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唯一的密技電子報-【電腦人PCuSER 網路e週報】以電腦密技為主軸,協助您排除各類疑難雜症! 重視孩子教育的爸媽,【Kidschool讀享報】周周提供最新教養觀點、英文學習新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6/15 第396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尤加利
此城漫步/送報
人文薈萃 小詩房/星夜入味後
香港行腳/風雨塔門
吃在東瀛/初鰹的季節

  今日文選

尤加利
愛亞/聯合報
我們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思是樹要長十年才能砍伐了製家具、造屋、做船,尤加利樹卻可以五到七年就長成成年樹可堪輪伐……

踩在咖咖作響的落葉地毯,偶時刷地飛踢起一大腳枯葉,腳勁揚起的風有香氣,趁著乾薄枯葉仍浮空中,我飛手用武功抓住一片,兩隻手交互搓搓,朽黃卻仍堅定的尤加利樹葉唏嗦嗦碎裂我掌心,甩掉碎葉,掌心一片芬香,鼻下使力嗅聞之後再在衣服上蹭蹭,在還不知道「香水」的年紀,我知道我香,我很香。

當然,如果樹幹下方有分生出來的小枝新葉,扯下一片鮮樹葉揉揉,那香氣迴盪纏繞,更是迷人。

初開始以為「尤加利」是日本名字,後來才理解人家祖先在澳大利亞!尤加利是Eucalyptus的音譯,它就是桉樹,又叫大葉桉、澳洲藍膠樹、藍桉。屬桃金孃科常綠大喬木,但在澳洲也有灌木。全世界有七百多種品種,差不多都生長在澳洲,喬木中有的尤加利樹高能接近100公尺!(名字叫「天梯」嗎?)1896-1898年傳入台灣後,我們在台灣所見30、40公尺的也很多。

說尤加利,大家立刻想到無尾熊,其實無尾熊吃的是細葉桉和脂桉、灰桉,台灣的大葉桉無尾熊並不愛吃。

尤加利樹與楊樹、松樹被稱為三大速生樹種。以尤加利樹來說,它一天可長三厘米!實在驚人。我們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思是樹要長十年才能砍伐了製家具、造屋、做船,尤加利樹卻可以五到七年就長成成年樹可堪輪伐。

砍伐之後就能製造東西?呵呵,尤加利樹是不能製家具、造屋和做船的,它原先被稱為「無用之樹」──樹形不整、木理粗糙紊亂,製作什麼都不成。近幾十年漸漸研究,發現它可以做紙漿,能夠造紙當然功勞便大了,中國大陸南方就大量種植了尤加利樹,因為「符合經濟效益」。

符合經濟效益嗎?也未必,一棵樹日長三厘米是因為能吃能喝啊!生長速度快,對水的需求量大,以台灣的氣候與土地,造紙這種需「森林」的面積與數量,完全不適合;即使作庭園樹及行道樹也負荷不起,它會搶喝別的植物的水啊!尤其乾旱之季,稻子沒水喝,蔬菜沒水喝,果樹沒水喝,而尤加利樹在旁邊……

「無用」又吃得多……剩餘效益呢?桉葉油可作喉糖及精油,也有驅蟲作用,可以入藥,如此這般,有需求就進口吧。

台灣所見尤加利多是成年樹,漸漸少有種樹人新栽尤加利樹的另一原因是:颱風過後相較於其他樹種,尤加利樹折斷得最多。

其實早些年不知解它的厲害時,它是庭院樹和行道樹的首選,也就是因為它生長快速,全樹株的異香免除了病蟲害,幾乎完全無需照料就變得高壯。樹蔭濃密遮陽效果好,在夏季長、日照烈的狀況下尤加利樹在台灣便普遍可見。

尤加利是一年開花兩次的樹,因之一年也結果兩次。春、秋開花,夏、冬結果。

小時候居住過城市也居住過鄉村的我,一直認定夏日鄉間的太陽比城市的太陽懸掛得低些,熱度便也熾烈些。夏的暑假午後,當母親胖胖的身子倒在榻榻米上,我就手拎木屐小步輕聲穿越日式宿舍廚房的無漆木地板,下了水泥台階,潛出後院的竹籬笆門。

我沒有走遠,竹籬笆門外有一條窄狹的泥土路,路的一側仍是竹籬,路極短,通到前院而已,但仍植了數株高健的尤加利,小小的十歲左右的我便藏身屋影和樹蔭下,不覺熱苦。

不同的季節,透過竹籬有時能見到閃著金光的田水,有時幾莖稻禾也會擠呀鑽的穿透竹籬,進入我家小院作客。遠處,能望見一座磚砌的瓦窯,已經不冒煙了,休憇著嗎?

小孩我手中不閒,我在夏天玩尤加利。

樹書有解,尤加利的花萼與花冠合成一體,開花時笠帽形狀的花冠會和一口鐘般的花萼筒分離,黃色花瓣和白色花絲細緻美麗,樹上有花絲時,地上一定有小笠帽們反扣著、斜倒著、堆擠著。

我取了針線,剛自母親處吃力學得的線上打死結一一演練,針穿過笠帽頂,順著順序以線串成同方向小帽的項鍊,或是,忽反忽正的順序也可穿串成另一種式樣,於是手環、項鍊、胸花……汗水順著髮絲滴流入眼、滴流下地,胳膊肘抬起胡亂亂抹汗,抹汗,抹汗,繼續串繼續串……渾身香渾身香……一個暑假過去。

長成城市少女的我新奇地接受五元高價購一包牛肉乾的事,那樣又辣又美味的牛肉乾怎麼看都覺似曾相識!咦咦?牛肉乾的外貌根本就是尤加利樹皮嘛!有些彈性、有些柔軟,深溝縱裂紋歪斜地長在大樹幹上,尤加利樹皮厚可達一公分,頭撞上去也不疼,如果牛肉乾長在尤加利樹皮上……

尤加利樹葉則是深綠色得近黑綠!葉面因為均勻地長有許多細小的油點而顯得油亮亮,那油點就帶出了特殊的香。

朋友對我提黃土樹、榔榆、山菜豆,那是什麼?他們說那是鄉愁。啊,我懂,就像我獨獨鍾情無用之樹尤加利,那是城市奮鬥中讓我回憶少小時種種快樂的樹,那是安撫慰護我心的大有用樹,也算是我的一種鄉愁。


此城漫步/送報
傅月庵/聯合報
清晨的巷口,與他相遇,有些訝異,不免回頭凝望騎騎停停的人車身影。好久不見,送報人!且是騎腳踏車的年輕送報生,讓人頓生穿越時光隧道之恍惚感。

此城送報歷史,大約要以報禁解除的1988年為一分水嶺。此前因報張有限,送報多以腳踏車行之,一人且可同送幾種不同的報紙。更要緊的,家家戶戶幾乎都訂報紙,二份以上的,也不在少數。

於是,天濛濛亮之時,你便可看到許多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四處送報。送報人練就一身好功夫,報紙對摺疊成「迴旋鏢」,量力使勁,往上丟去,二樓、三樓、四樓,絲毫不爽。曾見過一名「職業級」者,居然可丟六樓之高,一擲中的,武藝高強,令人讚嘆!

報禁解除之後,報紙紛紛增張,為了載重,腳踏車換成機車,也不好同時送幾種報了。兼差的學生難負荷此工作,職業「送報人」漸取代業餘「送報生」。但清晨旭日映射之下,送報人穿梭街巷,擲送早報,與趕時間的學生、上班族蔚成一幅充滿朝氣的畫面,仍是彼時此城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新世紀來臨,舊風景褪去。網路時代裡,電子報幾乎取代實體報紙,報社訂戶銳減,送報人自然從街頭消失。如今,就算早起,要碰到一名送報人也不容易,遑論送報生。「喝巷口買回滾燙豆漿香脆燒餅油條,看陽台撿回油墨餘溫猶存早報。」怕都已成往事了。此城漫步,不免依依。


  人文薈萃

小詩房/星夜入味後
李長青/聯合報
天色逐漸礁溪
逐漸浸染為入味的星
與夜……

餘溫,是多麼繁複的愛
愛,是多麼繁複的餘溫

這個世界擁有如此華麗的層次
而這個世界竟然擁有如此華麗的層次


香港行腳/風雨塔門
鄭培凱/聯合報

眼前就是太平洋。極目遠眺,再加點想像,就可以看到加州了……

眼前是迷濛一片,霧氣濃得像浴室的毛玻璃,模糊了視線,看不到周遭海灣岬角曼妙婉轉的景象。十米之外,連人的面貌都模糊了。氣象預報說是有霧,誰知到了西貢郊野公園,霧氣竟然大得淅淅瀝瀝,雨霧夾雜。從黃石碼頭往前望,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海天雨霧混成一色,帶點陰沉鬱悶的不安。朋友說,會不會下大雨啊?

雖然完全看不清旅程的前景,我們還是決定出發,乘坐快艇,衝入了煙水朦朧,像一把利刃,劃開了水墨湮染的畫面。快艇的速度遠遠超過預期,像是乘了太空梭,向鴻蒙無際的外太空發射。迎面撲來的風雨,有如四處飛散的箭矢,蒙頭蓋臉打過來。一陣波濤湧來,快艇突然飛騰而起,再啪嗒跌落在海面,速度卻不曾稍減。同行的榮新江是敦煌與絲路專家,雖然經常穿越無垠的沙海,在大漠中放眼無邊無際的孤寂,探索旅人生命的極限,卻是在渤海邊上長大的,似乎感到自己重回浩瀚大海的懷抱。浪濤壁立,撲面而來,快艇如千軍萬馬中衝鋒陷陣,他不禁哇哇大叫,直呼刺激呀,過癮呀,好久沒有這麼放懷了。那個開心勁兒,比陶淵明說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還有過之。可怪的是,我卻想到了姜白石的詞意,「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從海上的迷茫風雨,聯想到風日晴和的荷葉田田與鬧紅一舸,真是風馬牛不相及,卻又貼切得詭譎,大概是因為海風勁吹如一面布幕緊裹,而水珠又飛灑得滿頭滿臉吧。

迷濛中驀然出現了一抹蒼綠,塔門島就到了。雨勢卻不解人意,愈下愈大,有人開始意志動搖,說還能行山嗎。我說,先看看天后宮,瞻仰媽祖,再作決定。塔門天后宮廟門橫額上寫著「嘉慶元年建」,迄今有兩百一十三年,想來媽祖在島上落籍的時間一定更早,總是乾隆年間的事了。廟前廟後瞻仰了一番,雨停了,恢復霧失樓台的狀態。我說,出發吧。

沿著小徑,我們走到島北的望海亭,不但望不到海,連山坡下的海岸都看不到,只見樓台裡霧影朦朧,人影幢幢,好像在演一齣蹩腳的燈影戲。我跟朋友說,這裡可以遠眺南中國海,再遠處就是太平洋了。朋友都笑,說看見了、看見了,看見夏威夷,看見美國加州的海岸了。

沿著海岸再往前行,蜿蜒的小徑引向海濱疊石區。我們走在雲裡霧裡,走著走著,突然看到海平線的遠方亮了起來。灰霾的天空在海天盡頭出現一條白練,逐漸擴大,一霎時風起雲湧,藍天展現了,遠方的島嶼也像鯨魚一樣浮出海面了。雲氣跑得很快,掀起陰霾的裙裾,跳起快三步,從海面一直跳躍上山坡,追逐著殘餘的霧氣,在山坡的巔頂上化作一縷縷輕紗,踩著輕盈的舞步,消失了。

我們站在岸邊,看著海天作為劇場,不經意演出了一場亂雲飛渡。雲開霧散,海面灰藍灰藍的,延伸向視野的盡頭。遠方的小島蒼綠蒼綠,映著由灰轉藍的天空,逐漸亮麗起來。我說,看,眼前就是太平洋。極目遠眺,再加點想像,就可以看到加州了。朋友都笑起來,說天后宮裡的千里眼大概看得見,我們就免了。不過,塔門的海景還真不錯。


吃在東瀛/初鰹的季節
伊森/聯合報
五月對於江戶人來說是「初鰹」的季節。

日人喜愛鰹魚緣起於戰國時代,天文6年(西元1537年,豐臣秀吉出生的那一年),相模國(相當於現今神奈川縣內)的大名北条式綱到小田原海邊看漁人釣魚,一尾鰹魚躍入舟上,他認為這是勝戰的好兆頭,鰹(Katsuo)與勝魚、勝男發音都相仿,而這樣的采頭在烽火連綿的戰亂時代極為重要。日本民間5月5日給男孩子過的兒童節一般是升鯉魚旗的,但盛產鰹魚的高知、鹿兒島等地卻保有升「鰹魚旗」的傳統,取的是同樣的采頭

鰹魚和鮪魚在分類上同屬於鱸目鯖科,為洄游魚類,春天隨著黑潮北上,大約二月時會抵達九州,再沿著太平洋北上一路經四國、本州巡航至黑、親兩股潮流交匯處的三陸海岸(東北青森、岩手、宮城縣一帶),轉秋時再沿著原路線南迴,下行鰹魚飽食北陸海洋之精華,長得肥滿豐腴,稱之為「回頭鰹」。

鯖科魚類極易腐壞散出惡臭,日本諺語形容得傳神:「鰹魚活著就開始腐敗了。」在台灣鰹魚俗名為「煙仔虎」,由於易腐生臭,不是台灣先民主要食用魚,我幼年就時常在港口得獲漁夫贈與的鯖魚或鰹魚作為釣魚的餌料。

初鰹體態勻稱,脂肪含量還不多,做成「鰹節」(也就是柴魚片)是最恰當的,號稱為「鰹魚之市」的鹿兒島縣枕崎港即為名產地。鰹節的做法深奧多變,成品更是多采多姿,削幾片柴魚下鍋熬煮高湯為往昔家庭主婦的日課,因此鰹魚可說是日本媽媽的味道。

鰹魚吃法中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就屬土佐地方盛行的「鰹たたき」(鰹叩)了。此法先用大火將魚連皮烤過,用火又以稻草為正統。魚體外焦內生,切成片後再佐以生薑、大蒜、洋蔥絲與柴魚醬油,入味個二十分鐘,那入口滋味的層次可真是無窮無盡。稻草火烤或以生薑醬油入味,都是古時候為防止鰹魚迅速腐敗的方法,也有用菜刀拍魚入味,故形聲稱之為「鰹叩」(たたき)。某年除夕,父親巧在港邊要漁人分讓了兩條剛下船的煙仔虎,我見狀如獲至寶,當下搶魚起灶過火,取刀片之。火烤過後魚體表面水分去除,皮下脂肪活化後更添濃郁,洋蔥絲的甜佐柚子醬油的香,那鮮滋味至今難忘。

初鰹淡口清爽,而回頭鰹飽滿肥美,如此說來後者似乎更勝一籌,但凡事喜歡搶頭香的古江戶人對於「初物」有無比的執著,在江戶時代吃初鰹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古時候一尾初鰹可賣到一兩小判金,若換算成現在的日幣,一兩大約相當十萬日幣。有一句諺語說:「當了老婆都要吃初鰹。」傳說知名的歌舞伎役者中村歌右衛門曾用三兩金買過一尾初鰹,蔚為時代一談,更顯出江戶人愛面子的脾氣與脾胃。時至今日,東京都還有堅持只售初鰹不進回頭鰹的商家。

現代漁業進步,吃初鰹已不再是古代貴族專利,進壽司店點一貫初鰹,寶石般暗紅的魚身與醋飯結合在嘴裡散開,一股淡淡鮮甜的清涼感襲來,也表示初夏的到來。


  訊息公告
《米其林廚神》美味的傳承
《米其林廚神:美味的傳承》這部記錄電影讓人看到要登上米其林三星的殿堂,背後藏有那麼多精雕細琢,那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像、更難以體會的熱情所促成。

世界第一高塔的煩惱
東京晴空塔天望迴廊,位於開放參觀區域中最高的地點。一望無際的遼闊視野,讓人更加立體地感受到東京的樣貌,但是高也有高的煩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