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讓你害怕的事物
——成人該如何支持和幫助孩子?
不害怕的人才「酷」?
害怕是一種在社會上比較不被接受的情緒。現今的社會講求高成就、高效率,總是強調勇於行動和領先行動的人才能成功。害怕與工作能力似乎互不相容,當害怕的情緒過於強烈,甚至在生理上造成負面的影響時,就會讓一個人失去了行動能力。
事實上,害怕這種情緒有如測震儀一樣,有著極高的重要性。它會對我們發出警訊,告訴我們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能夠接受並正視害怕情緒的人,才能發展出敏銳的感受力,檢視出生活中一些不對勁的地方。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太願意承認或接受害怕這個情緒,因為害怕會迫使我們去面對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物,並因此讓我們感到不舒服。
「這有什麼好怕的!」
父母或孩子的照顧者總是希望孩子不要有任何不舒服的感受,包括害怕、恐懼在內。因為當孩子因恐懼而受苦時,爸爸媽媽也會感到苦惱和無助。於是,爸爸媽媽通常都會「勸」孩子不要害怕,因為他們總認為,愈強調害怕的存在,孩子就會愈感到害怕。很多人都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認為只要忽略害怕的感受,或否定引發害怕的因素,就可以擺脫恐懼感。然而,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失去可以學習積極面對和處理害怕情緒的機會。如果大人能夠陪著孩子感受他的害怕,孩子就不會感到無助。因為我們一定可以和孩子想出許多適當的方式,來幫助他面對和處理內心的恐懼感。
大人可以引導孩子表達害怕的感受
一般來說,年幼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孩子會相當仰賴大人。我們應該要試著同理孩子的感受,聆聽他傳達的訊息,並像一面鏡子一樣,反照出他內心的感受,進而幫助他們用語言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當大人覺得孩子已經用語言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以後,就可以和孩子討論解決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讓孩子明白:每一個人都會感到害怕,害怕這種情緒是可以被接納的。當大人幫助孩子把害怕的感受表達出來時,就等於幫助他們跨出克服害怕的第一步。因為當我們認識了某種事物並能把它描述出來時,這個事物就不會再顯得那麼可怕了。
用幽默的態度來面對害怕
幽默感能幫助我們克服恐懼。然而,如果我們把玩笑開在孩子的身上(尤其是一個已經感到非常害怕的孩子),那就會產生反效果。我們應該要在尊重孩子情緒的前提下,來運用幽默感。如果親子之間平日就有充份的信任感,那麼大人偶而開個小玩笑,或講些令人莞爾的笑話,都可以改變氣氛,減輕孩子的恐懼。放聲大笑會讓我們的身體放鬆,有了放鬆的肢體以後,我們就比較不會害怕了。此外,害怕所帶來的緊張不安和生理上的反應,也都會因此減緩下來。雖然害怕並不會因此全然消失,但至少害怕的強度會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從錯誤中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從自身做起,避免讓孩子感到害怕。如果孩子時常被照顧者責罵、處罰,甚至是毆打的話,他就會每天活在恐懼之中,感到無力和無助。
孩子偶而都會違反大人的規定,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子。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尚未發展出遵循規定的能力。如果大人主觀認定孩子做「錯」事了,大人的反應愈激烈,孩子的恐懼感也就會愈深。相反的,如果大人能和孩子一起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共同找出避免這個行為再度發生的方法(也許是大人的規定需要再修正),那麼孩子的恐懼感或許
就會大大的減輕。
會害怕的人並不是膽小鬼
特別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把害怕這種情緒反應視為是個性上的一種特質。感到恐懼的人往往會認為這個恐懼感會一直揮之不去,然而,情緒是流動的,它會產生也會消失。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害怕的情緒都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產生的,也有其特定的原因。不論孩子的個性是比較有攻擊性或比較內向,我們都要容許害怕的存在,並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來找出面對和處理害怕情緒的方法。我們也要讓孩子相信,只要他們克服了會讓他們感到害怕的處境,恐懼感自然就會消失了。因此,會感到害怕的人並不是膽小鬼。
(以上文字摘錄自《讓燈亮著好不好+奶奶在天上》,阿布拉教育文化「兒童EQ成長系列)
【延伸思考】
針對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我們做了以下幾點歸納:
-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情緒。
-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情緒發展的時間會有所不同。比如說,某一個孩子可能四歲就能勇敢的自己入睡,而另一個孩子可能要到七歲或八歲才敢自己睡覺,而且也沒有規定男生一定要比女生勇敢。
- 所有以兒童發展為基礎的活動或建議,都是以孩子能獨立自主、健全發展為目標。真正的獨立不是硬逼出來的,而是身心健全發展的結果。不要擔心孩子過於依賴,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接納、尊重孩子的發展,並適度引導和帶領,孩子自然會朝著獨立自主的方向前進,也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有思考能力、能自己做判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