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時,國軍轉戰印緬,先後犧牲兩萬七千多人。戰後孫立人將軍發動官兵捐出一月所得,在廣州白雲山麓購地興建陣亡將士墓。大陸赤化後公墓飽遭破壞,紀念碑甚至一度淪為公廁供人便溺。如今廣州當局又打算將紀念碑、牌樓、紀功亭等剩餘建物拆除,引起孫立人舊部與當地文史工作者的抗議。一九四二年,國軍派兵進入緬甸助戰,最後英軍全面潰敗,孫立人等將領退到印度東部,在當地成立新一軍,接受美國訓練與補給,成為當時最精銳的國軍。新一軍後來反攻緬甸,擊潰日軍,與友軍勝利會師。
抗戰勝利,新一軍到廣州受降。孫立人決定在此建立陣亡將士公墓,並邀請清華同學過元熙建築師設計。紀念碑由四支水泥方柱構成,高達五層樓以上。由於新一軍的軍徽是「雄鷹」,因此紀念碑正面還有一座八百公斤重的老鷹銅像,是以印緬作戰時的砲彈殼鑄成。公墓大門為仿歐外型,題有「頂天立地」、「英魂長存」。
大門與紀念碑間的墓道長達兩百公尺,道旁有「紀功亭」,懸掛國府主席蔣中正所題「勛留炎徼」牌匾。孫立人從緬甸帶回的三頭大象,包括後來北市動物園的「林旺」在內,當時也養在園中。
中共建政後,公墓一帶成為軍區。一九八○年代改革開放之後,解放軍將土地租出興建市場、旅館等建物;地方政府也在當地興建多條道路,墓園完全不復舊貌。
但公墓建築是堅固的鋼筋水泥,因此都被「廢物利用」:解放軍在紀念碑正前方緊貼興建一座五層樓的宿舍,並在紀念碑四柱之間蓋上牆壁與樓板,當成大樓的公廁使用。大門的士兵雕像與題字被砸毀,兩側門樓被加蓋違建,供攤販與市場單位使用。至於所有的碑記、牌匾,全部都被毀壞。
一九九○年代,由於孫立人舊部從台灣到當地請願與捐資,當局才將公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將公廁拆除。不過最近當局又打算,在廣州市郊的黃埔島建立「新一軍紀念公園」,將原先的建物拆除,在紀念公園裡複製。
廣州文史工作者盧潔峰近年致力保護一九四九年前的歷史建築,對於「搬遷」公墓建物,她直言根本不可行,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歷史建物必須整體移動;但紀念碑光是地面高度就超過五層樓,加上龐大的基座,都是鋼筋水泥建築,除非將其鋸成碎塊,根本不可能搬走。
盧潔峰指出,如今當然不可能將墓園回復舊貌,但要保存現有建物並不困難,只要將被占用「違建」部分拆除清空,在周圍設置護欄、說明牌,重製當初蔣、孫等人的題字,以及象徵新一軍的銅鷹。如此便可不徵地拆遷,讓烈士後人與市民能向陣亡官兵瞻仰致敬。她與一百多位新一軍老兵或後人連署,向廣州市府提出請願,呼籲原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