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一直不解,為什麼亞洲人會這麼吝嗇於「稱讚」他的孩子,或他的學弟妹,或他的後進、他的部屬。
直到有一天無意間在書店聽到一對年輕父母的對話,我終於了解為什麼──
這對年輕父母正帶著兩個蹦蹦跳跳的小朋友,逛著這家大書店,搭電扶梯的時候,那位年輕媽媽摸著他孩子的頭,慈愛的說:
「小強好乖,今天真的好乖!」
「好了,別再稱讚他了。」爸爸竟打斷。
「為什麼?」媽媽莫名其妙。
「不要給他太多稱讚!」爸爸說:「太多稱讚,以後他會以為他什麼都很棒!」
「以為他什麼都很棒,有什麼關係?」媽媽生氣的追問。
「但是,他不可能永遠是最棒的!」爸爸辯。
「對啊,但讓他多一點自信又有什麼關係?」媽媽說。
「太有自信,讓他以後無法接受批評。」爸爸繼續說。
「太有自信和接受批評,兩者有什麼關係?」媽媽不爽。
爸爸繼續說下去……。
聽了這對夫妻的對話,有些領悟──我一直以為亞洲人是「羞」於稱讚,或是「不知道」怎麼稱讚,還是「沒有習慣」稱讚;我以為這不是我們後天的錯,而是上一代留下的先天缺乏,讓我們沒有稱讚的習慣!但,聽了這對年輕夫妻的對話,我始了解,亞洲人永遠無法像歐美這麼願意稱讚後進、稱讚學弟妹、稱讚孩子……因為,我們都怕,稱讚太多,「寵壞」對方。
亞洲人誤以為,稱讚,等於寵壞,到現在都還是這樣認為!於是我們一邊給出稱讚,一邊不斷的在做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是不是我們給了孩子太多的稱讚,給他太少的責罰?」
但我們搞錯的是──
給多稱讚,不等於就要給少責罰!
給多稱讚,不等於讓孩子缺了自省的能力!
給多稱讚而帶來自信,不等於孩子就會仗勢欺人或狗眼看人低!
我們誤將它們連在一起,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個亞洲人,從小到大,永遠少了一個稱讚。
可憐啊!
約束是要的,但稱讚絕對也不能少,永遠不嫌多。要知道,稱讚是我們向上的動力,稱讚讓我們有自信,稱讚讓我們產生一股正向的「reward」,稱讚讓我們很多事情都會很快樂,就像窗外遍地的陽光,沒有一處黑暗……但我在亞洲社會走一圈,發現,願意這樣「慷慨」給出讚美的「稱讚大使」,非常之少。
因為我們嘴賤,講不出好話!
因為我們悲觀,壓根兒只怕他走歪。
因為我們有上一代的包袱,自己每天都被嫌惡了,怎麼稱讚得了他人?
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大人或小孩,卻真的都需要更多、更多、更多的稱讚和鼓勵!
曾經和我的上司對話,稱讚某個很年輕的部屬,上司卻皺起眉頭,告誡了我──
上司說:「他還很年輕,現在看還不太準。」
我建言:「但他的表現實在不錯,值得多多告訴他他很棒,讓他開始產生正向循環。」
老闆回答:「不對,太早了,他很快就會恃寵而驕,不知天高地厚,我們會毀了他。」
我不放棄的說:「但這樣我們錯過了第一時間給他最棒的鼓勵。」
老闆回答:「不要急,應該等到他『養成習慣』後,水到渠成,再稱讚他。」
我繼續申辯:「他看來已經有這樣的習慣了,他需要更多的燃料。」
老闆回答:「你有看書上寫,養成習慣要30天你知道嗎?」
我又再說:「可是,沒有稱讚,怎麼養成習慣?」
老闆說:「不要識人不清,或是揠苗助長。」
我開玩笑:「但人家Facebook上面隨便都可以按個讚,您為何就是不能稱讚一下。」
老闆:「………。」
你可以看到,這樣的討論是沒有終點的。老闆可以舉出一大堆中國成語來抗辯不要給出任何鼓勵,我卻講不出半個,因為我和老闆對於鼓勵的看法真的是南轅北轍,喔對,唯一我可以講出的成語就是「南轅北轍」。真的是南轅北轍,那麼,每個亞洲人一生永遠都要缺一個稱讚。
你的稱讚,又不用錢,只要放下你的負擔,給出一段悅耳的認同,這種施予,應該不難?
自省是儒家教育極重要的功課,但是自省和稱讚是沒有關係的;稱讚他,是給他「動力」,而批評他,則是要讓他「修正」的更好,動力和修正是兩隻不一樣的引擎,兩碼子不一樣的事情,而動力遠遠重要過於修正。
我們亞洲人,應該開始做這樣的事,這樣我們的下一代,自己的體內方能產生源源不絕的正面能量,和全球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