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主角瑪蒂達是3歲就能自己閱讀的天才。(《Matilda》、維基共享)(下圖)紀念出版30年,於作者故居豎立川普與瑪蒂達對視雕像。(美聯社) |
|
|
文/魏君穎
看主角
3歲就能自己閱讀 父母失職校長蠻橫
神童長大以後,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小魔女瑪蒂達》(Matilda)是英國著名作家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經典童書,並由知名插畫家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繪圖。故事主角是3歲就能自己閱讀的天才兒童瑪蒂達,無奈爸爸是個賺黑心錢的二手車商,媽媽成天賭博不管事。兩人都覺得小孩子應該多看電視少讀書,對瑪蒂達棄之如敝屣,還好瑪蒂達有圖書館可以去。
如果有著足以通報社會局的「失職」父母還不夠荒唐,瑪蒂達念的還是一所早該勒令關閉的學校,曾經是奧運選手的校長川契布爾會抓著學生的頭髮,把他們當鏈球甩出去。瑪蒂達還從高年級學生的口中,得知校長有個處罰學生的櫃子,裡頭既黑、又有著碎玻璃和釘子。要是頑皮惡作劇,就會被關在裡頭一整天,只能站著,不能靠著也不能坐下——《小魔女瑪蒂達》無疑是個有點黑暗的故事,它寫出了成人的傲慢無知,也寫出制度和權力的荒謬。
幸好,上學後,她遇到好老師哈妮小姐(Miss Honey),哈妮小姐有耐心又溫柔,發現瑪蒂達的天才後,盡其所能地協助她。受盡各種不公平的對待,瑪蒂達用自己的想像力與超能力對抗校長川契布爾的無理權威,並替被欺負的哈妮小姐討回公道,也為自己找到理想的新生活。
1988年10月出版的《小魔女瑪蒂達》,恰好在今年慶祝30周年。拜1996年的賣座電影和2010年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改編的暢銷音樂劇所賜,這位擁有神奇力量的小女孩,從書中躍然紙上,帶著觀眾看她如何使用超能力,趕走學校裡作威作福的川契布爾校長。如果瑪蒂達確有其人,30歲的她會是什麼樣子呢?
為紀念《小魔女瑪蒂達》問世30周年,長期與達爾合作的布雷克特別繪製了不同的書籍封面。儘管此書目前的出版社Puffin只要求一幅新作,布雷克卻一口氣畫了8幅,而其中3幅將成為30周年紀念版的封面。想像中,她可能成為大英圖書館的執行長,畢竟還有什麼能比在世界首屈一指的圖書館工作,更適合這位書蟲?或者,成為桂冠詩人、探險家、天體物理學教授、特效動畫師、美髮師、甚至是摔角選手?
在紀念版發行的前言中,布雷克這麼說:「想像這位小女孩長大之後的樣子,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既然她從小就有這麼多種不同天賦,想像成年的她能做什麼也不是件太困難的事。」
有趣的是,負責管理達爾作品版權及商標的羅德.達爾公司(the Roald DahlStory Company)也廣徵大眾意見,詢問讀者們覺得瑪蒂達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最受歡迎的回答包括演員及倡議者艾瑪華森、歌手紅髮艾德,以及剛加入皇室的梅根馬可。
看現實
#MeToo席捲全球 沒人可以別過頭去
許多文學經典之所以受歡迎,往往因為它帶給讀者豐富的想像世界,卻又能在當中看見自己。「後來怎麼了?」童話主角們長大之後的發展,也常是個有趣的引子,激發人們不同的想像。例如美國劇作家約翰羅根(JohnLogan)便曾虛擬想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女主角原型人物愛麗絲.李道爾和《彼得潘》原型人物彼得.盧埃林.戴維斯相遇,談論在故事之外,各自千瘡百孔的人生。
在2010年的同名音樂劇中,鬼才詞曲創作提姆.明欽(Tim Minchin)第一首交出的作品便是〈等我長大〉(When I Grow up),歌曲本身跟故事主線沒什麼太大關聯,但大人聽來想必很有感覺,歌詞講的是孩子們期盼長大後能做的「好事」:
長高高才摸得到樹枝
夠聰明能回答所有該知道答案的問題
每天吃糖果而且都很晚睡
看很多卡通看到眼睛發直。
孩子氣的歌詞也隱含了如何面對未知的恐懼:「我要舉起很多重物,而且我會跟床下的怪物搏鬥!」以及識破大人偽裝的小聰明:「我還要玩那些媽媽假裝不好玩的東西!」
小時候想長大,長大以後又想變回小孩,這種矛盾的心情相信不少人都有過。期盼與懷舊之間,小孩與大人之間,或許我們總擺盪在另一邊的美好。回頭看,也許所有的成長在當下都是苦澀的,儘管大人的世界未必比較快樂,看在孩子的眼裡,還是很令人嚮往的吧。
然而,也許經歷成長之後的讀者,內心深處還是盼望著故事裡的主人翁永遠不會長大、永遠年輕。而陪著讀者長大的經典,總是讓讀者在不同年齡和閱歷時,都能有新的體會。在#MeToo運動席捲美國及歐洲等地,性別與權力不平等、霸凌等問題在電影、政治、藝術與文化界一一湧現,沒有誰可以別過頭去,假裝沒看到。或許,這個時候再次重溫《小魔女瑪蒂達》的故事,更顯得挺身對抗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