品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大陸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融合程度逐漸加深,將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周邊國家投資人產生磁吸效應。對台灣而言,短期內,一般散戶投資人受到的影響並不明顯,因為台灣個人早在2013年4月已獲准可直接到大陸開立A股帳戶,透過香港券商開戶並非必要;不過,在中長期,大陸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帶來的投資機會,勢必更具魅力,尤其機構投資人可以在原有合格境外投資機構(QFII)之外,多了一個布局大陸股市的投資管道,對台灣資本市場造成的排擠效應不容小覷,必須有所因應。金管會正推動台股「大三通」,與其他國家資本市場合作,建立跨境連線交易機制,值得肯定,未來更應積極透過兩岸金融合作平台,爭取對岸支持兩岸股市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