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暮課誦本〈滅業障真言〉 |
文/摘自林光明教授相關著作 |
|
課誦本〈滅定業真言〉 |
|
|
接續〈滅定業真言〉之後,《佛教朝暮課誦本》收錄〈滅業障真言〉「唵 阿嚕勒繼 娑婆訶」( Oṃ ālolik svāhā)。在大藏經中類似的真言有不同的名稱,如《奇特最勝金輪佛頂念誦儀軌法要》名為〈蓮華部心真言〉之「唵阿(去)嚕力迦(半字呼)娑嚩(二合引)賀」(T19, no.949, p.190c)。《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提到為大利益一切有情故,觀自在菩薩說是真言「唵阿嚕力迦(半音呼之)娑嚩(二合引)訶(引)」 (T20, no.1039, p.23, b17)。其念誦觀行可參考《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之〈觀自在菩薩心真言〉(T20, no.1031, p.6a) 。
「ālolik」是ālolika (泥土)的俗語,代表由泥土而生的,也就是清淨蓮華生於泥土,開出美麗顏色芳香花朵的蓮華,此為坂內龍雄於《觀音部真言陀羅尼》一文中提到的說明。
有心共同研究及貢獻於這一領域者可參與推廣,詳參中華國際梵漢咒語協會 ;相關的出版,可參考著作品 ;而想要聽取咒語讀音的讀者,可參考於Youtube網路梵漢咒語大講堂。
|
|
|
滅業障觀行法 |
文/摘自林光明教授相關著作 |
|
聖觀自在〈滅業障真言〉版畫 |
|
|
滅業障的觀行法,本文引自敦煌的版畫(如圖示),此版被認為是五代(公元907-960年)之作。菩薩身左鐫署「聖觀音自在菩薩」,右「普施受持供養」。對此雕版的成立,郭味蕖《敦煌莫高窟所发见的雕版佛画研究》文中提到:敦煌的版画印刷遗物中,也发见了几种为了普遍供人供养的菩萨画。在英国的博物馆中,有四种。根据刻纹的方法和构图等的手法来看,可以推定它的制作年代,是在宋初。纸面的大小,其高度约有一尺,其宽度约六寸以上。有的是单用墨色印刷,据考据也曾发见过彩色印刷,其制作大半都是在画面的上段画菩萨像,下段是刻有有关供养人礼拜的简单功德的记载。据研究有印着阿弥陀、观世音、文殊、普贤种种。都是专为供给善男善女的供养受持笺。(轉載自http://www.guoweiqu.org/yj_gwqzx_nr.asp?id=849&zx=2)。
觀行內容抄錄:〈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念誦略儀〉,夫欲念誦請聖加被者,先於淨處,置此尊像,隨分供養,先應禮敬,然後念誦「一心歸命禮,一切如來離染性同體大悲,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願共諸眾生,一心頭面禮。十禮。)
次正坐冥心專注念誦〈聖觀自在菩薩蓮花部心真言〉曰:「唵(引)阿(引)𡀔(引)力迦(半字呼)娑嚩(二合引)賀(引)」。此心真言威德廣大,滅罪除灾,延壽增福。若能誦滿三十万遍,極重罪業皆得除滅,一切灾難不能侵害,聰明辯才,隨願皆得。若能誦滿一千万遍,一切眾生見者皆發無上大菩提心,當來定生極樂世界,廣如本經所說。
|
|
|
聖觀自在菩薩 |
文/摘自林光明教授相關著作 |
|
聖觀自在菩薩像 |
|
|
《觀行儀軌》所提到聖觀自在菩薩(如圖示):金剛輪上,觀想八葉大蓮華,具寶鬚蘂,於蓮華臺上,想娑(上)字黃金色,其字具無量光明,變此娑字成聖觀自在菩薩,結跏趺坐身如金色,圓光熾盛,身披輕縠繒綵衣著赤色裙,左手當臍執未敷蓮華,右手當胸作開華葉勢,具頭冠瓔珞,首戴無量壽佛住於定相,作是觀已,即結三昧耶印。(T20, no.1031, p.5a)
「娑(sa)」字義:sa字為蓮華部(法部)之種字,也是觀自在菩薩的種子,故有「法」之義。《涅槃經》釋為:「演說正法」。《大日經》卷二〈具緣品〉記云:「娑字門,一切諸法一切諦不可得故。」進一步可詳參拙著《佛教種子字集․下冊》(全套三本)之第863-864頁,sa種子字的意義介紹。
|
|
|
•走入明池絢爛新視界,GO! 明池是北橫最高的地方,有「北橫明珠」美譽, 碧綠池畔,終年雲霧繚繞,夏映藍天白雲,秋染楓紅葉黃,每每總隨不同時刻帶來全新感受與視野。
•防止登革熱疾病 斯里蘭卡推出「防蚊」報紙 在登革熱週的最後一天,也是世界衛生日,斯里蘭卡《Mawbima》發行了世界第一份防蚊報,每一個字採用香茅印刷,報紙成為防護罩,使讀報者免於感染登革熱。
|
|
|
客服專線:(02)2762-5540、傳真電話:(02)2763-2778 |
地址:10572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69巷2弄36號 |
「咒語漫談」全部圖文係屬嘉豐出版社,版權所有。 |
|
「咒語漫談」歡迎諸位大德傳閱。唯用於學術研究或商業用途時,請先來函取得授權。 |
非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任何權益侵犯,絕對依法追究。 |
Copyright © 2006 Mantra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