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為了避開東京、京都賞櫻的熱潮,選了日本北陸首府的金澤去看春櫻,順便一嘗慕名已久的加賀料理。
金澤素有小京都之稱,西元1583年羽柴秀吉與前田利家一起進入這個遠望白山靈峰,遙視日本海,因金箔光澤而取名的金澤城下町。
金澤位處加賀地方,天然風土資源豐富,有加賀百萬石的實力,所謂的石,指的是一個人一年平均的稻米消費量,100萬石代表擁有可以養活100萬人的財力,加賀百萬石(實際上是120萬石)這樣的封位,即最高地位的領主,當然,百萬石並不會平均分給百萬人,有的窮人一年還吃不到一石。
金澤以加賀料理聞名,我按美食資料在東西茶屋街、香林坊、尾張町、片町吃了不少老字號餐廳,才慢慢吃出什麼是加賀在地的滋味,加賀料理絕非只模仿京都料理,打個比方來說像遠親同宗的關係,以京都傳統料亭高雅幽靜的手法,馴服北陸地方充滿野性活力的食材,再盛在藩主武將心儀的美豔九谷燒與華麗蒔繪的器皿餐具中,完成了雅野相融的加賀地方料理。
古代北陸地方離京都的陸路太遠,反而因北前船的海路航運離大阪、北海道方便些,在當地的近江町市場可看到因北前船而流行的食材如醃漬用的昆布、米糠醃製的鯡魚、4月後北海道盛產的各種魚貝蝦蟹等等,不像身處內陸盆地的京都,只能發展出以偏執之心而對若狹鯖情有獨鍾。
日本人對美食嚮往的最高境界是將海之幸與山之幸並列一起,在日本現存最早的正史「日本書記」記載中,就有神話記載一位專管山海美食的保食神,這位保食神想必自古以來一直在金澤。金澤所在的北陸,山海食材之豐富遠超過京都、大阪、神戶等大城,像地方料理中代表名食的冶部煮,春天用土雞、夏天用岩牡蠣,秋天用野鳥,冬天用鴨,再配上四季時蔬與簾麩,燉煮出極幽微的厚味,此菜譜即來自藩主前田家的御膳。
自古就在加賀地方種植的加賀時蔬的名聲不輸京野菜,種類有30多種,春天有春筍,初夏有粗黃瓜、紫茄子,夏天有蓮藕、紅鳳菜、甘藷、扁豆,秋天有水芹、源助蘿蔔,冬天有一本大蔥,京都人喜歡用時蔬做出各種淺漬,加賀料理卻愛烹調時蔬,加賀地方料理中把蓮藕磨成泥捏成小丸子再蒸,吃來鬆軟窩心。台灣人也愛吃的紅鳳菜,清燙拌醬油、拌醋、拌白味噌可做夏天的涼菜,另外夏天熱賣的蒲燒泥鰍串,讓我憶起童年在稻田中抓泥鰍的往事,泥鰍雖是土食,卻是身處所在的稻田是否生態安全的象徵。
我也試了只能棲息在非常純淨的河川中的石伏魚生魚片和魚骨清湯,只吃了一小枚魚,連塞牙縫都不夠,但也不想吃太多,只吃個當地還有好河川的心意,畢竟石伏魚很珍貴,少吃多保育。
金澤以在地當令食材的活力,再加上京都傳承的料理技藝,成就了具有當地特色又有文化深蘊的加賀料理,讓我想到了台灣料理是否也可以更雅野相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