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憶君、潘羿菁
併購交易成為全球趨勢,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2019台灣併購白皮書》,2018年全球併購交易額達3.6兆美元。與此同時,台灣上市櫃公司的併購也風起雲湧,去年19家下市公司中,就有15家是併購下市,創下歷年新高。
今年年初,被國際私募資金KKR收購的榮化確定下市後,台股併購案持續熱鬧,包括去年就展開下市動作的百略,今年的安成藥、綠悅─KY等併購下市案消息一出,隔日股價隨即漲停表態。
但看似風光的背後,小股東面對被計算好的收購價,以及可能是大股東「左手換右手」的灰色地帶,恐怕都沒有太多的置喙空間,也讓併購下市可能犧牲掉的小股東權益,再度成為市場炮火隆隆的話題。
合併、收購、分割都是《企業併購法》所規範的併購樣態,但除了惡意併購外,大部分的併購案,雙方早已閉門議定好收購價,但是價格到底合不合理,或是被收購方的大股東未來是否還會參與收購方的營運(被市場譏稱左手換右手),常會引來很大的爭議,更牽動著下市的收購價位。近期的幾樁併購案,都存在這樣的爭議,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關心。
大老闆的併購遊戲暗藏貓膩 溢價收購究竟是賺還是虧?
以即將在8月5日完成私有化下市的安成藥業為例。今年3月該公司宣布,由董事長陳志明所掌控的加陳國際,打算以每股72元收購在外流通的普通股。以當天的股價計算,約溢價12%,看似給了股東好處,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回顧安成藥自2013年12月上櫃,當時的掛牌價是248元,且一度衝高到351元的最高價,72元其實是股價的低檔區,多數小股東恐怕都還在住「套房」。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