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也不曉得由何人帶頭,馬政府官員現在人人都會講這句話:「先求有再求好」。
看看這句話到底浮濫到什麼程度吧!
─馬英九說「試辦原住民自治區是先求有再求好,一步步到位」。
─馬英九說「兩岸關係存在有一些複雜因素,現在的作法是先求有再求好,循序漸進」。
─馬英九說「政府推動的司法改革就是先求有再求好,逐步往前邁進」。
─經建會前主委蔡勳雄說「不要把『國土計畫法』目標訂在一百分,先求有再求好,否則再碰到農地釋出等敏感問題,又在立法院進進出出就得不償失了」。
─財政部長張盛和說「推動證所稅所造成的社會風波與犧牲都不小,希望盡快完成立法,先求有再求好,若回到原點,付出的代價更大」。
─國民黨立院黨團前任書記長吳育昇說「反媒體壟斷要先求有再求好,先讓廣電三法修正通過後,再等NCC專法的提出」。
從隨手拈來的這幾個例子可知,馬政府幾乎所有政策都是奉「先求有再求好」為最高指導綱領,這六個字不但是施政箴言,更儼然已成施政咒語。
但念咒語就可以保證政府神功護體嗎?當然不能。以證所稅為例,政府為了先求有,以至於坐視立委胡修亂改行政院版本後就倉促上路,結果實施不到半年,連一毛錢證所稅都還沒收到,就又要被迫修法。但全世界有哪個國家的賦稅制度是這樣胡搞亂整的?既然先求有的結果是自找麻煩,那又何必當初?何必付出股市市值蒸發兩兆多元,以及政府為民所怨所恨的代價?
然而,比證所稅「先求有」更可怕的,卻是十二年國教也可能受制於「先求有再求好」的咒語。如果十二年國教目前祇有不排富免學費這項內容講得清楚,其他部分不是一片空白,就是混沌一團,那麼教育部就萬無盲目硬推之理,孩子們的童年祇有一次,他們的升學與命運絕對經不起「先求有」的白老鼠實驗。
任何人都瞭解,政府有些改革確實很難一步到位,但「先求有再求好」的改革,有時候卻比不改革的後果更嚴重;證所稅如此,十二年國教如此,拼裝上路的中央政府改造,以及衝擊政治生態但配套卻付諸闕如的地方行政區劃分,更是殷鑑不遠。而且,這些「先求有」的政策都有幾個共通點:
其一,都是因為總統偏聽某位愛將或策士的建言,而執意要推動某些所謂的改革措施。
其二,一旦總統下達執行令,政府官員就再也不願或不敢提出異見,總統也誤以為政府上下眾議僉同,以至於一步步走向危機而不自知。
其三,等到民怨民意反彈,政府團隊發現局勢不可收拾時,祇能硬拗硬撐,講出類似「先求有再求好」,或是「明知不討好但還是要勇敢去做」這樣的話,硬把決策無能的缺失,美化成義無反顧的勇氣。
也因為有這三個共通點,所以馬政府這幾年一再犯錯,也一再愚蠢得不知悔改。而且每次政策挫敗,那些滿口「先求有」的政務官卻依然好官我自為之,沒人下台一鞠躬,也沒人為股市萎頓扛起責任,這樣的政府怎能不讓人民又悶又氣?
如果馬政府官員仍然不改「先求有再求好」的施政作風,那麼民眾是否也可以要求換掉那些「祇求有不求好」的決策官員?「先換人再求好」這個邏輯,馬總統應該不會反對吧?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