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毛港文化園區保留紅毛港舊聚落的精神與記憶。(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
|
如果說一個城市的崛起,就是無止境的建立、調整、破壞到重新建設的過程,高雄市近百年來的歷史當中,有許多人文聚落、地理風貌早已在歷史更迭中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碼頭、一幢又一幢的高樓和都會樣貌,僅留下一個喚起古老記憶的名字,像是鹽埕、堀江、大港埔,或者只能往耆老們的口述或僅有的幾張照片去找尋彼時的港灣風情。
過去仰賴漁業為生,有上百年文史底蘊的紅毛港聚落,被劃為重工業區與港區計畫後,歷經了長時間的禁建,之後更為了興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而必須遷村,經過多年的延宕、討論爭議與協調後,遷村、保留聚落回憶與文物的工作終告完成。紅毛港就像是高雄港灣聚落最後回眸的一瞥,就時間而言,它與我們如此的親近,它的保存與消失,就僅僅是這幾十年內的故事。然而它又不同於城市發展的步調,是漸進式的,讓人們對現實的依戀,在時間的推進中,逐漸鬆手。相反的,禁建,讓紅毛港在高雄大步起飛時,滯留在四十年前的聚落風貌;當我們因為發展而需要它時,已經是面臨「遷村」、「拆除」的直接行動。
|
原發電廠的運煤輸送帶經規劃後,化身為觀景天空步道。(圖/張筧 提供) |
|
2005年紅毛港遷村終於塵埃落定,過去的衝突抗爭、補償爭議,逐漸落幕,也展開了歷經三年多的遷村後拆屋、規劃、重建。並在高雄港二港口入口處,原有的高字塔及週邊規劃整建「紅毛港文化園區」,作為對紅毛港人生活和精神永恆的記憶與傳承,及對高雄港開港100年歷程的見證。2012年6月園區開幕試營運,讓這個有著高雄市城市發展歷史軌跡的記憶之地,與居民、聚落的故事展開新的一頁。
遷徒與文化的印記
紅毛港的百年故事,從十七世紀明鄭時期開始,長達380年的歷史中,近海撈捕、烏魚迴流、蝦苗養殖曾為紅毛港人創造出極大的財富和特殊的生活文化,但隨著高雄市港的快速成長,1972年紅毛港被劃入「臨海工業區」並實施禁建,而遷村之議,更因為複雜的因素延宕達四十年之久,意外保留了許多50年代的聚落及建築紋理,但也由於政策限制,導致人口雖成長,生活空間無法建設而愈趨狹隘,直到遷村案在90年代重新啟動後,遷村成為事實,文化保存也成為紅毛港人最牽掛的事。
|
紅毛港國小裡的文物展示館保存過去紅毛港聚落父執輩生活的印記。(圖/紅毛港國小 提供) |
|
遷村後的紅毛港聚落舊址已變身為高雄港的第六貨櫃中心,而紅毛港文化園區裡呈現的符號意象是讓人不要忘記,這裡曾住著這麼一群人,有過怎樣的海洋生活,但是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實是跟著生活的人群移動。紅毛港人遷村安置用地位於高雄市前鎮區中安路南、北二側都市計畫農業區及牛寮、中崙都市計畫貨物轉運專用區,在這些重劃區展開新生活。創建於1924年的海汕國小也跟著遷校至前鎮區中安路段,改名為「紅毛港國小」,並且在新穎的校園裡注入了屬於紅毛港人的海洋印象,校園裡的文物展示館,也展示著過去父執輩討海生活的印記。
沿著高雄市中安路前行,經過白色的紅毛港橋,眼前一片遼闊的重劃區內散見許多新建的住宅,更搶眼的是,放眼望去高聳富麗的廟宇建築以驚人的速度,在遷村地重建起來。紅毛港原本屬濱海聚落,過去佔地不大的紅毛港地區,容納了22間大大小小廟宇,聚落內各角頭廟主要信仰有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廣澤尊王、保儀尊王、何府千歲等救苦神、海神與王爺;聚落外圍並有崇祀郭府元帥、海將軍、海眾聖爺、先師等陰神的廟宇,具體反映出海神與瘟神崇拜及敬畏孤魂野鬼的台灣宗教信仰特色。
|
化園區內可以欣賞高雄港內大型船隻、貨櫃裝卸機具、工業廠房等特殊地景 。(圖/張筧 提供) |
|
相對於其他重劃區內顯少廟宇的興建,紅毛港人對於建廟的挹注,甚至比籌建自宅更加熱情,兩年前紅毛港人甚至自嘲「在重劃區廟蓋得比民家厝還多」,都顯示紅毛港人即使搬離了漁港,仍極力重建自己的心靈原鄉。這些遷建的廟宇當中,同時也扮演起文化及傳統生活連?的角色,在傳統廟宇的雕樑畫棟中,還保留紅毛港人的生活情境,像朝鳳寺就把十數張當年紅毛港人食、衣、住、行的生活照片,重新以石刻的方式呈現;飛鳳寺外側壁面的裝飾雕刻,看到的也是紅毛港的生活情境,無論是牽罟、捕烏魚,都透露著紅毛港人無可奈何又濃郁的鄉愁,這些星羅棋佈的廟宇和定期的廟會,也成為紅毛港人遷村後心靈的寄託,也散發出一股感動人心的真摯。
|
小港鳳甲社區的朝鳳寺把當年紅毛港人的生活照片,重新以石刻方式呈現。(圖/張筧 提供) |
|
紅毛港遷村達九千戶,散居高雄市各地,最集中的是位於小港的鳳甲社區,有八百戶之多。「但大家要再聚在一起已不容易了,因此紅毛港文化園區的成立意義重大,我們把文化香火留在那裡,隨時可以回娘家。」高雄市紅毛港文化協會理事長洪信治指出,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在園區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大家回味在一起的時光。
※延伸閱讀: •百年聚落風華 紅毛港文化園區看見城市文化新貌 (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七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