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李政亮 photo_甲上娛樂、CTPphoto
《中國合夥人》(台灣片名《海闊天空》)於中國上映以來,票房快速竄升,一個多月下來票房已破五億人民幣。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在香港與台灣也分別上映,不過,熱度卻難以與中國相提並論。為何這部電影獨獨在中國引起狂潮?延續近年來創業英雄的神話,是最主要的原因。
新東方創業神話
《中國合夥人》以中國熱門英語培訓學校「新東方」的創業故事為經緯,新東方1993年成立於北京,由俞敏洪、王強與徐小平三人所創。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重新開啟國門,昔日台灣的「來來來台大,去去去美國」成為彼時的時代寫照。九?年代,中國的留美熱潮攀上高峰,留學生文學或是美國觀察成為指標性的題材,1995年錢寧的《留學美國》便是其中代表。此外,這類題材甚至也成為大眾文化的元素,1994年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更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新東方正是在美國熱當中紮根茁壯。
然而,1999年,美軍「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引發大學生的反美示威遊行,新東方遭到民族主義者的抵制。緊接著,新東方的托福與GRE等考試教材遭美方指控違反著作權,判罰一千萬人民幣。而後,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中國企業前仆後繼進軍美國華爾街的腳步,也在這波風潮當中,新東方於2006年於美國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企業。
這是新東方的簡史,也是二十年來中國之「美國想像」的縮影。
讓人誤解的英文片名
《中國合夥人》有三個片名:中國與香港上映的《中國合夥人》;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以及台灣上映的《海闊天空》。台灣以《海闊天空》為名上映,可能是因為中國電影在台灣票房始終難以突破,改以片中香港樂團Beyond的穿插歌曲為片名。
值得討論的,應當是《中國合夥人》與American Dreams in China之間的落差。英文片名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這不是一個訴說美國夢的電影,電影主題是討論英語熱在中國、英語熱如何促成現代企業的產生,以及產業經營過程中情同兄弟的土鱉、憤青與海龜這三個經營者之間的合作與衝突。
電影中,美國想像僅僅出現在憤青在課堂上對老師的反駁──世界上只有美國能作到人人平等,以及海龜在美國生活的不如意。事實上,無論是在《留學美國》或是《北京人在紐約》當中,美國想像其實是文化價值衝突的大討論,但在這部電影中並不是主題。
創業英雄時代
《中國合夥人》這個片名,倒是精準地符合導演的創作企圖與中國觀眾的期待。按照創建萬通集團的馮侖的說法,1980年代是個體戶時代,沒有所謂現代企業這回事。1993年《公司法》頒布之後,中國才進入公司時代。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企業更是一路高歌,進入創富時代。事實上,這個過程也正是新東方的歷程,也是電影內容背後的經緯。
企業家的創業神話,早已是媒體報導的焦點,不過,中國企業家的政治身份直到2002年才為共產黨承認:這一年,共產黨認為企業家代表「先進生產力」允許入黨。從2005年開始,西方與中國的企業家、投資家傳奇故事接續成為出版的暢銷作品,2006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更推出《贏在中國》,這是一個由馬雲、柳傳志等知名企業家擔任評委的創業真人秀節目。近年來,王石、俞敏洪、馮侖、馬雲的傳記與對時局的看法,更是接續出版,企業家儼然就是意見領袖。
《中國合夥人》裡的中國夢
非常有趣的是,創業英雄傳記接續出版之際,恰好也是職場小說熱潮,《圈子圈套》(2006)與《杜拉拉升職記》(2007)等作品陸續問世的時間。職場小說裡的主角是從企業底層一路向上奮戰的年輕人,他/她們的地位與創業英雄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創業英雄的傳奇人生卻也成為他/她們眼中的神話。
對很多中國年輕人來說,這些創業英雄的人生故事裡,有種挑戰現狀的吸引力,就像俞敏洪任職北京大學時期,因私下開班授課遭到學校處分,而後索性辭職創業。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家與政治的關係應該是什麼?」已成為創業英雄們近日的論辯焦點。仰望創業英雄的年輕人們,在電影曲終人散之後,是否也準備追隨思考這個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or旅讀中國》No.19【尋夢桃花源 】
敬請關注《or旅讀中國》,掌握最新最熱的兩岸四地趨勢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