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吳歆宜 photo_王銘偉、黃松輝CTPphotoCTPphoto
旅遊內蒙古,除了到草原上感受游牧風情,
當然也不能錯過風味獨特的草原料理。
受到地形、氣候的限制,遊牧民族的飲食習慣與農業民族十分不同,
從食材、料理方式、飲食習慣到食物的分類法,都有獨到之處,
其中最特別的是蒙古族的三色飲食分類法。
紅食
蒙語叫「烏蘭伊德」,「烏蘭」即紅色之意,指肉類食品,包括牛肉、羊肉和少量馬肉,常見的烹調方式有燒烤與白煮。因為遊牧生活需要隨時移動,蒙古也發展出「保存期長、攜帶方便」的肉鬆、肉乾等加工製品,食用時只要丟入茶水中即可。
紅食代表: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血腸、肉腸。
白食
蒙語稱為「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常用的奶類包括牛、羊、駝奶,經過發酵、蒸、煮、曬等工序後,製成各式各樣的奶製品,因為營養價值高、攜帶方便,是蒙古人喜愛的食物,每當逢年過節、嫁娶喜慶時,桌上都會擺上一盤盤裝飾華麗的奶食。
白食代表:奶皮、乳酪、奶豆腐、白油、馬奶酒。
黃食
包含茶、酒與糧食,因為色澤褐黃而得名。黃食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奶茶與炒米。奶茶是蒙古人一日不能或缺的飲料,炒米是俗稱蒙古米的穀類,只產在黃河河套平原,大小約如芝麻,香脆可口。
黃食代表:奶茶、炒米。
特殊的飲食規範
蒙古飲食除了紅白黃三種顏色的分類,還有「先白後紅」、「冬吃肉,夏吃奶」、「晚餐要給敵人吃」等趣味的飲食規範,其中有些與台灣截然不同,也有些異曲同工,十分有趣。
先白後紅
蒙古人以白為尊,白食在蒙古人的心中有高貴、吉祥的含意,是最為純潔吉祥的食物,也是待客首選,因此在品嘗蒙古大餐時,也是從奶食開始,千萬別從鮮嫩多汁的烤全羊下手,否則會被蒙古人笑掉大牙的。
冬季吃肉,夏季吃奶
受限於草原自然條件的限制,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季節之分。每年4月到10月是草原上的夏季,這段時間,飲食以盛產的奶製品為主;到了11月以後,乳製品不再盛產,牧民依靠宰殺的羊隻來過冬,輔以夏季儲備的奶製品。
晚餐要給敵人吃
蒙古有句諺語:「早餐要自己吃,午餐和朋友分著吃,晚餐要給敵人吃。」生動活潑的比喻,說明了三餐的重要次序,和台灣人常說的「早餐吃好,午餐吃巧,晚餐吃得少」有異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