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Time雜誌》寫到一個關於「快樂」的主題,這是一個英國與美國大學合力完成的全球調查,據說在70個國家找來200萬人市調,問問「你們快樂嗎?」結果發現,每個國家受訪者的「快樂指數」,隨著年齡成長,呈現一個「U」字型的變化。20幾歲還蠻快樂的,但從30歲以後,快樂指數就開始逐年下降,要到50歲以後再慢慢回到高點,到了60幾歲又可以和20幾歲的人差不多快樂。
研究進一步顯示,這個神秘的快樂「U」型圖,在44歲的時候達到最低點。也就是說,你現在假如是35歲,有可能明年要比今年更不快樂。後年又比明年更不快樂,這樣一直下去,直到44歲才能翻盤。全球200萬人都是這樣。
真是一篇沮喪的報導。至於這個實驗的可信度?他們說,這個研究涵蓋了五大洲國家,連一些常略去的國家如奧地利、辛巴威都問到了。而且採樣人口平均分佈在男女、單身及同居已婚、有孩子或沒孩子、甚至收入高與收入低的都有包括進來。
至於為何人類會在44歲時陷入最不快樂?我有下列四點解釋:
一、夢想一一破滅:十歲希望快快長大,長大後可以開車、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決定所有事!二十歲則希望和木村拓栽或湯唯這樣的帥哥美女交往,有一天出國留學走走世界,嘩那該是多麼綺麗夢幻的境界!三十歲則希望有天能住在一棟大房子,開一部門是往上掀的雙門跑車,在一個可以遠眺全城市的大辦公室(corner office)上班……到了44歲,終於,太多的夢想都不見了,人就開始不快樂了?
二、孩子漸大,進入叛逆期:對於有孩子的父母而言,假如是在28~34歲間生了第一個孩子的,到了44歲時,孩子剛好進入忤逆期的最顛峰,男孩不理父母了,女孩也不跟父母談心事了。小孩剛出生,哇哇啼哭好可愛,過了一陣子,父母的責任日漸加重,從興奮到平淡,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的快樂度或許跟著慢慢降低。
三、同儕好消息壓力:44歲之前,大概都還算是人類在生涯上的「衝刺期」,所有人都在衝、衝、衝,衝課業、衝事業、衝外表、衝積蓄,至少也在「衝幸福」。這時候,常常聽到「有的沒的」,比如誰誰誰現在已經靠兩年股票紅利買下兩棟房三個車位,誰誰誰已經帶全家移民出國到鳥語花香的城市提前養老,好羨慕喔!我怎麼還在這邊!?這些「耳聞」,從20幾歲聽到44歲,也該「聽得差不多」了,慢慢的就不會再聽到那些消息,人們終於懂得「一枝草一點露」,人人各有自己的造化。
四、開始體會死亡:大部份的人在44歲前不會在同一代中看到「死」(除非是意外或極少數的疾病),但44歲後,漸看到某人的哥哥罹癌,某個同學心臟病突撒手人寰,遂開始慢慢體會「生死無常」,看到自己仍好端端的活在世上,就應該好好的快樂。
攤開列出這四種可能,就是在說,這個「U」字型看來是人生的不可避免之事。我們就算再努力,恐怕也止不住這個通往44歲谷底的下斜坡;直到44歲那年,再讓生命幫我們推回來。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做一些努力,直到44歲那年,讓我們一起達到人生最頂點!
最近有三堂課,讓你得到白領成功人士的成功關鍵,歡迎儘快報名:
第一堂就在下星期是讓你從0到1(從沒房子到有房子)的買房研究課--歡迎報名范世華老師的「從0到1買房研究課」,限額5~8人,范老師要和大家好好的討論「買第一棟房產的策略」。很多人認為房地產是給有錢人買的,但范老師是少數待過銀行與房仲的資深房地產行家,他認為,每個人都一定有「方法」買到房子,而那個方法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堂深度的研究課程,范老師希望以研究的方式,和5~8位有興趣一起探討這主題的人士從財務、置產策略上面去研究。若你本身已是房東,或關心這件事的,或是仍在存錢買房的,都歡迎一起來討論「買房策略」這件事,尤其現在局勢,怎麼買房?讓多本房地產書籍及談話節目名嘴范世華老師和你一起進行這場全台灣絕無僅有的深刻研討「從0到1買房研究課」。
第二堂也在下週,即將截止!是一晚MBA,一頓飯讓你變成管理者。這堂課只限5∼8人(從這裡瞭解更多),一起深入討論天生的管理者,適合正從基層升管理職,或從小主管挑戰更高職階者,讓講師告訴你哪些特質你有,哪些你沒有。
有的人,天生看起來就是管理者,於是他也很容易被擢升。到底管理者的特質怎麼展現、怎麼包裝、又怎麼快速的讓你達成管理者的模樣,讓你在面試的時候,就算號稱曾管理50人也有機會可以說服面試官?
曾經親自管理過六年級、七年級、八年級同仁的周定遙老師,長期觀察與研究手下的年輕主管,研究「管理者的特質」,第一眼的特質,怎樣的管理者,容易讓上司信賴,讓部屬滿意。此研究可用在各行各業,應該也適用於你。
限額5∼8人一頓簡單晚餐的時間,幫助你,有機會一晚變成管理者!若有興趣,歡迎點擊這裡,儘快報名訂位。
第三堂是一堂有用的信託課程。小資女、中產階級、白領,辛苦打拚10、20、30年,最後總是天真的深深相信「最好的狀況」,也就是,你的親人總是知道怎麼使用你的錢,甚至會去依你的想法使用你的錢──殊不知,中間的漏洞甚多。只要一個不小心,你的錢,就會落在你最不希望的人的手上。
到底,信託在現今的新世代的愛情觀、家庭觀的底下,代表什麼「新意義」?
一般人,就算只有幾百萬、一兩千萬,還可以如何「活用」信託?
信託的下一步,還可以怎麼靈活運用?
歡迎報名這一堂課,「信託一姐」劉憶娥老師盼能和一群有智慧的小資上班族一起深入研討信託的更進階妙用,限額5~8人,歡迎點擊這裡儘快報名。
(圖片來源:Laura Henr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