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最,獨有茶館領銜金字招牌;茶館已開,敬邀四方豪傑仗劍前來!各位看倌請來欣賞【金庸茶館電子報】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1/16 第453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窗格藝術Ⅱ/窗格藝術的回顧
人文薈萃 感時篇/治大國若開包子鋪
慢慢讀,詩/露水

  今日文選

窗格藝術Ⅱ/窗格藝術的回顧
漢寶德/聯合報

我們幾乎可以大膽的假定,古人所喜歡的非結構性裝飾圖案就是斜格子。放棄斜格子的時代背景很可能與佛教有關。也許直櫺予人以較嚴肅的感覺……

我在繁忙中仍然無法忘懷傳統窗格這個有趣的題目,開始留意古代窗格的資料。因為我推想,自有木架構建築以來,中國就有門窗,有門窗就有封閉與採光的問題。因此窗格自遠古就應該存在了。當然,要找到實物是很困難的,因為木建築都不存在了,哪裡有窗格呢?這使我想起我從來未注意的漢代的畫像磚上的圖案與陶製的明器。在古代建築史的資料中,這兩者都是重要的證物。特別是明器,這類相當於建築模型的陪葬物,有時相當明確的表現出當時的建築形貌,甚至構造部材。當然應該有窗格的圖案了。

說來慚愧,在我中年時瘋過一段收古物的歲月,也花了些冤枉錢在漢綠釉明器上,其中還包括一件三層高的望樓,卻只注意建築的造形與架構,沒留意窗格子的做法。直到後來,注意到擺在我家入口的一輛北魏牛車的明器上的窗格,才開始留心在明器上找證據。這也難怪,那頭牛有非常生動的造型,誰會關心在車上隨意畫兩下的窗格?

回頭找出劉敦楨的古代建築史,翻到漢代建築明器的那一頁,才注意到在廣東出土的模型上,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其一,可能為窗子的位置,以菱形斜格子的圖案最多。這似乎說明了在遠古的中國,窗格以斜格子為基本形式。自此使我注意中國字的「窗」字,下字的囪,已強烈的暗示了此一事實。其二,直櫺格可能是在兼有構造意義時所使用的圖案,特別是當開口為固定而無開關之功能時。其三,菱形斜格早已發展出各種形式。首先是角度的變化,有九十度的斜方格,有近一百二十度的菱格。其次是已出現以斜格子為基礎的花樣,如加橫線,或全窗用單一菱形或十字形等。可見國人在漢代早就有使用窗格作為建築裝飾的辦法了。當然,在中原地區的畫像磚上所看到的開口,總是以簡單的斜方格為圖案。有趣的是,在甘肅發現的漢墓中的磚砌花紋,也是以斜格子為圖案。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大膽的假定,古人所喜歡的非結構性裝飾圖案就是斜格子。

放棄斜格子的時代背景很可能與佛教有關。也許直櫺予人以較嚴肅的感覺。總之,到了南北朝時代,建築上的窗格就已經直櫺化了。不但與結構性格子有關者如此,純裝飾性的窗格也直櫺化了。這就是目前看到的六朝到隋唐少數的建築遺物上的格櫺的實況,同時也反映在此一時期的壁畫上。最重要的唐代古建築:山西五台山的南禪寺與佛光寺大殿,就是使用直格,同時期日本的仿唐建築,亦是如此。我要承認直櫺子與裸露的木架構系統是相當配合的,可以呈現古典的秩序感。

可是在民間,我相信一定有比較不同的窗格出現,予匠師們發表創意的機會。我知道,至少有方格窗出現。在我的北魏馬車模型上,除了主要開口為直櫺窗之外,在車身的一角可以看到一個小形的方格窗,似是可以打開透氣的。民間的需要千變萬化,在當時必然有各種設計來應付。正方格至少是一種較適用又美觀的圖案。

到了宋代,方格子的出現就明朗化了。除了直櫺的傳統仍保持在正式建築上之外,在較輕鬆的建築上,方格子已普遍代替了漢代的斜格子。在幾幅著名的繪畫中,如〈漢宮圖〉及〈華燈倚宴圖〉,就是以方格子為基調的。宋代的建築技術的名著,《營造法式》中甚至有圖樣畫出,顯然是以方格為主,以斜方格為副。

我相信在宋代,窗格的花樣必然是多彩多姿的。所以在李誡寫《營造法式》的時候,在序言中說明法式的目的是消除當時的奢靡風氣,恢復簡潔與素樸的外貌,選擇了簡單的方格子。這可以由金代的建築來證明。劉敦楨指出在山西朔縣崇福寺的彌陀殿上「有構圖富麗的三角紋、古錢紋、球紋等窗櫺雕飾」。說明在宋王朝勢力範圍外,民間匠師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然而也就是這個緣故,宋代的建築延續了唐代的直櫺窗,能保持莊重大方的古典風貌。到了元代以後,一切都改變了。在《營造法式》的圖式中,有一種「毬」形的窗格,就是用斜格發展出的圓形的圖案,其裝飾性已經很高了,可以證明宋代的裝飾風。

近世的窗格

由於北京的宮殿經五、六百年,保存相當完整,所以自皇室正統的建築做法上看是有憑有據的。今天學界的根據除實物外,有梁思成夫婦所整理的《清式營造則例》,這本書上首先有「菱花格扇」的一節,其實就是具有裝飾花朵的斜格子窗櫺。

除了這種高貴的菱花窗格外,宮殿的一般窗格使用在檻窗與支摘窗上,是比較常見的條格紋。其構成的方法是在窗框之內,橫直交替,裝置等寬的條格。為了結構上的固定,在條格內使用短格,如砌磚一樣相間安裝。這樣被官方普遍使用的圖案,來源為何,尚待查考,但很可能是來自古代的直條窗。為什麼以這樣的圖案代替簡單的方格子,亦頗費解。但近代以來,我國的圖案設計,線條喜歡T字相交,放棄十字形,成為一種風氣。十字反而被高貴化了,因為它是卍的中心。

當然,菱花格扇與條格檻窗之外,在非正式的建築,或民間富有之家的建築上,花心的式樣是蠻多的。因為這是最切近生活的藝術。由於工匠藝師的創造力都表現在這裡,真是不勝枚舉。

在眾多花樣中,可以略為歸類的大概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一個簡單的合乎連續幾何圖案原則的花格,如斜方格、三角格、正方格等上面,整齊的布置了花朵之類的圖案。也就是有韻律的裝飾。這一類被稱為「步步錦」。第二類是在窗子的中央為一比較複繁的花樣,如燈籠之類,其四周到窗緣則填以各種條紋或曲尺紋的簡單圖案。這一類被稱為「燈籠飾」。第三類則為較複雜的花格,如六角形紋,其中再填以花紋者。這一類被稱為「龜背飾」。

這裡先介紹「碎框式」設計。看上去漫無章法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框框,好像被摔成東倒西歪的模樣,擠在窗框裡,使我想起蓋瑞的太空垃圾式的設計。原來中國的匠師在創意的運用上,早就想到這個辦法了。它的統一感哪裡來呢?沒有問題。因為都是些框框,在形狀上就有了一致性。只要不問其合理性,就可接受其出人意外的、東倒西歪的構成,因與眾不同而令人激賞了。這樣的設計令人佩服的是,它仍然有對稱性與重複性呢!這就證明我們看來無章法,在匠師的眼裡仍然是秩序井然的。

這類古怪的花窗,在徽州時常見到,細細琢磨其設計意匠之所在,有一次,在一座二層院落中恍然大悟。原來在匠人心中,有時會有一個字或一幅畫,使用細格編織出來,只是不為人覺察而已。這是一種隱藏的祝福吧!其中有一個花窗可以看出是以囍字為中心的設計,另一個則是一支花瓶為中心的設計。參透了這一妙用,不禁啞然失笑,原來窗子都是吉祥話!

最後,我們看一看冰裂紋。在蘇州拙政園有一面牆,上有一排窗子與兩扇門都是碎冰紋。門與窗上的圖案是兩類碎冰。窗上的是標準的碎冰,顯然是匠師們隨手做出來的,每扇不同,而且有真切的碎冰感。所謂冰裂,就是冬天河上結冰,以石鑿之,出現裂紋,冰面即裂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的特點是沒有兩塊相同,沒有兩條裂線平行,是最自然的圖案。可想而知,在窗扇上做冰裂,並沒有受擊的中心點,而是大大小小三角形散布的情形,是否自然,完全看工匠的手藝。

兩扇門上的碎冰紋就不同了。不知是否有意,是一種三角格圖案大小相同,只是歪斜散亂布置而成。它是由傾斜的水平格為基準的安排,在設計上容易得多,但是也沒有碎冰的真實感。所以同樣是一種求變的概念,手法不同,我們所看到的就截然不同了。


  人文薈萃

感時篇/治大國若開包子鋪
張作錦/聯合報

──從習近平想起蔣經國以及中國的未來

去年歲末,12月28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光臨北京慶豐包子鋪。自己拿盤子、排隊、付帳,買了六個包子,一盤炒肝,一盤芥菜,花了人民幣21元。

這件事不僅轟動大陸,在全世界都成了受人注意的新聞,因為在共產黨的政體下,國家領導人「親自」下小館,過去還沒有過。

1948年成立的慶豐,叫自己是「包子鋪」,有老北京文化謙恭推讓的味道,實際上它是有183家分店的連鎖飲食業。從前是私營的,「解放」後變成國營企業,習近平光顧的是月壇店。慶豐年營業額人民幣5億元,這樣的成績,恐怕捨不得讓它「國退民進」吧!每天午餐時間,各店無不大排長龍,有時排隊等號有排到400號者,台灣的鼎泰豐遠比不上。

習近平吃小館,用意當在顯示親民。從大陸社會的反應觀察,他的目的已充分達到。現在很多人從外地專程進京吃慶豐包子,照習總的菜單點餐。月壇店的營業額一下子就增加了50%。很多人要求慶豐開賣「習總套餐」。流風所被,中南海的禁奢令就更容易有效推動了。

歲末年尾,習總除光臨慶豐,還到供應暖氣的工廠慰問工人,對他們推行節能減排的努力表示肯定。他也訪問了一家養老院,老人們爭著與他合影。他照完相交代隨行人員,「照片要每人送一張」。他發表新年電視談話,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室第一次讓百姓「參觀」。

習近平的言行,使人想起蔣經國。他主政之後,一襲夾克,輕車簡從,行走台灣各地。與鄉民話桑麻,與工人談生產,在路邊攤就食,還結交了好多位「民間友人」,相互噓寒問暖,就此鋪陳了他「與民眾在一起」的氣象。

「美麗島事件」他命令不准流血,民進黨組黨他堅持不准抓人,然後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逐步三通,終於完成台灣的民主轉型。

而今,蔣經國的墓木已拱,但台灣的民主化卻不能說成功。亂源非僅一端,但大家不重法是其中主要者。民眾有理無理都要遊行抗議,踹法務部長辦公室房門引以為傲,向總統丟鞋子司空見慣。尤其當「警察抓小偷」警察受罰小偷沒事,而人民對是非黑白錯亂也毫不在意,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進步,甚至是不可能生存的。

新加坡,照我們前任外長的說法,「鼻屎小國」耳,但國家的各項數據卻名列世界前茅。兩岸派往星洲考察、學習的人絡繹於途,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新加坡厲行法治,民主其次。香港在英國統治時,有法治而無民主,把一個原為破落小漁村變成一顆閃亮的東方明珠。

這樣說來,台灣要回到威權時代嗎?當然不是,但我們要考慮的是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民主?目前這樣的民主還能走多遠?

作為兩岸的一方,我們當然希望大陸能現代化、民主化,使兩岸的生活方式逐漸相容,對雙方人民都好。寫《美國的民主》的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有另一本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因大陸領導階層的推重,成了暢銷書。其主要論點是:「不改革舊制度將難以為繼,而改革卻可能引發革命。」我們自然期盼大陸改革成功,若它因革命而動亂,台灣不可能免於災禍之外。

其實,治大國若開包子鋪,只要包子好吃,大家吃得起,至於要國營還是民營,多給一點時間,下一步再說。


慢慢讀,詩/露水
鯨向海/聯合報
投入這道驕傲的晨光

眼神是詩

詩眼是神

被輕輕萌了一下

樹葉裸露胸膛接住露水

每一首詩都為下一首詩提供了靈感

如果可以真正擁有一滴露水

便能喚回千百個黎明

詩眼是神

眼神是詩

投入這道驕傲的晨光

你輕輕點頭說知道

因為你的眼睛

和我的眼睛相通

日復一日頹圮

卻深信此刻的飽滿

那些承諾都是最認真的承諾

那些絕望也都是真正的絕望

因為啊

正像是孕婦一樣懷著

寫給世界的詩

萬頭激動的廣場

無法成為任何人的英雄

我們是這樣不專心的革命者

憤懣與悲情都藏得比較深

(縱然啊

剔透蒸騰的我們

終將寫完此詩

而消散……)

短棹孤篷

一弱葉

晶瑩的淚

投入這道微渺

驕傲的晨光


  訊息公告
追星旅行到臺北
到剝皮寮歷史街區、西門町美國街,看《大尾鱸鰻》高潮迭起的漂蕩人生。將銀幕上虛構的電影場景,轉換成真實的一日旅行,誰說不是另一種追星的樂趣呢?

吃豆腐的方法千百種
中國人好吃豆腐,白豆腐因為沒筋骨,所以一直被視為「水菜」;藉高溫炸油,將一塊塊軟豆腐由外而內地炸到長出層皮,更是種無中生有、返璞歸真的創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