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之前的出版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報章雜誌短篇文章或專欄文章的集結。這類集結文章經常完全沒有經過重新編輯,常常就只是根據發表順序收錄,例如文人作家的散文隨筆集。
這樣的出版型態,在網路崛起之後,越來越難被讀者青睞,逐漸式微,除非早已成名的暢銷作家,或擁有大批粉絲的作家,至少一般新人或普通作者只出文章集結型出版品想暢銷是很困難的,想不賠錢都很困難。
因為網路的普及,讓閱讀單篇文章變得容易不說,以單篇文章方式閱讀一類型的主題也變得容易。
舉例來說,網路上有很多愛情或兩性關係為主題的粉絲團,粉絲團上收集大量的愛情相關文章,想看愛情文章的朋友,只要加入粉絲團即可每天獲得多到讀不完的愛情文章,完全不用特別買一本書來看,畢竟一本書要價兩三百元,卻僅收錄五六十篇文章而已,粉絲團上的文章數量遠比單一本書多,甚至連文章的品質都常常比單一本書好。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網路時代之後圖書出版品銷售量式微的一個原因。也就是說,出版人如果還只想出版收集文本型的出版品,輕易的就能被網路數位閱讀取代的書籍,是很難獲得讀者的青睞的。
那麼,什麼樣的書在網路時代會被青睞?
專門,厚重,精緻,特別的書,或者說,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主題架構,讀起來也不會乾燥枯澀無聊,能夠獲得知識學問,同時又能有一定閱讀樂趣的書。這些年越來越多高單價,裝訂精緻,紙張與印刷都講究的書籍出版,有些也仍然能賣出不差的成績,靠的就提供紙本書才能提供而數位閱讀仍無法提供的品質。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有意思,網路時代的圖書出版品,文本的長度,反而必須是超過讀者平日在網路上瀏覽閱讀的分量。當閱讀一本書所需的時間耐力與體力超過了網路閱讀,被切換到另外一個閱讀框架之後,人們反而才可能將讀書當成一件事情來處理,並且認為讀這本書不能被網路上的同質性文章所取代。
除了死忠粉絲之外,絕大多數人的閱讀都有可取代性。我想知道某個主題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找某個人的書來讀,除非只能找他的書或文章來讀,只要能讓我掌握該領域的知識就好。除非,沒有其他人可以提供這樣的知識?也就是說,擁有專門主題知識的作者,其出版品可銷售的機會反而大,即便主題冷門,都比主題熱門但競爭者多且網路免費文章數量大的領域有機會暢銷。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書籍上的知識密集度必須勝過網路上的單篇或數篇文章之總和,甚至有網路上文章所難以取代的專門知識或知識架構之作品。否則人家上網讀網路上的免費文章就好,何必花錢買你的書?
雖然說,這個時代仍然有輕薄短小書暢銷,但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書一來是知名人士所寫,二來同樣有明確的主題架構.且作品內容有其獨特之處。
也就是說,書籍的企劃力與企劃的執行力將決定其未來的銷售命運,娜先便宜行事的文本集結,如果連幫文章重新按照某個架構分類,建構出某種主題意識都不肯的作品,是沒有資格抱怨市場的,因為市場已經進化了,不買單純是單篇文章集合的作品。
那個,我上網看就好了,何必買。未來讀者買的,與其說是書中的內容,不如說是組合成書籍的主題架構,與整理資訊的品質。
其實,一本書能否暢銷,原本關鍵就未必在文本身上,或者說文本只佔10~20%的影響力,還得靠封面、排版、字體、紙張、印刷,以及出版後的行銷推廣等各方面的通力配合,才可能暢銷。在出版品氾濫成災,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是如此。能賣的書籍是能夠透過主題企劃從眾多圖書商品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如果連圖書企劃都不肯花時間去設計,作品也絲毫不進行編輯整理或補充就讓發表在報章雜誌或網路上的文章直接上,要怪讀者不花錢買也實在太過苛刻?畢竟只本報只時代,讀者想保存作家作品的方法只能等日後集結文章出版成書,而今只要將文章抓下來或者將網址保存下來(或乾脆自己成立一個粉絲團,將文章全都轉貼在粉絲團底下)就可以,要讓讀者願意花錢買書,得多動點腦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