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責罵之後,都應該和孩子有個圓滿的收尾。雖然完美的結局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但是責罵的目的及意義,是希望孩子改掉壞習慣,並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責罵的目的也是希望,隨著時間的過去,需要責罵孩子的情況也隨之愈來愈低。所以,不論父母或孩子,在冷靜下來之後,都應該要能與對方懇談。
責罵後,記得要恢復與孩子的對話
如果真想要責罵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一定要能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自己會生氣,又為什麼孩子應該要做改變。不論舉什麼例子或用哪個論點,都要讓孩子清楚了解,應該要怎麼做才對。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最好能用實際例子跟他們解釋;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孩子,父母的論點則應該更具彈性,不該固守己見。親子間要能彼此信任,才能放寬心對談。要給孩子發問及思考的機會。父母不應該是透過強硬的權威來要求孩子,而是要透過清楚的解釋及有力的論點,用足夠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的作法是正確的。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孩子能接受父母的論點,然後發自內心真誠地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
年紀愈小的孩子,愈是棘手
要說服年紀小的孩子有多困難,瑪莉絲的媽媽最能體會。
瑪莉絲現在滿兩歲,正經歷所謂的「實驗期」。究竟媽媽要怎樣才能讓瑪莉絲知道,用手去摸電磁爐,或者去拉花盆,都是很危險的?若是用抽象的語詞,絕對很難對抗得了瑪莉絲的「探索精神」。像「危險」這種抽象的字眼,瑪莉絲根本無法了解那是什麼意思,但是她懂得什麼是「燙」跟「呸出來」。用瑪莉絲能懂的概念,媽媽就能跟她解釋為什麼不能摸電磁爐,為什麼不能玩花盆。現在當然還不到時候跟瑪莉絲討論「溫度」跟「燙傷的疤」的問題。敏銳的孩子馬上就可以感受到媽媽害怕的情緒、告誡的聲調,及警告的嚴厲表情。即使像瑪莉絲年紀這麼小的孩子,都能馬上知道要認真看待媽媽所要傳達的訊息。
--------------------------------------------------------
每次責罵之後,都要能在事後做討論及檢討。唯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有判斷的能力,並且改變行為舉止。
--------------------------------------------------------
常規也需要教導
要教導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對生活常規有所了解,會比較簡單。好比說,四歲的丹尼爾就是很好的例子。只要用一些簡單的詞語來解釋,丹尼爾就能了解事情的相關性,以及因果關係。例如:闖紅燈,或者騎腳踏車過馬路前沒有注意左右來車,都是很危險的。這些觀念,在父母的長期教導下,丹尼爾都已經能夠了解。
良好的紀律以及體諒
雖然偶而丹尼爾忘記的時候,父母還是得唸一下,不過,基本上,丹尼爾已經曉得吃飯前要洗手這類的規矩。但是,對於吃麵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音這件事,在父母的責罵跟與丹尼爾溝通過很多次之後,他還是不太能了解!孩子愈是因為違反常規,或是因為與良好紀律相牴觸而被罵,就愈是一頭霧水。不過,到了像丹尼爾這樣的年紀,已經可以開始──配合其年齡、自然地──跟孩子談論有關社會常規與體諒他人,以及合宜的態度與社會傳統道德等問題。
--------------------------------------------------------
年紀小的孩子,只能用簡單的話語來跟他們解釋,什麼是危險,什麼是待人處世應有的態度。用告誡、擔心的語調,以及嚴肅的臉部表情,這樣他們才會了解事情的嚴重性。
--------------------------------------------------------
作孩子的榜樣
潔絲敏(六歲)的父母也發覺,他們雖然已經跟潔絲敏針對「打掃」的問題談過很多遍,但是都沒有什麼用。潔絲敏跟爸爸回嘴說:「為什麼我得打掃呢?你自己的書桌不也是一團亂嗎?」,爸爸跟媽媽無言以對!所以,打掃這個議題,得暫時擱置一旁,因為他們沒得反駁。
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孩子常常都得忍受父母長篇大論的疲勞轟炸。這裡面大部份都是父母沒完沒了的獨角戲,孩子根本有聽沒有懂。父母總認為孩子的行為不當,他們應該馬上要能了解自己錯在哪裡,然後盡可能地立刻認錯。但是,孩子其實相當無助。因為他們沒辦法那麼快就了解事情的相關性,思考自己的行為舉止,找出關鍵,然後做適當的反應。年紀愈小,就愈難做到這一點。要是父母不能在責罵時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孩子理解,之後再詳細地與孩子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恐怕就很難達到想要的結果了。
孩子需要時間。他們需要時間從被罵時所受的驚恐中回復,然後才有辦法思考父母所說的話,究竟道理何在。
--------------------------------------------------------
在爭吵之後,要給孩子機會跟父母討論,雙方為了什麼原因引起爭吵,並且提出他們的疑問,孩子才能對自己的錯誤有更清楚的了解。
--------------------------------------------------------
長篇大論 效果不彰
有些做父母的,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毫不停頓,霹靂啪啦講一大串,以為孩子就會都聽進去,其實他們的如意算盤可打錯了!還記得自己小時候跟父母吵架時的情形嗎?不就最常對父母叫說:「到底有完沒完呀!」不是同樣希望父母能閉嘴嗎?現在,應該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吧!
孩子需要「消化」爭吵
在這段思考的時間內,知道孩子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對父母來說很重要。
首先,孩子會把整個事情的經過在腦中重播一遍: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過程是如何?爭論是合理的嗎?演變成爭吵是合理的嗎?或者父母的反應太不合理?為什麼會挨罵?孩子自然會開始找盡方法為自己辯護。他們一定要為自己說話,不然,至少也會解釋,究竟自己做了什麼。有時候,父母也必須因為自己的亂發脾氣而負點責任。當然也有可能,孩子不會想要粉飾太平。他們會知道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道歉,並且答應會盡力改善。這當然是最美好的結局了!
--------------------------------------------------------
孩子在挨罵之後,會需要暫時離開現場,讓驚恐的心情稍作回復。重要的是,孩子要能夠在冷靜之後,跟爸爸或媽媽達成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