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類股掛牌價是怎麼訂出來的

散戶可能有機會因親友鼓勵而投資未上市生技公司, 或者心動想買即將掛興櫃, 或興櫃轉上市櫃的公司,
或參加上市櫃公司抽簽... 這些未上市公司的股價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 散戶會不會變成冤大頭?

如圖 5-5 所示, 在私人經營階段, 公司股價由經營者和創投投資者協商決定;準備興櫃階段則由公司與承銷商協議, 而真正掛牌後則由市場決定。
各階段的訂價方式如前章介紹的, 最常用的是同業本益比評估法, 而在公司新創階段, 未有營收時, 創投會使用未來營收預估的淨現值
法、P/E 或 P/S 各種評估指標。


生技製藥公司由於研發支出高, 一般較少靠家人出資, 而由創投或有錢的個人投資。
生技創投為新藥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近年其他非生技專業的創投也積極投資生技公司, 但多投資有營收的生技類股, 而非新藥開發公司。
未上市階段, 在訂價方面, 通常由公司董事會代表, 如董事長、總經理或財務長, 向創投投資者協商價格;依公司發展成果, 每階段的投資價格逐步上升,
除非公司發展不佳才會降價 (down run) 或平價 (flat run)。

如圖 5-5 所示, 公司興櫃後的股價乃由市場決定, 而市場一定會以同業比較來評估新掛牌公司的股價, 因此由同業上市櫃公司的價格反向設計未上市生技公司的股價,
使未上市公司股價一路有上漲空間, 讓每一階段的投資者都可以獲利, 才是好的訂價方式, 也是公司可以長期獲得資金的策略。
千萬不要在公司尚有經營風險階段就要求和上市櫃公司相同的高價, 萬一有閃失, 投資者對公司執行度產生信心懷疑, 就不容易募集到下一筆資金。在舊投資者不願認賠減資,
新投資者又嫌公司價格太貴不願投資的狀況下, 很多生技公司產生資金後繼無力的窘境, 至今仍無法上市櫃。
所以散戶如有投資未上市公司機會時, 也要從市場面反向推估未上市公司的價格合理性, 並加上折扣, 才是合理的投資價格。
例如同樣 EPS 的公司, A 公司未上市, 但 B 公司已掛牌 (不管興櫃或上櫃), B 公司股價 80 元, 則投資A公司的股價一定要低於
80 元才合理, 至於要打幾折則隨時間和風險狀況而調整, 掛牌時間會拖上一年者, 打到六折以下都不為過, 而三個月內就要掛牌者, 則可能打個八九折吧,
或隨情況而定, 總之投資未上市公司的股價應低於其上市櫃同業才合理, 否則容易受到市場修正而造成投資上的損失。
除非物以稀為貴, 如果該公司產業前景十分看好, 額度又不多, 則有可能依市價認購未上市股, 而期待上市櫃後股價再創另一高峰。

2011 年來台上市的醫療 TDR 股因為做價太高, 一碰到歐債風暴, 股價全部下修, 投資者謹記投資未掛牌公司一定要比已掛牌公司的本益比低,
才能平衡時間風險!
........ 更多內容請見《生技投資聖經 : 看懂台灣生技股的第一本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