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風波
7、關於《英雄志》的文案「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在出版時曾經十分引人側目,請問這則文案是您設想的嗎?對這則文案所帶來的風波,您有甚麼進一步想說明的?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這兩句話並非出自我手,亦非是講武堂的宣傳,而是網友「一角」在兩千零一年於「鮮網」的討論區提出,其後口耳相傳,乃至如今。
很抱歉這幾句話讓同道們感到刺眼。不僅台灣創作圈,連大陸新武俠一代對我亦相當感冒,身為創作者,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感受,也深表歉意。
其實追根究底,這兩句話的靈感起源應是來自於講武堂內頁的文案,而這段文案其來有自,控訴明確。所有的批評指教,孫曉一概承受。
公元兩千年七月,在成立出版社前後,我曾與台灣幾位武俠出版界的大老交流,除了上硯的李文欽先生、真善美的宋德令先生以外,還包含過去出版過王度廬作品的幾位退隱前輩,他們對當時出版風氣深感憂心,無不希望能扭轉當時武俠行走偏鋒,以色情為武俠唯一內容的荒誕風氣,這同時亦是對我的一大激勵。
若是熟知台灣八十年代租書行業風氣的讀者,必知以上陳述之真實,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武俠小說幾乎成為低俗色情的代名詞,已到慘不忍睹的地步,打開內文一看,整本的劍鞘合一,陰陽合體,甚至偽書充斥,冒名頂替,有頭無尾,填塞色情,讀者租閱之後,往往大呼受騙上當,其後連看也無法看,原書奉還。這反應了兩件事,當時武俠這個文種有多麼的受歡迎,印書直如印鈔票,任何作品掛上武俠,必有市場基礎。其二,當時武俠創作已被破壞到什麼地步。對於金庸古龍遺留的三百萬讀者來說,不啻是一段殺雞取卵的毀滅過程。
此處我點到為止。評論家若要審思武俠小說何以遭到市場排擠,其實只消回憶當時之因,便知今日之果。
公元兩千年八月,當我第一次印刷出英雄志,交給台灣光華商場的肇文書局老闆時,他感慨的告訴我:「已經很久沒見到這麼正統的作品了。」事隔多年,我推敲「正統」兩個字的意思,當是指武俠再次回到了武俠,忠孝節義再度成為這個文種的精神。用較為文學的說法,則是「人性」再度成為武俠的主題。
若用市場的角度來說,實是終於有人開始認真對待傳統武俠,並希望延續這個香火精神。為此,我曾踏遍台灣北中南的書店,行蹤直到高雄,也曾走過無數的租書店、大盤商,身體力行的推廣自己的作品,以此證明「正統武俠」仍有市場,足以擊潰所有的「陰陽合體」、「劍鞘合一」。當然,我也曾被租書店的老闆轟出大門,這是題外話了。網路上總說我「賣書賣到仆街」,此言並非虛傳。
基於這段歷史,引出了「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的說法,我個人對此感到非常抱歉,這對後來的創作者並不公平,亦對當時仍然努力創作的作家大為不敬,但我提出內頁文案的本意,絕非是抹殺他人的成就,熟知我作風的朋友都知道,我雖也是創作者,但作風非常粗獷,我沒有那麼多的心機城府。
以上就是我對公元兩千年時空背景的解釋,盼能讓同道們有所諒解。當然這兩句話亦如泰山壓頂一般,使我後來的腳步倍加沈重,這也叫做「自作自受」吧。
十年過去,今日的武俠創作圈高手輩出,八九十年代那種以色情低俗為賣點的作品,早已被市場徹底淘汰,許多長篇創作如鳳歌、貓膩的作品,更大有向金庸古龍比肩之勢,其餘兩岸的好作品亦不勝枚舉,與武俠全盛時期相比,只怕已是不遑多讓,這是武俠創作的巨大成就,亦是新武俠時代即將爆發的明證,講武堂躬逢其盛,在英雄志結局發行改版之後,必將內頁的文案做出更改,以符新時代所需。亦盼借貴刊一角,籲請當代同道理解這段文案的陳年歷史,以及當時讀者對「英雄志」寄與憧憬的大時代理由。
總之,「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並非出自我手,但講武堂內頁文案的陳述,卻是一段不折不扣的真實歷史控訴。
(四篇之二,待續)
•四篇之一