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波漲潮,《財訊月刊》的讀者都賺到了!!訂閱【財訊電子報】讓您邁向致富之路,從劣勢成為贏家!!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24 第428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李遠哲與納粹國師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警鐘響起:兩項值得警惕的翻黑指標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對台灣真的影響有限嗎?
民意論壇 管案三條路 立即發聘是正道
聯合筆記/聘任才是最有溫度的路
老了跟孩子住?或是住養老院?
善用輔具 促進銀髮族獨立生活
沒人希望「手術成功,麻醉失敗」
故宮台灣化 生根也深耕
很多社福團體 亟待多關注
我家 住到哪就被徵收到哪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李遠哲與納粹國師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台大校長案爭議正熱,李遠哲又來火上加油,說「台大沒有能力選出一流的校長」。此話一出,引發公憤,李遠哲似渾然不覺民眾對他在教改與政局中的翻雲覆雨不滿已極。

當年頂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光環返台出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領導如火如荼的教改,二千年總統大選他登高一呼,踢出政黨輪替的臨門一腳。李遠哲其後如同民進黨的「國師」,不但各種公眾事務無役不與,甚至連後來中研院長翁啟惠、廖俊智的接班都是他一手安排。台大遴選校長,他也扮演角色,彷彿頂著諾貝爾獎的桂冠即如同天神。

但回顧李遠哲的「豐功偉業」,教改失敗早有定論,他全力背書的陳水扁以貪腐收場,其接班人翁啟惠也因貪汙被起訴,他的諾貝爾光環早已黯淡。「中研院幫」在台大校長遴選敗陣,證明學界不想再被他控制。

李遠哲的行徑,令人想起二戰時納粹德國的「首席雅利安物理學家」菲利浦萊納德。萊納德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卻因偏見排擠後起之秀愛因斯坦,更為鞏固自己地位向納粹靠攏,扮演起反猶太大將,終致身敗名裂。

無論「納粹國師」萊納德或「民進黨國師」李遠哲,緊緊依靠政治權力,卻悖離學術崇高的殿堂。從李遠哲,到被認為「諾貝爾獎熱門人選」的吳茂昆和翁啟惠相繼失足看,證明學術成就不等於「道德良知」,卻可能被拿來操弄政治。李遠哲還有什麼資格在那裡指點江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警鐘響起:兩項值得警惕的翻黑指標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近期幾度誇耀政績,稱台灣經濟正處於「廿年來最好的狀態」;但就在此際,經濟部門發布的兩項指標卻傳出了不同訊息,值得注意。其一,是經濟部統計處發表的六月外銷統計,意外由紅翻黑,結束了連續廿一個月的正成長,較五月負成長○.一%。其二,經濟部投審會發布今年上半年投資統計,新南向國家來台投資較去年同期減少廿一.七%,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則減少卅一.二%,呈現雙向同步降溫的衰退狀態。

這兩項指標變化,原因各不相同,但均反映我國經濟結構的長短期變化及政策成效,值得警惕。前者,外銷數字由紅翻黑,主要應是受到中美貿易大戰陰影籠罩之波及。儘管中美貿易大戰七月初方才正式開打,但戰火烏雲在此之前已密布三、四個月之久,各國業者必須為不確定因素預作準備,調整生產及出貨步調,因而可能提前反映。其中,又以資訊通訊產品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負成長七.六%,幅度不可小覷。

後者,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的雙向投資呈現同步衰退,則反映了推動兩年多的新南向政策後繼無力,或者遇到了特殊的瓶頸與阻力。蔡總統上任以來力推「新南向」政策,目的在平衡對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戰略方向沒錯。然而,比較南向國家與中國大陸的主客觀發展,和台灣產業發展的互補條件大不相同,自難完全取代。也因此,在政府大力鼓吹及政策優惠下,初期或許能快速取得進展,但到了一定程度就難再提升,新南向就卡在這樣的瓶頸止步不前。

我國前進新南向投資卻遭遇挫折,以中油公司的例子最為鮮明。中油第五輕油裂解廠停工後,本來希望整廠設備輸出印尼,在當地合作生產;但經過漫長評估,印尼國營石油公司以五輕產能太小、設備太老為由,拒絕了這項投資案。此外,中油公司有另一項金額高達一千七百億元的印度投資案,計畫在印度蒙德拉工業區投資石化聚落,也因對方合資者變卦及該工業區不同意中油入駐等變故而卡關不前。

事實上,中油在投資過程中,也曾力邀國內石化業者共同前往印度,但下游業者卻興趣缺缺。原因是,自從國光石化投資案在雲林和馬來西亞接連受挫後,業者對於中油的領導和執行力都大失信心。而今中油接連在印尼和印度投資受挫,除證明新南向是「新難向」,更暴露了我國石化工業失根的窘境。

中美貿易大戰開打,對於台灣經濟可能產生什麼衝擊,政府部門始終輕描淡寫,聲稱影響有限。有些官員甚至抱著「看好戲」的態度,等著看美國懲罰中共,渾然未意識到兩岸經貿的緊密互動,將使台灣經濟受到牽累與打擊。如今,對於外銷訂單意外翻黑的警訊,政府絕不能再輕忽以對;否則「廿年來最好的經濟」,恐怕瞬間就會化為泡影。

新南向的雙向投資出現負成長,對蔡政府也是一大警訊:把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危險的。仔細分析東南亞國家的來台投資,今年上半年雖多達三○一件,但總金額僅九千多萬美元,平均每件約僅卅萬美元。可想而知,這些金額細小的投資案,絕不可能帶來技術創新或增加就業。那麼,政府喊了兩年多新南向,到底在追求什麼?

事實上,比新南向雙向投資衰退更值得憂慮的,是僑外資及陸資來台投資的大衰退。僑外資上半年來台投資金額僅卅.三億美元,衰退兩成,重大投資完全卻步;陸資來台投資僅一.三億美元,衰退一成。換言之,目前所有外資對台灣的投資,幾已全面陷入觀望;而當台灣不再是企業家眼中認為值得投資的地方,這難道不是蔡政府應該深刻反省的問題?

一葉可以知秋,兩項指標也能反射許多事實,政府大員請想想這記警鐘。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對台灣真的影響有限嗎?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中貿易開戰,雙方不斷加碼。面對此一發展,經濟部一貫的標準答案是:「對台灣影響有限。」這種反應就像目睹大象打架的父母,撫著小孩的胸口說,「免驚,不會踩到我們」。然而國際間各種分析,卻一致指出台灣是全球曝險最高的國家,令人不禁納悶,到底是外人窮緊張,還是政府太古意?

美國已經對中國大陸實施的關稅制裁確實只有340億美元,但未來幾個月預計實施者卻高達2,160億美元,涵蓋產品合計高達7,777項,不但在金額上接近中國出口總值的一半,更有接近七成的產品種類受影響。面對此一重大變局,政府上下的基本論調卻是除了零星的產業外,影響有限。這種「影響有限說」背後的思維,跟貿易戰一樣令人擔憂。

第一是切割台商與台灣。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台商,只要有出口美國者,就很難躲過貿易戰。對於台商受害,是否要給予協助?還是就如潑出去的水,讓他們自求多福?台商外移固然影響台灣就業,但過去30年的貢獻絕不應視而不見。我們想問的是,在台商篤定受害的情況下,「影響有限」是否還成立?

第二個相關聯問題,是產業觀過於簡化。政府每次「影響有限」的立論基礎,感覺都只看筆電、手機二個產品是否被納入;沒納入等於沒影響,彷彿台商在中國只有生產這二個產品,也彷彿台灣只在意這二個產品。然而過去十餘年台商對中國出口貢獻的研究顯示,雖然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台商貢獻率最高,但其他如機械、汽車零組件、紡織服飾、製鞋、橡膠、化學、燈具、LED、甚至家具、園藝用品等都有相當的參與。

我們要問的第二個問題是,除了筆電、手機,以及最近納入的網通設備、中低階自行車及零組件、工具機零組件外,到底還有那些產業受害?真的影響有限嗎?甚至對5+2產業前景有無衝擊?

第三也是更關鍵的問題,是風險論述只有微觀見解,欠缺整體思維。美中貿易戰的直接衝擊無疑是關稅戰,但關稅高低可能是連鎖反應的第一步而已。貿易戰意味著雙方業者成本及消費者價格上漲,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加上全球經貿氣氛低落,因而未來會出現者,至少包括美中消費市場趨於保守、全球投資力道下降、全球貿易成長受阻等三個極可能發生的連鎖反應,對台灣出口及投資力道都會造成影響。甚至有論者指出,會影響中國打銷企業及地方債務問題的能力,抑制中國經濟成長動能。由於台灣跟國際及兩岸高度連結,這些挑戰的影響都遠高於他國,也是國際分析替台灣擔心的原因。很遺憾的是,這些風險似乎都不在政府的評估範圍內。然而若考量這些整體衝擊,「影響有限」是否還是成立?若有納入評估,影響到底為何?

第四是欠缺預防性規劃。千萬別忘了,台灣也是美國貿易制裁的直接受害者,我們的太陽能模組及鋼鋁產品已經付了好幾個月的25%-30%的額外關稅。美國5月底已經比照鋼鋁,啟動對全球進口汽車及零組件的232條款國安威脅,未來也可能將半導體納入,這些發展對台灣影響更為直接。

行政院賴院長指出,面對美中貿易衝突,要戒慎但毋需恐懼。我們完全同意,不過我們希望賴院長的信心不是政治喊話,而是胸有成竹;特別是當日、韓政府都高度警戒之際,我們的老神在在顯得突兀。

若政府對美中貿易戰已有通盤、整體評估,請盡快跟社會產業分享,不要低估台灣承受真相的能力。反之,若目前果真只有零星、分散甚至官員個人經驗式的風險分析,則應盡快啟動整體、廣泛的評估。無論如何,請不要只有「影響有限」這種過於簡化,反而讓外界對政府處理能力失去信心的結論。

   
民意論壇
管案三條路 立即發聘是正道
邵玉銘/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新任教育部長葉俊榮本月十六日上午就任,指出解決台大校長遴選案有三條路。一,教育部要求台大重啟遴選,但台大不願意;二,將此案交由司法單位處理,但將曠日廢時;因此必須要走第三條路,雙方應積極溝通等語。這些話乍聽下來,天真如我,以為遴選案有解,竊喜不已。

但葉部長發表上述感言後,言行立刻髮夾彎。同日下午他即表示,教育部認定管中閔沒有利益迴避,希望台大重啟遴選。十八日報載葉部長拜會台大校長遴委會召集人陳維昭表達此一意見,陳召集人未表同意。至此,可見葉部長並無意立即發聘管中閔為台大校長。筆者側身高等教育多年,願提出下列資訊及看法,供葉部長及國人參考。

第一、筆者不了解葉部長為何仍企圖說服台大校長遴選委員們?個人認為重啟遴選幾無可能,理由如下:

一月五日,遴委會經兩輪投票,管中閔以十二比九票勝選台大校長。教育部對此結果表示異議,認為遴委之一蔡明興為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而管中閔為該公司獨董, 雙方有利益迴避問題。一月卅一日遴委會召開會議,對管中閔未在校長推薦文件上揭露擔任獨董一事,指出管中閔收到台哥大同意其出任獨董函,是在推薦候選人收件截止日期之後,所以非管中閔有意隱瞞。另外,揭露管為台哥大獨董訊息對遴選結果有無影響,該會表示非能推論,亦難認定會有影響。遴委會復指出,該會一切依照遴選規定辦理,因此,「毋須重新辦理遴選,亦無重新辦理之法源依據」。

退一萬步來講,無論蔡明興有無私心,他的一票投誰,都無法改變管中閔勝選的結果。所以無論從程序正義及實質正義角度,都無重啟遴選之理由!

教育部與遴委會雖可各執一詞,但大學的最高權力機構應是校務會議。五月十二日,台大校務會議以七十七對卅票通過決議,要求教育部發聘管中閔出任校長。但教育部長吳茂昆仍然拒絕,繼續要求台大重啟遴選,終於引發眾怒,被迫辭職。

第二、葉部長上任當日下午竟透露,重啟遴選,「符合我們期待」。請問「我們」是何許人?

筆者提醒葉部長,本月三日中研院院士會議中,針對國立大學校長遴選有一提案,認為教育部僅負責程序之監督,不進行實質審查,該案以八十票通過,主張擱置只有四十四票,這也是本案起始以來,大多數人的一貫民意。葉部長所說的「我們」,絕對是極少數人。

第三、十九世紀曾任四屆英國首相的格蘭德史東有句名言:「凡是道德上錯誤的事,在政治上無法成為正確」。筆者認為任何想推翻遴委會的行為,在道德與政治上均不應為。他還有句名言:「正義被延遲即是正義被拒絕」,葉部長對本案應快刀斬亂麻,立刻實踐正義,發聘管中閔為台大校長,則你個人幸甚!國家幸甚!

   
聯合筆記/聘任才是最有溫度的路
許俊偉/聯合報
民進黨政府在折損兩名教長潘文忠和吳茂昆後,找上法學專家的內政部長葉俊榮轉任教育部長,銜命「收尾」台大校長人事案。葉俊榮一上任就拋出「有溫度的溝通」,還說盼在兩個月內速解死結,可預見民進黨政府的政治盤算,是試圖讓此案盡快「止血」,不讓爭議拖到年底,影響縣市長選舉。

但這條葉俊榮口中的第三條路,是死路還是活路,目前看不出端倪,反倒讓人先見到新的隱憂。葉俊榮一上任已火速與多位遴委見面,但台大校長遴委會是獨立行使校長遴選的單位,葉俊榮卻以教長身分,私下單獨與遴委「溝通」,是否又是把政治的手伸進遴委會?

早從民進黨政府決定「拔管」的第一刻起,台大校長人事案就已失溫,既失去了大學自主,也失去了高教人心,一手將事情搞僵搞砸的民進黨政府,如今卻在政治「施暴」後,說要和相關人等有溫度的溝通?

且倘若所謂第三條路,是私下各個擊破、柔性迫使台大和遴委會重啟遴選,豈來溫度可言?恐還會遭致如同台大學生所稱「黑箱喬事」的罵名。

根據葉俊榮的說法,台大校長人事案的第一條路是台大重啟遴選,第二條路是司法處理,但第一條路台大已多次表達不會重啟遴選,行政救濟的第二條路則曠日廢時,葉因而稱要走出積極的第三條路。

葉俊榮昨接受電台專訪時證實,他已與台大前校長、校長遴委會召集人陳維昭「溝通」,也與多位遴委見面,昨下午台大代理校長郭大維也赴教育部與葉會面。

葉俊榮也透過各種管道試圖聯繫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但管僅透過助理表示會恪遵「行政程序法」,不會與他接觸。管中閔接受聯合報系美國世界日報專訪時則說:「如果已把路設好,要跟我溝通什麼?」且私下接觸傳出去變成什麼,其實很難控制。

真正能讓外界感受到明顯溫度的,也能讓民進黨政府不再持續失分的,實為盡速聘任這條路。這條路不用再花兩個月,也不必與台大和遴委溝通,民進黨政府一秒鐘就能自己決定。

如管中閔在專訪中所說,這是最簡單的一條路,「這事情要不要解決,就在統治者的一念之間;這案子究竟是活的還是死的,在統治者自己心中怎麼看,你的結是死的,這個答案就是死的,不過就是一念之間的事。」

   
老了跟孩子住?或是住養老院?
吳芳枝/退休教師(台中市)/聯合報
父親離世後,母親想一個人住老家,住家沒有鄰居,母親有三高病史,萬一發生狀況求救無門,怎放心讓她獨居?在我們的央求下,她勉強答應跟小弟同住。

白天兒子媳婦上班,只剩她一人在家,不知如何排遣漫長的時間,從早到晚沒有說話的對象,鄰里互動淡漠,守著空蕩蕩的房子,生活沒有重心,日積月累,憂鬱症越來越嚴重,帕金森氏症也悄悄上身,成了我們最大的隱憂。

一欉一欉的竹林圍籬,這裡是傳統的農村聚落,一落落的三合院裡住的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家,鄉下左鄰右舍都是親戚,彼此互相照顧,溫暖而有人情味。世居鄉下的婆婆、嬸婆、阿公、阿嬤,圍坐在百年老榕樹下閒話家常,述說著土地上的人事地物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充滿鄉村生活的閒適自在。

城市和鄉村的老人都一樣,上一代的父母都不願住到養老院,認為是被兒女遺棄,長輩親友更冠上大不孝,負面的指責讓為人子女感到罪惡感,因此台灣老人選擇和子女同住居多,獨居次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由於經濟獨立,獨居的人口也節節上升,是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陳亮恭表示,調查發現獨居老人身體狀況,比和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健康,而輪流住在子女家的長者健康最差。換句話說,長輩能自己獨居,代表安定、自主相對健康。

比台灣老化更嚴重的日本,曾因獨老變多,繭居老人不幸猝死在家的悲劇頻頻傳聞。獨居的先決條件是不能離群索居,身體健康,具經濟能力,這樣獨居生活才能舒適和愜意。

社福單位舉辦各項醫療及健康講座,更推動「居家醫療」,讓醫院醫師巡迴替老人家量血壓、診療。像郵局投遞人員最熟悉獨居者的狀況,能夠及時的給予幫忙,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愛心關懷,讓獨居老人及長者也可以擁有如家人般的照顧,獲得社會熱烈回響。

我認為除了尊重長輩的意願外,長輩也要衡量現實的條件,做最合適的安排配合。「等我老了,要跟孩子住?還是住養老院?」這是許多人的困惑,台灣人口老化來得急又快,能夠安心終老是每個年長者的願望,不能不思量。

   
善用輔具 促進銀髮族獨立生活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聯合報

一年一度的輔具展日前閉幕了!我國的高齡人口在今年已經達到總人口的十四%,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二○二六年預計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如此快速的老化速度,著實讓政府與民眾準備快要來不及。因此,如何減少長照帶給家人的負擔,善用輔具其實是增進病患獨立的一種替代方案。

怎麼說呢?一般我們物理治療師幫助病患「復能」的治療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在急性傷勢(腦傷或外傷)控制後,誘發病患的潛能,譬如加強肌力的訓練,改善病人的動作或是平衡控制等等,讓病患能夠恢復到和原本一樣的生活功能。但也有些人受傷太嚴重無法完全恢復,這時候,輔具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善用拐杖或輪椅,病人就可以自由活動,不需要家人的攙扶;善用改良式餐具,病人就可以自行餵食。此外還有各式各樣洗澡、上下車或是上下樓梯的輔助工具,照顧者要幫助長者就會輕鬆很多。

另一方面,我覺得要預防銀髮族失能,平時的體適能鍛鍊也很重要。有些訓練長者靈巧度與活動力的儀器,可以多人一起訓練、比賽,以增加活動的樂趣。像我女兒參觀時和另一位參觀者對抗,玩得不想離開,我想這也是未來長照計畫要注意的重點,因為預防失能要花的經費與心力往往比治療少很多。

部分民眾可能會覺得有些輔具這麼貴,我們怎麼有錢買呢?幸好有許多的公單位與私人公司提供輔具租賃的服務,讓民眾可以減少照顧的花費。這次在輔具展開幕時,賴清德院長也強調,在長照2.0的計畫中,有些輔具是可以得到補助的,我想這對弱勢家庭應該會有些幫助。記得廿年前我在美國工作時的單位,也提供輔具資源再利用,不但很多老人都可以免費用到前人留下來的輔具,而且輔具再利用又環保,可說是一舉兩得。

平時家中有一老如有一寶,但家中若有一老需要長照,可是會讓家人忙得人仰馬翻。所以當家中老人有需要,不妨尋求醫療人員建議使用適當輔具,以促進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長照的負擔也就不會再那麼沉重了!

   
沒人希望「手術成功,麻醉失敗」
李毅/麻醉科醫師(花蓮市)/聯合報

根據聯合報載,衛福部近日開會調整「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草案方向,未來針對八大項目醫美手術,包含臉部削骨、臉部以外部位削骨、中臉部或臉頸部拉皮、鼻整形、單次抽脂量達一千五百毫升或總抽吸量達五千毫升、腹部整形、全身拉皮、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等,需兩名醫師在場,其中一名至少須受過短期麻醉訓練,最快九月公告上路。

相信衛福部確實看到了許多醫美手術因麻醉事故導致非死即傷的案例,希望提升麻醉安全的美意,應予肯定。但是,除非民眾清楚麻醉有「多不安全」,否則還是很難達到保障麻醉安全的目的。

正常情況下,醫師總是設法讓昏迷的人恢復意識、知覺、行動能力。但是麻醉專科醫師,卻要反其道而行,使用強力鎮靜劑、百倍於嗎啡的止痛劑,甚至強力肌肉鬆弛劑,讓人失去意識、知覺、行動能力,甚至呼吸停止,達到手術時完全無反應的昏迷狀態。而這樣類似瀕死的狀態,既然是麻醉「造成的」,當然麻醉專科醫師就要有把握手術後讓人回到有意識、知覺、行動能力的狀態,就是讓人「再活過來」。

麻醉專科醫師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還要隨著手術進行,預知人的生理反應,控制心跳、血壓和呼吸,維持生命,甚至緊急時救命。而無論鎮靜麻醉藥物,或控制生命徵象的藥物,只要用於麻醉,都是立即作用的強效藥物,一旦進入人體,即無退路,使用不當的併發症當然就非常可怕。

麻醉專科醫師都知道,手術有大小,麻醉無輕重。即使是小手術使用的靜脈麻醉或坊間所謂「睡一下就好」的「舒眠麻醉」,當手術刀劃在身上,同樣必須達到無意識、無知覺、無反應的狀態,否則怎麼進行手術呢?而達到此狀態的強力鎮靜止痛劑及劑量,必然影響呼吸功能。因此,進行靜脈麻醉時,麻醉專科醫師更要隨時留意呼吸狀況,採取必要措施,避免缺氧導致植物人或死亡。

以上這些,就是為什麼麻醉專科醫師必須受過嚴謹的四年訓練,通過嚴苛的專科醫師考試,因為,沒有人會希望「手術成功,麻醉失敗」,丟了性命。目前,我國醫療糾紛最高額賠償,即是肇因於麻醉事故。

現在衛福部僅要求醫美八大項目手術,必須另外至少有受過短期麻醉訓練的醫師在場,是考量麻醉專科醫師不足,不得不然的妥協方案;雖然已跨出重要的一步,民眾仍須認清,麻醉是高風險科別,麻醉專科醫師除使人達到類似瀕死狀態,又要有使人「再活過來」的本領,緊急時還能立即救命,不僅是醫美手術,任何手術前都應該認知為自己麻醉的醫師的重要性。

   
故宮台灣化 生根也深耕
朱界陽/亞洲大學總務長(台中市)/聯合報

台北故宮新任館長說要「故宮台灣化」,但未明確指出該如何台灣化,因而引起諸多議論。單純以歷史文化的角度而言,讓故宮文物在台灣落地生根,文創再生,發揚人文軟實力,是很值得深耕的領域。

來自北京故宮的六十萬件文物,七十年前落腳台灣,儘管他鄉已成故鄉,但不少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對這幾千年來華人世界的瑰寶文物,卻只知道「故宮三寶」:翠玉白菜、毛公鼎和肉形石。歷史悠久的國度,常因豐碩富麗的文物而偉大,但國人的人文能量似乎已與故宮瑰寶漸行漸遠!

個人認為,生根與深耕兩大方向,可作為「故宮台灣化」的參考。首先藉由擴大內需,在台灣北、中、南、東再建四座分館,由政府免費提供土地,鼓勵國內外大企業捐建,例如在台中建「故宮台積電館」,再將台北故宮的文物分門別類,如玉器、陶器、字畫、衣物、用品等等,分散在六個分館內,平均每館約十萬件館藏,讓文物擴散植根。每館即使每年整理展示一千件,讓國人和國外人士欣賞,也要一百年才能全部公開;就算人力、物力足夠,加快文物曝光的速度,也要五十年才能讓大家窺其全貌,完成落地生根在地化使命。

其次,在六個分館齊頭並進之下,政府勢必需要大量人才,包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學系、圖書館學系、資訊管理學系、中文系等科系的畢業生,就不致學非所用或畢業即失業。有了大量人才投入,再運用文創,生產相關文物產品,如公仔、有聲書、漫畫、動漫或古文物複製品等,必可促成國寶文物的生機無窮也商機無限,藉此深耕茁壯。

如此一來,相信對於發展台灣的觀光事業會有相當助益,除豐富國人旅遊景點,陸客及世界各國對人類古文物有興趣的人,勢必會紛紛來台拜訪六館,除了增加地方收入,也讓故宮在台灣化的同時,做到了國際化。

邱吉爾名言:「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文化文物因多元包容而偉大,請主政者就讓「故宮台灣化」邁向偉大的格局吧!

   
很多社福團體 亟待多關注
尤英夫/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董事長/聯合報

因抗議而將一名女警咬傷後前往道歉沒人理,以致暴哭的屏東縣議員蔣月惠,被人發現她創辦羅騰園肢體殘障服務協會並辛苦經營。姑且不談咬警察是否對錯,就她出於愛心成立「羅騰園」照顧肢體殘障身障孩子,實在令人欽佩。

又蔣月惠選上議員後仍無法讓羅騰園擺脫負債,去年更虧了一百多萬元。同屬社福團體而專注於照顧新住民弱勢族群的我們,實屬心有戚戚焉。

我國很多社會福利團體絕大多數都是對外募款,捐款所得對其目標對象提供各種服務,對於穩定社會安定人心頗有貢獻。問題是國人捐款一半以上是跑到宗教團體,剩下的再由各公益團體分享。而公益團體知名度不高的,所獲的捐款可能少之又少。不過羅騰園以後情形可能不同了,恭喜她。

不過,個人認為這不是好現象。比較好的情形應是有個值得信賴的統一機構分配,以目前來說,聯合勸募不失為一個可以統籌分配的單位。當然,各社福團體也可自行募款。

台灣最美的是人,國人很多是愛心滿滿,我們誠心建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請多多幫助社會福利團體。

   
我家 住到哪就被徵收到哪
林沐雨/行政人員(高雄市)/聯合報

看到屏東市公勇路拆遷案鬧得紛紛擾擾,筆者屏東娘家被徵收的經驗豐富,住到那裡就被徵收到那裡,有些話不吐不快。

我家第一次被徵收的是現在屏東中正藝術館所在地,那是我父親離鄉背井到屏東的最初落腳地,因政府喊出每一鄉鎮要有文化中心而被徵收,父親叫當時讀高中的我寫陳情書,可那年代誰理你?

即使拿了幾十萬,當時父親身體不好,四個孩子都還在學,只有母親賺錢的情況下,那有辦法買房子?我們只能租房子。

第二次碰到屏東機場對外聯絡道路拓寬,父親的老人清茶館又被徵收,讓他抑鬱以終,他的生命與被夷平的茶館一起消失。

這次是父母留給小弟住的房子,前陣子有演藝團體,嫌中正藝術館太小,建議擴建,可能會徵收附近土地,縣府又開始爭取經費,我們又要面臨第三次的徵收了,小弟可能連最後的居所都沒了。

為政者在擬定徵收計畫之前,請先去了解實況,而不是等計畫都定案,爭取到經費後,才來溝通,這樣等於強迫人家接受!

很多人都不願離開住了幾十年地方,尤其是老人家,徵收時要考慮怎麼說服這些不願離開的人?還有,拿了徵收款就夠從頭再來嗎?為政者不知一般老百姓想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有多不易?

筆者知道建設和進步都會經過必要之痛,不過既然要少數配合多數,也請徵收手法細膩些,有耐心些,因為這些人也許在被徵收掉他賴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後,他的人生也跟著結束,如同我父親一樣。

   
「川」流不「習」 貿易戰滿漢全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宣示,一旦爆發貿易戰,將對川普以牙還牙。但面對這場貿易戰,中國真的準備好了嗎?中國官員對於即將到來的貿易摩擦或貿易戰似乎還沒做好思想準備,而反華正成為美國公眾與執政黨的共識。

從送報童到微軟最年輕總經理
從10歲就開始打工,從送報打工中,孫基康不只賺取了零用錢,還從中學習到商業及經營客戶之道。而在每次的職涯轉折中,他都積極迎接不同挑戰,從中學習及成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