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碌,特摘取五年前一篇舊文,當時我還在別的公司任總經理,在管理的過程中,領悟到一種東西叫「次文化」,分享給所有上班族作參考,很有趣──
什麼是「次文化」?
一個大文化之下,往往都存在著所謂的「次文化」(subculture),以此類推,我發現,企業文化中,竟然也存在著所謂的「次文化」。大家常常注重那個主要的企業文化,卻將「次文化」扔在一旁不予注意。但,若運用「次文化」的力量,反過來「由下而上」推動與執行企業文化,或許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個社會裡,所謂的「次文化」(subculture)往往是由其中的弱勢族群所產生的。次文化雖然代表社會中的少數(minority),但畢竟大家都寄生在同一個文化下,本是同根生,因此與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相安無事,甚至可成為促使整體文化持續進步的動力。但,當「次文化」這種東西發生在辦公室,真的是好事嗎?
次文化最直接的,是造成「小圈圈」的問題,造成管理上面的困難。這時候,公司往往棄文化而回歸「績效導向」,告訴員工「只要你表現得好,你要跟主文化還是次文化隨便你」,表面上是以獎勵優秀員工為目的,但其實是在揪出那些「不符主文化」的員工而加以處理。這就和一個社會的主要文化與次文化的互相牽扯相似。一個國家或許可以推動活動來管它主流的文化,但對於暗附在各角落的「次文化」卻無法輕易改變;當次文化與主文化產生衝突,主流社會往往以「法治」來解決「次文化」的問題,以為公平公正公開,卻反而造成社會更大的動盪。
(五年前)我曾幫幾間國內企業上過幾堂網際網路行銷相關課程,由於必須與企業員工互動,而且上課時間皆在非辦公日,正是員工最「不甘願」之際,在這些課程中,講師除了感受到一間企業的文化,其實更能感受到的是它的「次文化」!
而我清楚的看到,每次在幾股強烈的「次文化」中,總是會出現以下這兩種人。這兩種人往往被整個團體擠壓到邊緣,產生自己的次文化:
第一種叫「戰王」,無論是不是主管的寵將,絕對是同事心中的眼中釘。他常常想法很多,勇於表現,所有事情都堅持己見,他說話時,其他人都不能插嘴;他又喜歡在大家討論到一半時,打斷發表己見,而這個意見因為禮尚往來,大家只能默默聽著,連主持人也會順著,但他愈講,只是愈造成大家對他不高興,最後「戰王」的人緣愈來愈差,每次有他存在的討論聚會也往往沒討論出任何結果。
另一種人叫「混王」,這種員工就是愛打混,當「戰王」在大聲論述時,「混王」總是默默坐在角落,不發一語。當主管指派事情給「混王」做,他要不是拖時間,就是勉強剛好做完,能少做就少做,絕對不會多做。這種人雖然不和同事起衝突,但中午吃飯都自己一人吃,保持冷冰冰的「專業距離」。
「戰王」與「混王」這兩種人,都是整個企業環境最不受注意的人,卻常常是「企業次文化」的始作俑者。與其縱容這些「次文化」不管,不如好好利用之。譬如,讓「戰王」來主持計畫帶領「混王」?戰王所尋求的就是舞台,他沒有其他同事的支持,剛好碰上一個默默支持的戰友,而混王碰上戰王,真的碰到最麻煩的合作伙伴,就算再低調、再不發表,也沒辦法,一定要去想辦法。說不定戰王的積極,反而逼使混王激起戰鬥的意識?總之,企業已經花了半世紀研究企業文化的產生與維持,或許,真的是該是研究一下「企業次文化」的時候了。
(圖片來源:Ian Mutt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