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三月痟媽祖」說明其信仰系統對人民的重要性,再看臺中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甚至與天主教宗教彌撒、回教麥加朝聖並列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認定的世界三大宗教盛事,可見祂不但是臺灣第一天后,也是世界級女神。媽祖信仰之廣所帶來的小小困擾,就是常讓我們搞不清楚其眾多的分類與稱謂。然而,這就是媽祖在臺灣獨有的文化!
*信徒愛媽祖,瘋組後援會
大家一定常聽說媽祖還有大媽、二媽、三媽……這是依照廟裡神像雕塑時間前後來依序編號的。
一般來說,最早的「開基媽」是「鎮殿媽」,置於大殿讓人祭拜,這是大媽;鎮殿主神座前經常有陪祀的神像,這是二媽;進香、遶境或辦事時,鎮殿媽和二媽如果外出了,廟中豈不無主神?所以另外再做一尊「出巡媽」,這就是三媽,因此臺灣俗諺說:「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出戰。」
有些廟宇還有媽祖會會長、每年輪流做莊的正副爐主、信徒請神像回去供奉等,那就會多到六、七,甚至八、九媽了。編號眾多的媽祖中,有各自信徒組成的「後援會」,其中因為三媽最常負責出巡,所以「三媽會」最常聽聞;另外「六媽會」組成較晚、較年輕,但相傳媽祖在家排老六,所以是六媽,因此在媽祖會裡也頗為活躍。

(鹿港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由前而後依序為:進香媽、鎮殿二媽、鎮殿媽。)
*不同祖廟來的媽祖
目前全世界有近五千座媽祖廟,臺灣有約六百座,很多人認為皆分靈自湄洲島,實則不然,經不斷溯源,依祖廟所在地,可分為: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安溪縣分香稱清溪媽、漳浦縣分香稱烏石媽、長汀地區分香稱汀洲媽、興化地區分香者稱興化媽……名列基隆三大廟及基隆八景之一的慶安宮媽祖廟,便號稱是全臺唯一同時供奉湄洲媽、泉州媽、漳州媽的媽祖廟。
*駐紮各地的媽祖
臺灣民間也會以媽祖廟所在地稱呼媽祖,如北港媽、新港媽、大甲媽……媽祖信仰盛行於海洋國家,一開始發揚於濱海港口,面向海洋保護舟船,稱為「港口媽」;久之進入內地稱為「內山媽」,有的面向山下疏濬山洪,有的面向山內防範原住民來襲,譬如有「山中媽祖廟」之稱的臺中新社福天宮,便是當地九個莊的內山媽信仰中心。
注意!叫「媽祖娘娘」是不正式的喔!
女性神明被尊稱為「元君」,而朝廷正式敕封女神尊號的等級(由低至高)依序為:夫人、妃、天(聖)妃、真君、聖母、太后、皇太后、天后;至於母、娘、婆、媽等,僅是民間親暱的稱呼。媽祖被十四個皇帝敕封過三十六次,是漢族史上唯一敕封為天后者,所以請記得──不是「媽祖娘娘」,是「媽祖天后」或「天上聖母」喔!
以下為媽祖受敕封等級上的晉升與演變:
夫人:宋徽宗賜「順濟」廟額後,宋高宗封「崇福夫人」→妃:宋光宗敕封「靈惠妃」→天妃:元世祖敕封「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聖母、天后:清康熙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