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年完成登月壯舉的太空人阿姆斯壯眼中,從月球俯看地球,他形容,彷彿坐在上帝的前廊,朝著家的方向……
關乎一個時代記憶的喚起或遺忘,往往最令人猝不及防,如今你我大抵銘記2012年8月25日,是歷史上首度登月的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1903-2012)去世的日子。
他們登月時聽這首歌
憶及前些時候,乍見電影《歲月神偷》一開場小主人翁(大耳牛)頭戴亮晶晶的金魚缸扮作太空人在街道上奔跑,耳邊頓時響起背景音樂〈Dancing on the moon〉,一下子把我帶回童年。
「Five、Four、Three、Two、One……Fire!」伴隨歌曲開頭那段火箭發射倒數,影片中,對這世界充滿好奇的大耳牛,把他從鄰家店鋪一次次偷來的烏龜、金魚缸、孫悟空雕像、月光杯,當成通往探索異想世界的「寶物」,他的夢想,是希望成為阿姆斯壯那樣的宇宙飛行員,登陸月球。
想當年(1969)據說至少有五億人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太空船「阿波羅十一號」登月實況轉播,透過廣播節目關注者更是不計其數,他們一同見證了三十八歲的阿姆斯壯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人類的足跡。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他從月球表面傳回的這句話,至今仍迴盪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從那天起,每年7月20日,成了俗稱的「人類月球日」,往後許許多多歌頌「登月」事蹟的音樂歌曲、電影戲劇、藝術創作,應運而生。建築大師王大閎甚至早在登月之前就先行構思如何建造一座「登月紀念塔」,只可惜後來因中美斷交而功敗垂成。
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阿波羅十一號」執行登月任務時,太空艙內播放的正是「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1915-1998)演唱、奔放浪漫的〈Fly me to the moon〉(帶我飛向月球)。
相傳這首名聞遐邇的歌曲原為美國爵士樂作曲家及鋼琴家Bart Howard創作於1954年的一首華爾茲舞曲,最初由老牌歌手Felicia Sanders及Julie London演唱,當時此曲叫作〈In Other Words〉,並不是很紅。1956年唱片發行商建議改名為〈Take me to the moon〉,在歌手Johnny Mathis發行專輯時,正式命名為〈Fly me to the moon〉。
經典名曲被相繼演繹
作為上個世紀呼應「登月」事件的經典名曲,〈Fly me to the moon〉在近一百年間被翻唱為無數版本,不但成了1995年日本首播的經典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片尾曲,亦有高橋洋子、宇多田光、三石琴乃、宮村優子、林原惠等女歌手相繼演繹這首歷久彌新的歌。
不過,對六、七年級世代的年輕一輩來說,讓他們深印腦海的,或許不是Frank Sinatra歌聲裡的滄桑,而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劇中女主角綾波零,那個有著紅色憂鬱冷酷眼神的女孩,在銀色月光下蕩漾於水面,流轉不止的音夢情境……
無獨有偶,台灣歌壇也有唱片商為了搭上這股「登月」流行潮,發行紀念歌曲專輯,那便是湯蘭花的〈登月之歌〉(賓遊作詞,曾仲影作曲)。
「且歌唱莫嘆愁,心如明月自無憂」,曲盤中,湯蘭花以其特有渾厚豐潤的磁性嗓音從容唱道:「人類已能登月球,攀險峰登奇岩,更與嫦娥共舞約,創造毅力,把仙境化人間。」
就在阿姆斯壯獲得「登月第一人」頭銜的那一年,湯蘭花十八歲。來自阿里山來吉村的鄒族女孩,生來一副好歌喉,早先參加「台視歌唱比賽」及「正聲電台歌唱比賽」皆榮獲冠軍,進入演藝圈後,主演電影《負心的人》一炮而紅。也曾演出連續劇,灌錄電影主題曲及唱片十餘張,由一個山裡來的小女孩搖身一變,成了家喻戶曉巨星。
據說有不少影迷為了一睹她的丰采,群起追隨。為了驅趕不肯離去的人群,甚至還出動消防車灑水。
傳說神話有云:「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因此古人認為月亮裡的嫦娥待在天上度過一天,與人間的日子想必極為不同。
今朝觀之,在當年完成登月壯舉的太空人阿姆斯壯眼中,從月球俯看地球,他形容,彷彿坐在上帝的前廊,朝著家的方向,那種美感經驗無與倫比。
後來有人問他,對於自己的腳印永留月球有何感想?
他的回答是:「希望未來有人上去把我的腳印擦掉。」
●摘自遠景出版《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