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響起,她問我要不要現摘的美濃白玉蘿蔔,保證鮮嫩可口。
「妳要如何證明那是美濃白玉蘿蔔?」我馬上反問,在這波食安新聞後,我對於假冒這件事格外敏感。
「請不要被新聞洗腦,過度恐慌只會拉低整個城市的平均智商。」她語氣不善,表示要或不要一句話,囉嗦碎唸讓人厭煩。
呃!這肯定是誤會,我向來不囉嗦,只會理性探討問題。前些日子到超商,發現架上的蘿蔔竟然產自中國,以往進口食材的價格多偏高,這次卻是物美價廉,以對岸的規模經濟,未來台灣的蘿蔔產業怎可能不被影響?至少依照國貿局的資料,在2012年,蘿蔔已是對岸進口農產品的第二名。
貿易就是你來我往,我突然好奇,台灣的蘿蔔要如何做出差異化?
方法有很多,我偏好產地認證制度,這套源於歐洲的主張,並非我們熟悉的「鄉鎮特產」或「生產履歷」,而是主張透過品種和產地的規範,表現出食物滋味的地方印象。
在我心中,美濃白玉蘿蔔最適合套用「產地認證制」。首先知名度夠高,近幾年在地方的推廣下,有許多活動和文宣。再者產季短,僅10月底到12月中,且美濃白玉蘿蔔屬於當地原生品種,外觀嬌小細長,平均長度15公分至25公分,葉子為板葉種,皮特別薄,很容易和台灣其他白蘿蔔品種做區隔,譬如彰化二水、苗栗頭屋、南投埔里的杙型蘿蔔或梅花種蘿蔔。唯一美中不足處,在於影響品種純度的變因,因為農民習慣自留種子,容易在世代交替下產生變異,然而這個問題好解決,透過農會提供種子,就能維持品種和產量。
此外還要規範產地,藉著研究美濃鎮的土壤特性、溫差濕度、水文地理等,找出蘿蔔在此的風土滋味,確保白玉蘿蔔在美濃的獨特性。當然也要考慮加工品,畢竟蘿蔔能醃能漬,用途多端,譬如台東關山和南投頭社等地,都以陳年蘿蔔乾做特色,美濃人的醃蘿蔔獨樹一格,當然要套用品種和產地的關聯,突顯出人文和美感,以滋味做出品牌……。
「停,等等,別再理性探討了,明天晚上到我家,削皮切塊燉煮都我做,你只需要用嘴巴了解美濃白玉蘿蔔的定義,這樣可以嗎?」她哀號著。
「成交,明晚見。」我帶著微笑,爽快掛斷電話。
我推薦的白玉蘿蔔農友
曾雪梅:0982-259-303
甘育承:0936-45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