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井是芒果的故鄉,道路兩旁的芒果樹枝繁葉茂,自然長成「綠色隧道」。 |
|
愛文果肉細緻、香氣芬芳,極受民眾喜愛。 |
|
玉井農會自營冰館,取名「熱情小子」,供應最道地的愛文芒果冰。 |
|
斗六仔聚落是台灣愛文芒果的發源地,果農吳清進期待今年愛文大豐收。 |
|
88風災過後,大量漂流木堆積高屏溪口,利用這些漂流木搭造的加利利教堂,造型獨特,成了熱門景點。 |
|
虎頭山上的抗日烈士余清芳紀念碑紀念「噍吧哖事件」,碑上有「忠義可風」題字。 |
|
省道台20線(南橫公路)、台84線與台3線在玉井交會,假日常見自行車隊及重型機車隊到此一遊。艷陽下,騎士們最渴望的,就是在鎮上冰店點上一大盤芒果冰,品嚐愛文的滋味。
來到玉井,必得一遊中正橋附近的「斗六仔」聚落,因為這裡正是台灣愛文芒果的發源地,社區內至今還保有一棵「愛文芒果之父」鄭罕池早期種下的芒果樹。
愛文,打通產業交通動脈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台南是生產改良種芒果最多的縣市,2012年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而單單玉井的年產量就高達1萬7,000公噸。台南市玉井區農會推廣股股長朱銓哲表示,玉井芒果栽種面積多達1,800公頃,愛文占45%,不論面積、收成量和市場售價,皆高於金煌、凱特等其他品種,因此玉井理所當然掛上「愛文芒果故鄉」的美譽。
時間推回到1950年代之前,當時台灣只有栽種16世紀從東南亞引進的「土檨仔」(台語「土芒果」之意)。為了進行品種改良,台灣農業專家在1954年到美國佛羅里達考察,帶回Irwin、Haden、Keitt等品種。試種後發現,它們頗能適應台灣水土,因此決定交由農民種植,並將中文果名定為頗富洋氣的「愛文」、「海頓」和「凱特」。
初期,農業專家選定中南部11個地區試種,最後發現玉井才是最能滋養愛文的沃土。和其他品種相較,愛文的香氣最為馥郁、口感十分滑順,推上市場後,長紅至今。
在農業專家建議下,今年高齡85歲的斗六仔農民鄭罕池,1962年在自家原本栽種甘蔗與地瓜的田裡,種下100棵愛文芒果樹。起初雖因栽培技術不成熟,且遇寒害,果樹幾乎全數報廢,但他咬緊牙根,沒有放棄。隔年再種100棵,第3年終於有了台灣第一批收成,市場反應十分熱烈。當時工人一天工資才台幣60元,愛文每台斤卻可賣到18元,利潤豐厚,因此本來大多種甘蔗的斗六仔農民紛紛跟進。1973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指定玉井為愛文芒果專業區,並指示建造中正橋,為當地打通芒果產業的輸運動脈。
日本人瘋芒果,專程到玉井朝聖
每年初夏,從中正橋往周邊的丘陵地看去,滿山的樹上結出紅通通的愛文。此刻,玉井果樹產銷班第30班班長吳清進已大致完成2公頃果園的套袋工作,準備7月中旬開始採收。他說,果園裡以前也種凱特、海頓、金煌及台農一號品種,自從愛文外銷日本大賣後,他調整策略、「主攻愛文」。
吳清進的芒果園是農委會農糧署認證的外銷水果「優質供果園」,須接受嚴格的用藥安全輔導。採收下來的成熟愛文先做分級,送到集貨場後,品質最好的A級品隨即由合作的外銷商取走,經過燻蒸、農藥殘留檢驗等手續後,出口到日本。
玉井農會2011年成立直營的「熱情小子芒果冰館」,夏季周休假日前來吃冰的遊客人潮不斷,一位難求。玉井農會供銷部主任許秀玉表示,玉井芒果的魅力在於「衛生、安全、天然」,「熱情小子」供應的芒果都是愛文品種,且會明確告知客人,只有夏天產季才有新鮮芒果可吃,非產季則改為供應預先低溫儲備起來的冷凍芒果丁。
對日本旅遊作家片倉真理來說,夏天可以吃到便宜又美味的芒果,是身在台灣最大的福氣。反觀日本雖可買到沖繩縣與宮崎縣產的芒果,但單顆價格起碼3,000日圓(約新台幣900元)起跳,有些甚至高達1萬日圓,讓人買不下手。
玉井愛文入口散發香甜與微酸,「真是好好吃的芒果呢!」片倉真理在《在台灣,遇見一百分的感動》書中分享她在玉井品嘗到的幸福滋味,並且指出,她有一對「哈台」日本夫妻檔友人,為了滿足想吃道地芒果的渴望,顧不得旅遊行程只有2天3夜,一到台灣、放妥行李後,立刻驅車南下玉井大啖愛文。
現在,許多日本民眾也都希望像片倉真理一樣,到產地親身體驗,並且已有旅行團規畫來台「採芒果之旅」。
一滴滴血汗,一頁頁台灣史
除了芒果,玉井被歷史刻劃過的痕跡,也在等待遊客發掘。
來到玉井,還有幾個必遊的景點。例如,站在台20線南橫公路玉井端的起點,特別能遙想1972年開通時的盛況,以及施工過程的艱難;來此一遊更能讓人進一步思索如何在便利的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重拾平衡。
時間往前推,玉井是二次戰後台灣南部製糖產業的生產重鎮,不僅建有糖廠,四季飄著蔗香,並建有從台南善化到玉井的「玉善線」糖業鐵路,運營二十多年,才在1975年全線廢止。今天,已經停產的玉井糖廠仍保有當年留下、現已成古董的生產設備。
憑弔虎頭山上的「抗日烈士余清芳紀念碑」,以及玉井鎮入口處的「噍吧哖紀念公園」,則讓人追憶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悲壯抗日史。
玉井本來是原住民鄒族「噍吧哖社」所在地,後來西拉雅族、漢人才陸續遷居此地,因此「噍吧哖」是玉井最早的地名。1920年日本人把「噍吧哖」依相近的日語發音「Tamai」,定下充滿和風的「玉井」地名。
站在虎頭山上往下望,曾文溪蜿蜒山間。1915年日本占領台灣初期,史上最慘烈的武裝抗日「噍吧哖事件」就發生在這裡,死傷之慘烈,據當地耆老說把整條曾文溪溪水都給染紅。
當時,全台政經文化菁英薈萃的台南,有一群以余清芳為首的志士不滿日本統治,時常在今台南市內的「西來庵」王爺廟祕會並籌備反抗行動。1915年8月,抗日組織與日本軍警在噍吧哖內的虎頭山上交火,傷亡慘重。余清芳逃亡數天後遭逮捕、處死。因此,這場起義行動又稱「余清芳事件」或「西來庵事件」。
事件第一時間死於戰場上的成年男子,加上後續病逝的婦幼,確切總數難以計算,但一般認為至少上千人,狀況之慘,形同「屠庄」。
「今天的愛文果農,很多都是噍吧哖戰場倖存者的後代,」玉井農會總幹事黃澄清說。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