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在9月19日發布通知,因為檢驗出介殼蟲,於9月20日起暫停台灣釋迦和蓮霧輸入中國大陸;今年3月1日中國也是以相同理由,禁止台灣鳳梨輸入中國,實質影響台灣果農權益,也衝擊兩岸關係。
中國類似突擊的做法,引起台灣強烈不滿,認為中國事先未告知突然發布進口禁令,更欠缺科學證據,僅憑非常低的不合格比率,就全面禁止進口,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下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SPS)。我方也指責中國借題發揮小題大做,充滿著政治操作;由於目前兩岸諮商管道中斷,政府要求中國必須立即回應,否則將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討回公道。
先前鳳梨事件,政府也準備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但最後並未實行;可能原因不外是爭端解決機制雖然規定成員先行諮商,但中國一樣會置之不理,爭端解決機制過程冗長,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另外台灣目前還禁止鳳梨、釋迦及蓮霧等多項中國農產品輸台,也疑似違反WTO規範,反而有可能成為中國挑戰台灣的議題。由於這些因素仍然存在,未來實在沒有必要啟動爭端解決機制。
鳳梨、釋迦及蓮霧為台灣出口到大陸最重要的三項水果,除了品質優良外,也受惠於中國的讓利行為。因為早在2005年中國即片面給予鳳梨、釋迦及蓮霧等15項台灣農產品零關稅,而中國對鳳梨的最惠國關稅為12%,釋迦及鳳梨則為20%。而後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大陸又將更多台灣農產品納入早期收穫清單中。
中國先後對鳳梨、釋迦及蓮霧發出進口禁令,雖然均肇因於病蟲害,但是這三項產品均非ECFA早收產品;純粹只是巧合,還是中國刻意避開ECFA產品,以免觸及ECFA存廢的敏感問題。然而,這三項又都是台灣輸大陸前三大水果產品,可以打到台灣痛處。以鳳梨為例,2020年台灣對中國出口為5,200萬美元,高居水果類之首;但是在2021年幾乎已經歸零,其中是否有中方刻意操作斧鑿之跡,也值得推敲。
與鳳梨情況相同,政府也準備投入新台幣10億元來解決釋迦、蓮霧出口受限的問題。此兩項產品2020年台灣出口有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國,其中釋迦對中國出口3,800萬美元,蓮霧則為1,800萬美元,在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都在90%以上。
兩岸對立僵局若仍不和緩,中國有可能還會繼續出招。未來不可能只靠國內民眾購買「愛國水果」消化對中國出口,也不應只侷限在短線救急的方式,而應努力開拓具有潛力的出口國家來分散市場,更要檢視台灣水果品質是否可以跨過其他國家的檢疫門檻;以免重蹈「中國不收的鳳梨,也進不去其他國家」的覆轍。
在前次鳳梨事件中,當時專家曾建議未來可能更多農產品涉入,政府必須未雨綢繆,但並未見積極處理。農政首長日前也指出柑橘將可能是中國下一個目標,不過與其「精準」預測,不如由供給端源頭通盤調節農產品生產,並擴大行銷管道,有效分散市場,才是務本之道。
政府其他部會也不應再火上加油,例如外交部先前硬是將鳳梨進口禁令,與不相干的中國對澳大利亞紅酒課徵反傾銷稅連結,呼籲國際合作抗中,推動「自由紅酒」與「自由鳳梨」,結果是不了了之。此次外交部又橫生枝節,批評中國進口禁令違反國際貿易規範,還妄想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灣不是CPTPP成員,卻在旁邊指指點點中國申請加入CPTPP;對台灣目前仍違反WTO規範,禁止中國2,444項農工產品輸台,卻視而不見。此種心態不但無法化解目前的僵局,也進一步加深兩岸的隔閡,實在不是解決問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