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時間,道路上擠滿了機車,騎士們穿梭在大台北地區街頭,已是見怪不怪的現象。根據交通部資料顯示,全台領牌機車已經超過1,300萬輛,而在空汙肆虐以及講究便利的時代,機車似乎也該騎進新的轉捩點。
扣緊安全帽,騎著機車的上班族開始新的一天,雖然大台北地區大眾交通日益便利,但許多民眾仍因為既有習慣、不想繞路,或是上下班的時間或地點無大眾交通工具,只能選擇機車作為代步工具。
只是再便利的機車,依然存有不便利的弱點。例如:下班、下課後,若想和同事、朋友小酌一杯,該把機車停在哪裡?何時來牽車?便為無解難題;另外,對大部分通勤族來說,偶爾還是會遇到沒時間等車,計程車又太貴的狀況,若此時有台像U-Bike的機車,是再好不過的選項。
U-Bike版共享機車
察覺到台灣民眾有此需求,看好U-Moto機車市場的4個年輕人,創立威摩科技,僅用1年的時間,便推出「WeMo Scooter」服務,讓電動機車版U-Bike在台北市成真。
這款共享機車的使用方法相當簡單,下載WeMo APP後,填寫個人資料並上傳駕照,待審核通過後就能使用。
打開APP,從地圖可輕鬆找到共享機車位置;透過手機APP,啟動/還車一次搞定,完全不用鑰匙,隨車更附有2頂安全帽與衛生帽套,即使是雙載也沒有問題,另外有專人全天候充電營運與維修,租車涵蓋交通保險,在充滿電的狀態下,機車里程數可達45公里。
如要歸還車輛,WeMo也擁有無特定租地還車服務,只要任意挑選合法的露天公共合法停車格,即可開始/結束該趟行程,而停車費由WeMo自行吸收。
此外,付款的方式除了有如Uber般綁定信用卡的扣款功能外,也可使用APP裡WeMo錢包的電子服務,到便利商店或ATM轉帳儲值金額,之後的每趟行程就會從電子錢包扣款。
瞄準交通自由 聚焦「使用權」
威摩科技執行長吳昕霈表示,最開始的創業精神是以「交通自由」為目標,希望民眾將交通工具的「使用權」與「擁有權」分開,不要被車綑綁在一個區塊或是情境裡。
自2016年底上線以來,威摩科技內部統計調查也指出,使用 WeMo服務的契機除了「目的地大眾運輸無法到達」與「支持 WeMo環保理念」外,其中4成以上的人使用服務原因更包含「聚會小酌單向騎乘」。然而,WeMo要解決的交通自由不僅於此.他認為,一旦民眾擁有私人交通工具,就會設想未來5年,或者10年以上的使用時間,將交通工具視為投資的一環。但人生常常會遇到出國工作、求學的機會,甚至在身分上,從單身變成擁有家庭、家庭人數變多等狀況發生,屆時私人交通工具不敷使用,到時還需要騰出心思處理其實相當不便。因此,他希望從機車開始,帶給台灣共享交通的觀念,提高使用便利性,也降低民眾花費不必要的金錢在「擁有」而非「使用」交通工具上。
初試失策 自評59分
吳昕霈還記得上線的前3個月,WeMo累積註冊人數達2,000人,使用年齡層並沒有出現世代落差,只是實際營運後,才發現服務以10平方公里為試點區顯得過小。雖然第一階段就和光陽合作,推出200台車,但扣除正在維護、充電的車輛,一次最多只有60至80台車在線上服務,數量過少加上區域過小,無法讓民眾感到共享機車的便利性。
因此,麥肯錫出身的吳昕霈只給當時的自己59分,因為自己並未創造出供不應求的狀況。另外,實際上路後才發現,不論是軟體維護面、硬體服務面及客戶服務面都比一開始所預估的工作量多太多,要維持商業模式,人力成本比一開始所預期的還多了1倍,這是最始料未及的。
時至今日WeMo已上線1年半以上的時間,除了在過去的1年多中,甚至以每周為單位,逐漸拓大服務行政區域,目前只差新北市與文山區,其他地方都能享有WeMo的共享機車服務。
打開WeMo的APP地圖,遍佈台北市行政區的小點,分布均勻且密集,這些都是民眾願意買單的證據!
而在車輛數方面,目前也從第一階段的200台擴張到 1,000台,扣除正在維修或充電的車輛,吳昕霈可以確保只要打開APP,平均就會有 800 台左右的共享機車待命,供顧客使用,這些轉變,都是威摩科技一邊經營一邊改善消費者服務體驗的證據。
談到新科技該如何更貼近民眾生活,新創出身的他,很踏實地提出,首先是下半年要力拼新北市通車,其實從一開始WeMo就知道雙北市跨區的機車族相當多,過去能力還沒到位,現在跨出這一步則是勢在必行。而車輛總數也要在今年第4季再拉抬2,000輛,達到3,000輛的數字,他說:「如果到處都找不到車,或出不了台北市,再好的服務民眾都有可能放棄!」
升級體驗 進軍東南亞
只是現在的露天機車格仍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提供更便民的服務,也讓民眾更方便取、還車,目前已跟部分停車場協定,規劃WeMo共享機車專區,希望透過添加站點式設計後,能進一步優化民眾體驗。
除了量體拉大外,WeMo將如何把食、衣、住、行、育、樂都綁在一起,讓平台能提供出更新更好的服務,也是吳昕霈的思考重點之一。
面對目前的成效,吳昕霈給自己打69分的成績,並表示雖然自己提供的服務已讓民眾買單,會員數至今已累積超過4萬5,000人,每天都有4,000人以上的會員使用該服務,可若拿法國巴黎一樣在從事U-Moto的公司做比較,自己仍無法像國外公司一樣吸引更多資金鏈擴充體質,是還需要加強的地方。
另外,過去他認為先把台灣市場做滿再到國外,可實際營運後發現,就算沒有做滿台灣,看準時機點,將服務拓展到擁有機車文化的東南亞,也是公司未來營運選項之一。
WeMo的出現,讓「共享」與「電動機車」兩個不同的關鍵字,孕育出新的商機與更加便民的服務,如果有更多團隊願意加入共享電動機車的行列,相信不僅能降低空汙問題、提供民眾更便利的交通選擇,更能讓綠色交通替台灣駛出不一樣的道路!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8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