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微信」上看到前輩范董發的訊息,語氣顯然十分開心─想不高興都不行吧?因為他的公司一天之內賣掉958套房子,照片上是大排長龍等待付款的隊伍。又有一次看見范董發的照片,他站在通遼的一處蒙古包旁,那是剛買的6,000畝土地,肩上停著一隻飛鷹,人與鷹都傲然地注視著前方,看到這張照片,不禁想到范董的「第二人生」,就和西北的傳奇是一樣的。
大陸對西北的定義在行政區與自然劃區並不完全相同,行政的西北是指陝西、甘肅和青海三省,加上寧夏與新疆兩個自治區。自然區的西北地方則指大興安嶺以西,祁連山以北,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內蒙中西部、新疆大部分、寧夏的北部與河西走廊等。而一般企業在商業劃區時又跟以上的分法不同,例如常將陝西列入華中區,西藏列入西北。
西北這些地方相對於較熟稔的沿海城市,顯然台商集結的人數少、陌生感較多。舉例來說,像「騎馬、蒙古包、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幾個形容詞是一般臺灣人聽到內蒙的直覺印象,卻不能想像世界名牌的霓虹燈,早已經在市區照亮街區了。呼和浩特的西二環處正有幾家地產聯合開發要作幾萬平米的「奧特萊斯」(Outlet)。
2012年內蒙古的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人均財政收入超過一萬人民幣,成為西部第一個破「雙萬」的地方,過去幾年內蒙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狂飆成長。一位朋友接到大陸同業電話挖角:願意到「阿拉善盟」的百貨接任老總嗎?因為當地要作高端百貨,希望找到臺灣的百貨人才。開發大西北的計畫實行了一些年,就個人實際考察所見,仍有許多機會待有心人來占位子。
到西北認識一些旗主、盟主與牧場場主是非常有趣的經驗,跟喝青稞白酒與吃肥美羊肉一樣,是認識西北的基礎功課。例如青海的西寧,支撐房地產的買主一部分是草原人,他們半年在草原辛苦的工作,冬季來臨便回到市區,用在牧場工作時期存下的錢,購物消費與買樓房。市中心的「西寧廣場」正在改建為購物中心,不同於一般商場的是樓層往下蓋而不是往上,因青海冬天寒冷,地下街生意很好;此案主導規劃的是一位台籍人士,想嘗試在一樓置入咖啡館、人文書店,而不是只有名品店。
蘭州被定為第五個國家開發新區以後,塵土遮蔽新開發區的天空,正日以繼夜的趕工;並以臺灣人作副區長,以利對臺灣的招商。市區內的各大「綜合體」(將酒店、辦公、住宅、商業、休閒娛樂、停車系統等集一體的綜合建築群)也正在狂蓋,其中浙商是一大主力。
商業領袖張國芳的國芳百貨在甘肅獨大,然而建築外表豪華先進的總店,缺乏完善的「內容」供應。樓下賣世界精品,整棟樓卻連一間像樣的咖啡廳都沒有,超市品項有待加強,麵包與手作品的程度實應加強。蘭州企圖學習重慶,能有鐵路相連他國,並能有虛擬的港口,能否達到目標且看他日成果。
同樣的新疆的其他地方發展與烏魯木齊有落差,幾家較大的台商在新疆有田地,種植食品供應農作物,生產回族的食品。也有台商種有機棉,供應紡織所需。服務業的部分,有幾位台商開發了遊樂園區,一位正在努力發展連鎖咖啡店。
寧夏是相對較小的區域,當地的建商龍頭與政府合作,蓋著連片的新城:包括三萬戶的公務員住宅、購物中心、美術館,最重要的是新的回教學校,可容納一萬多人,這是為了招睞中東到大陸學習的政策,強化雙方的關係。市區往賀蘭的路上,不見遊牧民族不見草原,倒是中途突現的一個OUTLET購物區,讓我們有些驚訝與失落。
跟西北最能聯想的臺灣人,應屬已逝的前英業達集團的溫世仁先生,近期由甘肅省京劇團創編的現代京劇《溫世仁》,在北京舉行首演。內容講述溫世仁在西部扶貧,建設黃羊川與「希望小學」、啟動「千鄉萬才」工程的故事,聖經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個人沒想到有一天竟受惠於未見過面的溫先生,客戶因多年前曾受溫先生計畫的恩典,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與個人合作,他說是實現少年時代的心願,希望他日有機會回報臺灣人。關於西北,太多精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