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林光明教授論文「試析佛教咒語音譯的在地化與國際化」,原文發表於「宗教比較視野與對話—宗教研究在地化與國際化」國際學術會議」
韓文字母,原名「訓民正音」,但一般人習慣稱之為「諺文」。諺文與梵文一樣是拼音字母(請參考韓國「望月寺版」《真言集》;或參閱拙著《城體梵字入門》,第六章、第六節〈韓國《真言集》城體梵字〉(台北:嘉豐,2006,4,初版,頁289-305)的內容。),然而梵文有50個基本字母,而諺文只有24個(即16子音加8母音,後來16子音減掉2個,成為22個)基本字母。所以在對應梵文時,必需增加其他符號輔助表達。
如韓國很具代表性的陀羅尼集——《真言集》,該書的「凡例」中,將諺文與梵文的對應原則,以及加點的表記法詳加說明,整理說明如下:依《真言集》之「凡例」所述,梵文有高低音之別,即梵文母音有上,
去, 入之分,當子音與母音連接時,即依母音分為上, 去, 入聲。又謂梵文有清濁音:即子音有「清濁全次」的差別,分別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而諺文音譯梵文的方式,是以諺字旁邊「點」的有、無、多、少來區分四聲:


從上面的對照可以看出,韓國《真言集》的音譯方式似乎有些問題,如母音中u與o發音相同,僅音調高低不同。又,子音中第一行與第四行發音相同,僅音調高低不同;第三行與第五行發音相同,僅音調高低不同。(這與現代梵語教科書有所差異,現代梵文的發音教學是第一行與第三行發音相同,但有清濁音之别;第二行與第四行發音相同,但有清濁音之别。)
不過,雖然有這些容易混淆的情形,但《真言集》是以漢文音譯和梵文(城體)與諺文音譯三組對照刊行,如此當可補其音譯上的不足。(關於韓文音譯,詳細可參閱拙著《城體梵字入門》第六章、第六節〈韓國《真言集》城體梵字〉,頁289-305之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