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學幼兒的父母總會想知道孩子在教室裡的一舉一動。但有的幼兒園會在開學初讓家長進教室陪伴幼兒,有的則希望家長盡快離去,由園方處理就好,前者是基於要讓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後者是擔心家長在場會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情形,或造成老師的壓力。
孩子入學前,你最好能告訴園方或老師自己的疑惑與需求,找出既能符合學校政策又能讓你寬心的方式。另外,也了解一下家長與園方的溝通管道有哪些?(如:親師會、聯絡簿、電話……)看看是否能透過這些方式解決你對孩子在校狀況的疑惑。
而在你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在校狀況時,要如何讓老師感受到家長的「關切」,而非「干涉」或「干擾」呢?在此提供以下建議給你參考:
◎ 互相了解、建立關係
互相了解、建立關係是溝通的第一步,孩子入學前,你可以就自己所知,告訴孩子老師的基本資料;並盡量將孩子在校的「基本資料表」填寫清楚,讓老師對孩子有基礎、清楚的認識。如果孩子有任何特殊狀況,也應事先讓老師知道,老師才能儘早對孩子有適當的應對或協助。此外,也可詢問孩子願不願意將在家做的美勞作品送給老師,老師會感覺到溫馨的善意,可幫助師生建立關係。
◎ 用將心比心的態度來溝通
父母與老師無論在口頭或書面溝通時,最重要的心態就是「將心比心」。老師應該接納父母因為疼惜孩子而產生的各項憂慮,以及不希望孩子受傷、受委屈或被批評的心情。父母也應肯定老師的辛勞,同理老師可能忙中有錯的疏忽,信任老師的專業判斷。如果父母與老師皆能替對方設想,自然雙方在溝通時,態度會和緩、開放,不會因為負面情緒造成對方的壓力與防衛心。
◎ 在教室中當個「隱形人」
如果學校的政策是讓你留在教室陪伴孩子的話,你可以坐在一旁看書,避免一直緊盯著孩子,他才能逐漸放鬆自己;同時也避免取代老師照顧孩子的責任,孩子有任何需求還是讓他去找老師,才能讓老師和孩子建立關係。此外,應避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老師的教學及其他孩子的行為,也不要將教室裡的情形自行解讀後傳遞給其他家長,以免造成他人的誤解或老師的負擔。如果你看到某些狀況想詢問老師,最好等到下課後再詢問,以免讓老師在和你對談的同時,無法專心照顧全班孩子的需求。
◎ 確認老師方便溝通的時間
有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會抽空打電話問老師有關孩子的狀況,而忽略了老師當時是否方便接電話,造成老師可能要跑離教室去接電話,中斷看護幼兒的工作。通常園方或老師會告知父母方便打電話給老師的時間,你如果能配合這個時間,對老師而言,就是很大的體貼,老師可以在較從容的狀態下與你好好談孩子的情況。而如果有特殊需要,你也可以和老師另約完整的時間面談。
◎ 真誠互動,勿藏疑問在心中
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孩子或其他家長表達了令你擔心的事(如:自己的寶貝被其他孩子打),納悶老師為何沒主動告知家長?因此對老師心生不信任感。如果你有此疑惑,最好直接向老師詢問,避免自己揣測或與其他家長討論,反而造成「老師隱瞞事實」的印象與誤解。
此時你一定要先心平氣和地向老師求證,可以問老師:「孩子回家說……,不知道他有沒有跟老師說?老師有沒有看到?」這樣老師可以就他的處理過程告知家長;如果老師真的沒看到,孩子當時也沒告訴老師,那麼你的詢問就能提醒老師多留意此事,同時老師也會教導孩子碰到這樣的情形要告訴老師。其實老師知道卻未告知家長的原因通常是因為——
■ 老師事務繁忙,加上放學時沒有直接碰到家長而忘了告知。
■ 由於團體中孩子難免有爭執,常發生孩子一急起來便動手拿、動手推的情形,如果老師以經驗判讀,覺得是常見的小狀況,而且已經處理完畢,為避免家長過度擔心(有的家長會覺得只要老師特別提的事就是大事),便沒有特別告知。
◎ 分階段關注孩子的學校生活
你雖然會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一切動向,但關注的焦點與期望可分階段,以避免一時給孩子、老師和自己太大負擔。例如:在開學前兩週,老師必須掌握全班的穩定性,除了安排與執行適合幼兒的活動外,還要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回答不同家長的疑惑,很難每天注意到每一位孩子的每個部分。你在此階段的關注焦點就不必放在一些細節上,像是:孩子是否把水壺的水喝完了?回家時服裝有沒有穿戴整齊?你可能首先要關心的是,學校的環境與人員是否提供孩子足夠安全、溫暖的照護?之後才是看孩子的幼兒園生活適應狀況,再看健康的維護,等孩子已經每天快樂、穩定地上學後,才去看他的課程參與及學習情形。
孩子第一次上學,會有許多有趣、驚奇的事發生,也有一些終究會過去的「陣痛」,如果你能夠多給孩子與老師一些進步的時間,用平常心或欣賞的眼光看待這個歷程,就能漸漸體會「愛就是一起成長」的喜悅。
本文摘自小太陽幼兒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